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海云继梦:息出息入由轻、细微,满全身,到腹部,一点在动,很微细,心念有妄想
2025-07-29 08:12

这是台中的同修问的,禅修心得。师父,请益(这好像武侠在打擂台,师父,请益!):息出息入由轻、细微,满全身,到腹部,一点在动,很微细,心念有妄想、昏沈、法义,数息一到十、十到一,方法不定,加杂妄念觉迟,到心灵平稳定,心跳止住后(那不就要进棺材了?),看呼吸一吸一吐清楚,内心有动念起,身轻,毛孔在跳动,双手有如流水般动力在拉动着,全身很热,通体清澈舒畅,脚麻。

答:

你看看,这都是很用功的孩子。我有个经验,有一次我去找教授,那时候我读大学,教授有个孩子,八、九岁,教授就跟他儿子讲:「叔叔来了!坐好!十分钟不要动,再出去玩!」他就坐在那里,十分钟到,「爸爸,已经十一分五秒了!」他一看,大概十分钟,「好吧,去玩!」孩子就跑出去了。教授换个位子坐过来,才发现,啊!沙发椅挖两个洞。十分钟不能动,两只手就把沙发挖出两个洞。这个同修,跟那个孩子差不多。

息出息入由轻、微细、满全身,到腹部,一点在动,很微细,心念有妄想、昏沈、法义,数息一到十、十到一,方法不定你看,他好多状况都在里面,心没有静下来,有没有?从你叙述当中,就可以知道你心没有静下来嘛!又加杂妄念觉迟,到心灵平稳定,心跳止住后,看呼吸一吸一吐很清楚;你到底是一到十、十到一的数法,还是一吸一吐的随法?所以,为什么要各位写?你写出来才知道,你没写出来还不知道,你还很复杂。

所以这时候你要先调这个部分,把它调正。调正就是,你就注意一到十、十到一嘛!你会有这么多东西,表示你心都没有专一啊!你怎么置心一处?这时候你一到十、十到一根本数不下去嘛!妄想那么多,又妄想,又昏沈,又想法义,又各种杂妄念,偶尔你会平静下来,偶尔也会觉得很舒服、很轻松,那偶尔也两手如流水般动力拉动着,那感觉会有,外面看可能没有,但是你自己会有感觉,那是你血液的问题,还有肌肉细胞的问题。

我们生理现象有四个部分,一个就肌肉的细胞会在动,一个是血液的动,一个是神经系统,一个是内分泌。所以你只要止住妄想,脑筋不转动,你这些身体里头,生理的部分,会慢慢的去调整它,但你要真的止住妄想。像这个都没有止住嘛!又妄想、又昏沈、又法义、又杂妄念,又一到十、又一吸一吐,你看看!你还这么复杂的时候,你血液里头的成分也很复杂。西医里头讲的是,你血液里头的成分,跟你的饮食有关,但是你要知道,你吃什么下去,血液通通都吸收了,但是你为什么会有很多杂质在里面?同样吃的东西大家都一样,别人就不会,那是因为你的心念,会促使你的血液复杂。不但这样,你的心念还会影响你的脏腑器官,当你这个血液在调整的时候,你的脏腑器官也在恢复健康,你要留意到。

所以置心一处,不起妄想,它会治病,它会让你很多地方会好,甚至于你的命运都会转变,是这样来的,不是特别要去改变命运,或特别要去治病,不是。你只要止住妄想,那些自然就会改过来,你不要管它;但是你妄想一直动,旧的就不能改,这是第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置心一处,关键就在这里。

End

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

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印 光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照顾心念就是修行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机而施教。优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的增减,来试验心中的善念或恶念的生起,作为修行的方针。在佛典中有一段经文阐述:有一位叫掬提的生意人,为人老实,而且信仰佛法。他的

黄念祖: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

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黄念祖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您的苦恼,证实了

不断变化的心念

圣 严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息灭妄想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印光法师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一心念道之训

一心 念 道 之 训◎ 莲 池 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今心念佛乐无穷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

至心念佛消业障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 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

细微处修行

细微处修行弘 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

妄想是心里的影子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元音老人:用“心念耳闻”的方法来念佛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

元音老人:一心念佛是求生西方最好的法门

影子这东西拿不到的,影子这东西拿得到吗?你去拿,一场空啊,是吧,影子这东西怎么拿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人,拚命地想钱,脑筋里转,要发财,要致富,结果是两只脚一伸,两手一摊,一分钱你也没能带得走。你再爱好的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妄想攀缘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心念的不可思议

心念的不可思议净界法师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到了一条河的地方,因为佛陀规定:遇到河,不能显神通飞过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带了僧团,坐船,慢慢、慢慢的从此岸要到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不与妄想为敌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 弘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宣化上人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最危险的时候,心中这样

我的眼中没有破戒的弟子,只有他们心念的起伏

年龙上师年龙上师精选教言十条1、修行最主要是把世间的一切妄想全部抛弃,自己的心和法能完全相合,这是修行人需要的。自己的心寂静而调柔,少欲而知足,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们可以放弃工作或

你我本是佛 莫再被妄想迷住真心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打坐的时候妄想很多 怎么办?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心理学实验证明:心念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陈柏达:吉凶祸福皆由心念所造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一日禅:当下不努力 明天是妄想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一日禅:去除妄想调服内心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

凡养生者都着意腹部的气功锻炼。纵观许多肥胖人士,大腹挺挺、走路艰难、百病丛生。特别是肥人要降糖、降脂、降压,治疗都非常困难。究竟腹部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根据经络分布的规律;《黄帝内经》讲:手之三阴,从脏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三尊佛--一心念佛的神奇僧人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大自在菩萨--学佛当收摄心念

生活中,每个人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皆缘于自己心中所念,当心念少欲知足时,即使生活过得清贫也能有快乐的感受。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住在山里的亲戚,他们每天过着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为周边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第十三章依师离四病尽化微细惑修入圆觉,道惑俱微,见未真明,道未圆通,自作主张,病在不彻,故须再依手眼宗师,钳锤心行,击滞破惑,圆活自在。--作者提示今天我们讲的是正宗第十章,这个章段是普觉菩萨为了使末

宋智明: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第十三章依师离四病尽化微细惑修入圆觉,道惑俱微,见未真明,道未圆通,自作主张,病在不彻,故须再依手眼宗师,钳锤心行,击滞破惑,圆活自在。--作者提示今天我们讲的是正宗第十章,这个章段是普觉菩萨为了使末

弗沙尊者--旁鹜不定的心念是解脱的障碍

你心中是否经常升起一些虚无的念头?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也会在心中经常出现?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只有能调伏心的人,才能解脱魔障。僧珈逻仕达是舍卫城的一位长老比丘。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

净土旨归:偷心念佛不济事

如果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什么叫偷心呢?「偷心」就是做贼的心。这个东西不是我的,但是我想要,又怕被别人发现了,就心里边想偷。如果偷到了,就感觉到在自己怀里了,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又怕被别人夺掉了。

林清玄:在微细的爱里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的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首简单诗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