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心一处、摄心令返此心是专注力,属于第六意识心或是第七意识?妄想心属于第几识心?清楚明白的觉知属于第几识?
答:
第几识都没关系,反正都是意识,你只要用注意力这样就好了。因为现在你是初学,跟你讲说心是甚么你根本不知道,那我们先把心假设,假设就是注意力这样就好,那你要能够控制你的注意力,训练自己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你先训练这一点。
那么注意力要怎么掌握呢?把它控制在你的鼻息上面,你要是有本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念佛是谁」上面也可以,这无所谓。但是那一处你要定位,不能够恍惚,不能够两三处,就一处,鼻息就是鼻息,注意力安住在那里。那你要知道这个注意力本身,只要注意力在哪里,那个地方的种种状况你应该很清楚。假如你的注意力在这里,而这里的状况你看不清楚,那你根本没有在这里。
这一点我跟各位讲,之所以不要你用大脑去想这个注意力到底属于第几识,那没有用那个不是修行,这个是属于知识学派的人他在研究的范围,你现在在修行不要去管那些,等有空你有时间来参加华严生命学的课程的时候,那我们再来研究,现在你坐在这里去想我第几识怎么用第几识怎么用,那你叫做孙悟空,脑筋一直在那边转你怎么置心一处呢?
你现在要的是训练置心一处,就这样子就好了。那一处在哪里?你自己慢慢去揣摩、去感受走进去就对了,这个叫做「证量化」,透过实践朝向目标,而不是知识化,知识化是透过推理得到答案,你知道吗,它到底是属于第几识你就在推理了,你在搜寻了,然后一个答案嘛,那我答案给你你也不能开悟啊,我现在跟你讲第几识你会开悟吗?你只是说喔我知道了,其实也不是知道,你只是喔我听到了,听到没有用,你要的是开悟,开悟是要透过实践,怎么实践?就是把心放在那个地方,当他成熟的时候你就开悟了,就是要做这样的一个工作。
End
◎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
◎ (法)埃米尔库埃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枚普通的硬币放在一个人的手背上,然后不断地暗示他,这枚硬币刚刚被火烤过,会烫伤他的皮肤。暗示持续了十五分钟,受试者的手果然微微发红,被烫起了水泡。硬币
◎ 一 行那天中午,当善生带食物来给悉达多时,发觉他正坐在毕钵罗树下,如晨曦一般美丽。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她曾见过悉达多威严地坐在毕钵罗树下不下百次,但他今天显然与以往有些不同。望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略略谈谈: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
心不正,不足以明道道不明,不足以养德德不厚,不足以成事导读:中医与气功一直强调,要修炼人的健康意念,引导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向善行善。而不要进行坠落的、消极的、向恶的意念,这样就能从生活中获取力量,就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有的人修行的时候心里一片宁静,一旦投入工作,开始与别人相处,便时时计较自己是不是吃了亏,是不是受了委屈,于是又开始生气、嫉妒、贪婪等等。这就是忘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在行、住、坐
宽见法师答:第六意识是属于心法的范畴,那植物人怎么解释呢?※※:师父,我有些疑惑,在八识中,第六意识是属于心法的范畴,那植物人怎么解释呢?他依然有着识在身上,只是第六意识不能发挥功能,神经系统坏掉了!
问:谛师注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是带质境,敢问受引色四字作何解释。带质有真似二种,此言是带质境者,指真谛质欤。抑指似带质欤。范古农答:受律仪戒时,因受所引而得一种无表色,即所谓戒体也。得此体后,方能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范古农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
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范古农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
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
文/嘎玛仁波切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人事物,包括财物、非财物、物质、非物质的种种,虽然还没有付诸行动,只要在意念上产生占为己有的心,就算起了贪心。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和拥有的一切,心中不满,想伤害他人,让对方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
老实念佛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那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我会告诉他:其实,不只是濒临死
各位手上有一张讲义,请看第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位熟悉古道的向导,将无法进行高山之旅。佛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古仙人道--八正道,是三世诸佛的成佛之道,说明修行一定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各位,生命中最重要的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
一问:往生兵荒马乱的时候,幸亏老天的保佑,我们?幸逃过了一劫,保全了生命,假若当时,盗贼在后面追杀,一步步迫近,我知道被擒被杀必不可免时,当时的心情,慌张不慌张?二问:假若当时,我终于被抓去了,就好像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无名英雄一问:往年兵荒马乱的时候,幸亏老天的保佑,我们儌幸逃过了一劫,保全了生命,假若当时,盗贼在后面追杀,一步步迫近,我知道被擒被杀必不可免时,当时的心情,慌张不慌张?二问:假若当
参禅法要 三、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民国三十六年,禅七中,我上方丈请开示。师公问我:你用甚麽工夫?我说:亦念佛、亦参禅。禅净双修。问:你既念佛,如何能参禅呢?我说:我念佛时,意中含有是谁念佛的疑情,虽在念佛
问:知道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每天走路静坐都尽量心念佛号,不过每天都还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遇到不如意的事,还会发脾气,但心中总是希望早日熄灭贪、瞋、痴。在此有四个问题挚诚恳请开示。(1)、
惟贤法师答: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其中,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叫五俱意识。假如这个五俱意识没有生起来,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普通凡夫境界的意识,
当你念佛的时候,当你正念阿弥陀佛,心里全神贯注,忆佛,想佛。这个时候你的心只有一个佛,什么外边境界都断绝了,清净,只是这么个时候。当你不念了,马上就不清净了,就想别处去了。光口里念,心里不想,那极乐世
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欢喜魔来,你这三个月会感觉很舒服,日子很好过,可是你生命中已经少掉一大段了!───────────────────────至于从欢喜魔来的,这叫软贼!!我们平常很难看到因为软
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我们不但要觉知、更要穿透、更要超越! 不只不受七情五欲的操纵,连知识、意识形态的框框,我们都要超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世间的种种享乐,这么辛苦的来做生命改造的磨练?同别人一
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禅堂里法门这么高峻,法门这么猛利?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一刀下去,一定两断!!─────────────────────── 所以,大家应该在这里,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好好的
禅/参禅/止观若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空心静坐,则入空亡禅乃就体而言,参禅则属入道之言,而止观一词则约行用之总称。概「止」则止住一切妄想及色身中物理或生理现象的欲望之谓。在欲界中之众生,心理的妄想及身
禅观中的根与识「舍识用根」与「转识成智」是学佛人耳熟能详的辞汇,皆列属禅观中的工程,但是由于对这两项工程的不熟悉,所以两词浮于空谈、标的不清,也令行者步上误解佛法之困境! 此中当然涉及「能、所,真、妄
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这个心要无所住啊!以无所住故,那么 面对六尘境界,就自然潇洒、解脱、自在!───────────────────── 我们看惠能大师,他绝不是文盲、 绝不是瞎子。 虽然他不
观念身念身的训练,重点在看心──「用净心眼看、用觉心看」此一「用心」状态的训练!观念身的重点在六根接触六尘时的用心状态,六根接触六尘之剎那中是物理现象,即尘境经过根境的物理反应──犹如镜子反射影子,此
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这个话头,会在你心海里搅动,让你的心沸腾起来;让我们的生命产生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才是叫作「参禅」,而不是叫你枯坐在那里!────────────────────── 所以
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在心法当中,有心的作用。在心的作用之前,它有心的存在。在心的存在之前,有心的产生。那么,心的作用之前,那个心的存在,是怎么来的!?──────────────────────
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在禅修上,我们主要运作的微观部份,是意识形态, 我们在这里精进,进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们体现出来的,那时空的适应性,是相当重要的。人在这个世间,影响我们最大的
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你要把那个疑情、那个话头,在你的心胸回荡着,让它一直凝聚起来,然后如团如火,成团成片,绵绵密密,它会带你进入毗卢性海,功夫就在这里。──────────────
众神的国度真理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无所不在的运行着。一位真人,便是具有这种真理完全运行本能的人,此「人」非「人形」之人,但也可藉此「人形」之「人」而运行之真理的本能;此时的「人形」人即是化身佛,而此真理
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修行,本来没有假期的 通常我们看到, 放假,除了堕落以外,大概没有人开悟的!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道上。─────────────────────现在
暗示型与承受型禅病因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所造成暗示型禅病,是以破暗示及破意识形态的执着来对治,其病自除。在生命改造的过程里,有两项因素是导致禅病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以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其
境界相应就是心一境性!提疑情、参话头、守正念──守住这一个中心点,其它的都拿来和这一个自己产生的蛋来相应,能相应,它就能出现──这就是我们修行怎么勘定对不对的基本原则。────────────────
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你听得懂,那马上要有个心念:我要自己「做」! 所以你就要去摸索。因为,在这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境,那个工程面会往前推动。──────────────────────观照「
我的心是怎么起作用的?眼光要向自己里面看。我们讲任何基础行法的时候,常常有人这样提出:「我们讲心法,不是守住心就好吗?」这不是只有你懂,我比你更懂,但是「基础」我们一定要架起来;没有基础,你心法绝对守
三开行香跑香或经行之中有三要:1.先将心胸打开!2.双手前后摆开!3.双脚完全迈开!------------------------------------禅修的训练,原则上是意根的法门,所以对于观念
我们的功夫在这里!什么叫作「我」?──我可以不受逼迫! 我可以放下!! 我看得破!!!───────────────────────这里的冬天就是这个样子。今年我们打七,刚好遇上典型的北冬天。前两年因
要起作用,就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境界,如果你用十牛图来看, 它是返本还源以后,再一次起妙用,就入到红尘中,那么,他很自在! 是指这样的层次感。───────────────────────在体中玄的范畴里
你不能停留,必须再进一步!在「句中玄中要」当中的每一个行者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大嘴巴、长舌、爱讲话、爱论道,这表示你已经走过第一个阶段,正进入第二阶段,这是正常现象。────────────────
华严禅观的入法界次第道华严禅观的三段教学法是入法界次第的三大区块;于中每一区块皆有理事圆融的次第行法,一一皆能圆满而又相互衔接,兹分别说明于后:第一属前行部分,此一部分有二:于理──即人格养成教育,及
意中玄的特色是已经生出幼芽了!这个话头的蛋,你已经生下来了,就好好的孵着你的蛋, 最重要的是你应该会很自然的往这里靠过去。 也就是很本然的,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没事自然就会跑去孵蛋。──────────
我就是这一句!「这一句」要你自己选的,你要去找出那个方法;这「一句」,就是疑情!!─────────────────────各位的「心」,透过这些语言文字,应该是停留在这个文句上面,这个叫作「句中玄」
我们从生活中来成就很多人都是家庭方面不完整,弄到最后, 不是禅修的问题,而是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必须要重建信心,先健全自己的人格之后,再来和大家一起共修,做正常的学习。学佛、参禅,离不开日常生活,日
要「讲」让你怎么开悟,很简单!你自己要开悟,就须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这个「保衽」功夫,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禅和子在精进之余,还需要的就是耐性。这不是讲一讲、说一说就能开悟的,绝不可能!!!你不要以为,
你的「想」会化成你的行动,你知道吗?我们这里要你看得清楚,行! 你怎么行起来的? 血液循环有没有在行? 呼吸有没有在行呢? 要知道你在作很多事情,是受你潜意识在逼迫在行,受到你设定的程式在行! 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