学佛笔记

海云继梦:先把内心里那套「背景」找出来
2025-07-23 11:30

先把内心里那套「背景」找出来

这个背景的后面、存在的前身,它有一个产生;产生了以后,它才会存在。 那么,产生之前是什么?怎么产生的那个部份,你就当它是疑情、把它当话头。

───────────────────────

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先把存在内心里头的那一套「背景」,把它找出来。

我们再给各位一个观念,这个背景的后面──存在的前身,它有一个产生;产生了以后,它才会存在。那么,产生之前是什么?怎么产生的那个部份,你就当它是疑情、把它当话头。

「存在」就是「话」。这个状况已经产生了,那么产生之前是什么?那才有办法找到「头」。既然已经产生了,所以它是「存在」。

以我们现在各位手上的这条盖膝布来看,你一拿起来,就说:它是盖膝布──用来盖在膝盖上面的一条布;那么,这个盖膝布它就是存在,因为它已经来了嘛!

那现在要你参的,就是它这存在之前,它叫盖膝布以前它是什么?你知道吗?它在被认定是盖膝布之前,它叫什么?它叫浴巾啊!对不对?! 就是一条浴巾嘛!因为印了Logo,拿给各位作盖膝布用的,所以就叫盖膝布了。

可是,还没拿来作盖膝布之前,工厂生产它出来时,它叫作浴巾。「浴巾」也还是存在,当它还没有定义为浴巾的时候,是什么?它只是一个东西,对不对?!当它是一个东西,无名无状时候的「那个」才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盖膝布也好、浴巾也好,都已经是一种作用了;它是作用,它不是存在,存在只是一个东西。好! 现在,这个东西还没产生之前是什么?你去参!!! 不是棉花、不是麻纱,你不要去参那些物理现象,是参这一个东西还没产生之前,你对它是怎么个看法、怎么来称呼它的? 换句话说,是IQ的? 还是BQ的!?它的区别就在这里。

你不要从IQ上面找,你要从BQ上面去找。这东西还没产生之前,它是什么?现在,你参参看这个例子已经很具体了。

它叫盖膝布,它叫浴巾,那是「作用」啊!浴巾是洗澡用的,盖膝布是盖在腿上的,这些都是作用,但是,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只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就是存在,它已经很显然的在那里,你拿来用,所以叫盖膝布。

好!这个存在,它会影响你的!!怎么影响你呢?你拿来垫着坐,叫:坐垫,你拿来盖膝,那就盖膝布了,对不对?!!那么,因为大家都是拿来盖膝,所以你一拿来很自然就盖膝,你不会垫着坐它。所以,这一条,即使你带回家,也不会拿它当浴巾用,对不对!

因为你是拿来盖膝,所以它是法器,很殊胜!你不会拿去擦身体。──为什么呢?你既有的的意识形态指挥着你的行为!!!你心里头的作用,已经被你的意识形态给划分出来了,这就是存在、作用,然后消失。

现在我们行者要用功的就是,这个东西还没产生的时候,我是怎么看待它的?!!──这就有点像我们人进到仓库里,没有点灯,我很矮,又没有椅子,我只有一只手伸上去,摸啊摸的,抓到一个,这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啊??

不知道什么东西? 拿下来看再讲嘛!人家问你说:有没有摸到东西?「没有啦!」 啊!? 没有?「有一个,那个不知道什么啦!」那个时候!这个时候!到底有没有啊?你去留意看看

那如果把灯关掉,问你有没有看到?你会说「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看到,就是都还没有东西的时候。可是,当灯一打开,有没有看到?「有!我看到了!」──那就是存在了,有没有!

你看到什么?看到浴巾,浴巾已经起作用了!拿下来一看,啊!那就是盖膝布,好!又第二个作用了,有没有?!都是一连串的作用。

End

勿让外心掩盖内心

◎ 慧 文有一位名叫文道的求道者,是一个云水僧,因久仰慧熏禅师的道风,便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慧熏禅师的道场,在慧熏禅师所居的窟前,跪着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慧

内心安详即大富之业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孟子所说的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的两句话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用觉照力净化内心的地狱种子

明海法师《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些?也许你们有的人说,他就是用这个来吓唬我们,让我们来行善呗。地藏菩萨他不会吓唬我们的,他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造了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孝,是内心的感恩

孝,是内心的感恩--学诚法师答问孝,就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尊敬和关爱。父母不一定全对,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对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对待人。--学诚法师网友:师父,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最好,同时也是最苦的

你的内心决定你的未来

益西降措仁波切我们学佛需要发心好,发心不好就麻烦,身、口、意,意为重要,你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在哪里辨别?在你的内心上辨别。心善语意善,心恶语意恶。你内心善就是善业,内心恶就是恶业。所以,发菩提心,发

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人的内心要和谐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开发内心快乐的源泉

◎达 照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真正的修行是消除内心的自私贪婪幻想

果证法师其实我们凡夫的修行,是很可怜的,每天被五欲所转,还自认为在修道。凡夫总是恶多善少,好不容易行点善法,可能一个执念起,还倒退了。每天幻想世界的绚丽多彩,其实这个世界的存在,就是我们心的存在。我们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我们可以内心皈依,而不举行仪式吗?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一日禅|真正的岁月静好,是内心的笃定与从容

真正的岁月静好,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心的笃定与从容。当你无法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时,不如沉下心来与当下的每时每刻和谐相处,修炼一颗平静温和的心。即便身在聒噪的都市,你也可以学着拥抱岁月,洗涤浮躁

一日禅:磨练内心 勤劳奋斗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

一日禅:内心平和 才能洒脱

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能容,能忍,能让,能原谅,平心静气。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

一日禅:去除妄想调服内心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一日禅:守住内心的宁静

走遍人生的山山水水,最美的仍是,心中的那一片花海。只是那些拥有过的,那些逝去的,都曾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惟愿,每一次遇见都是温情的相拥;每一次对望都能看到彼此最美的微笑。一直想以最简单的方式行走于尘世

金易明:汉传佛教慈善事业之义理依据与社会背景

汉传佛教慈善事业之义理依据与社会背景中国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力倡社会慈善事业。本论欲说明的是:在中国历朝历代开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必须明确佛教慈善的特殊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评判佛教慈善事业的曲直和是

僧官制度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

由于清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从顺治帝开始,至康熙、雍正、乾隆几朝呈上升趋势,到乾隆时代,喇嘛数量多达1752人。在清朝,北京藏传佛教寺庙之多、规模之大、僧人之众均大大超过了元、明两代,其发展

令人内心平静的佛教禅语

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3.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

佛理禅机:说与行都是内心所造作,内心的恶是瞒不了的

说和行都是内心所造作,都是心地上显现出来的,这个是瞒不了的。众生的三业就是身口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口,第一个表现的就是口,口业很难消。因为你高兴的时候,你烦恼的时候,你怨恨的时候,你好的时候、坏的时候

林清玄:修炼内心和意念力,改变运势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

慧律法师:找回内心的宁静

找回内心的宁静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

慧律法师:只有内心安详,幸福才会降临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

海涛法师:从内心真诚祝福他人 千万不要起坏的念头

喜欢的叫贪的烦恼,不喜欢的叫嗔的烦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所以才会造业。你有贪嗔痴,你的身体就会去杀生、吃肉,骂人、骗人。这个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你身、口、意会造业。造业了,你就要受苦了---

净慧法师:人的内心要和谐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

梦参法师:福德是内心的智慧与定力

有德的福才是真正的福,无德的福只是昙花一现。世间的财富不是你的,你是做不了主的。而法的福德是修行积聚而来,谁也拿不去,那才真正是你的。不要一说到福德就想到现实生活,要往菩提道上会意。例如能闻到般若经典

梦参法师:时刻观念自己内心,莫将念珠当装饰品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观念自己的心,观照自己从早到晚,这个活动的心,使自己做了多少与自己不相应的事。如果做了,明天我一定要减少,要与佛法相应。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随时想念着三宝,

净宗法师:佛教有没有前途?看我们的内心

看其他法门诸大乘经典,诸佛的境界也都非常殊胜、宏阔,看了内心非常法喜,但是怎么看都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净土法门、超过阿弥陀佛名号的。这不是说我们自己学净土法门就自己夸耀,确确实实找不到能够超过弥陀本愿

海云继梦: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

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欢喜魔来,你这三个月会感觉很舒服,日子很好过,可是你生命中已经少掉一大段了!───────────────────────至于从欢喜魔来的,这叫软贼!!我们平常很难看到因为软

海云继梦: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

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我们不但要觉知、更要穿透、更要超越! 不只不受七情五欲的操纵,连知识、意识形态的框框,我们都要超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世间的种种享乐,这么辛苦的来做生命改造的磨练?同别人一

海云继梦: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

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禅堂里法门这么高峻,法门这么猛利?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一刀下去,一定两断!!─────────────────────── 所以,大家应该在这里,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好好的

海云继梦:禅 参禅 止观

禅/参禅/止观若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空心静坐,则入空亡禅乃就体而言,参禅则属入道之言,而止观一词则约行用之总称。概「止」则止住一切妄想及色身中物理或生理现象的欲望之谓。在欲界中之众生,心理的妄想及身

海云继梦:禅观中的根与识

禅观中的根与识「舍识用根」与「转识成智」是学佛人耳熟能详的辞汇,皆列属禅观中的工程,但是由于对这两项工程的不熟悉,所以两词浮于空谈、标的不清,也令行者步上误解佛法之困境! 此中当然涉及「能、所,真、妄

海云继梦: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

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这个心要无所住啊!以无所住故,那么 面对六尘境界,就自然潇洒、解脱、自在!───────────────────── 我们看惠能大师,他绝不是文盲、 绝不是瞎子。 虽然他不

海云继梦:观念身

观念身念身的训练,重点在看心──「用净心眼看、用觉心看」此一「用心」状态的训练!观念身的重点在六根接触六尘时的用心状态,六根接触六尘之剎那中是物理现象,即尘境经过根境的物理反应──犹如镜子反射影子,此

海云继梦: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

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这个话头,会在你心海里搅动,让你的心沸腾起来;让我们的生命产生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才是叫作「参禅」,而不是叫你枯坐在那里!────────────────────── 所以

海云继梦: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

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在心法当中,有心的作用。在心的作用之前,它有心的存在。在心的存在之前,有心的产生。那么,心的作用之前,那个心的存在,是怎么来的!?──────────────────────

海云继梦: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

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在禅修上,我们主要运作的微观部份,是意识形态, 我们在这里精进,进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们体现出来的,那时空的适应性,是相当重要的。人在这个世间,影响我们最大的

海云继梦: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

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你要把那个疑情、那个话头,在你的心胸回荡着,让它一直凝聚起来,然后如团如火,成团成片,绵绵密密,它会带你进入毗卢性海,功夫就在这里。──────────────

海云继梦:众神的国度

众神的国度真理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无所不在的运行着。一位真人,便是具有这种真理完全运行本能的人,此「人」非「人形」之人,但也可藉此「人形」之「人」而运行之真理的本能;此时的「人形」人即是化身佛,而此真理

海云继梦: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

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修行,本来没有假期的 通常我们看到, 放假,除了堕落以外,大概没有人开悟的!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道上。─────────────────────现在

海云继梦:暗示型与承受型禅病

暗示型与承受型禅病因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所造成暗示型禅病,是以破暗示及破意识形态的执着来对治,其病自除。在生命改造的过程里,有两项因素是导致禅病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以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其

海云继梦:境界相应就是心一境性

境界相应就是心一境性!提疑情、参话头、守正念──守住这一个中心点,其它的都拿来和这一个自己产生的蛋来相应,能相应,它就能出现──这就是我们修行怎么勘定对不对的基本原则。────────────────

海云继梦: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

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你听得懂,那马上要有个心念:我要自己「做」! 所以你就要去摸索。因为,在这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境,那个工程面会往前推动。──────────────────────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