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四 十二、辨末那相应心所
2025-02-11 09:49

【论文】

四?三五二此意心所,唯有四耶?

【疏翼】

第一解因相应中,第二释余俱。

【述记?卷二十八】

根本既讫,更问所余。

自下第二段、第七余所相应门。于中有二︰初、问,后、答。

此即外人乘前起问。

所以者何?

此意,因中恒时染污,欲明惑本,先明前四。遍行五数诸识定有,别境等法,或随有无,故在后问。

【论文】

四?三五三不尔,及「余触等俱」故。

【疏翼】

第二第七余所相应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八】

答中有二︰初、举颂答,后、广分别。此即初也。

「不尔」、「故」,三字释者加也。非唯有四,故言「不尔」,颂言[1]「余」字,遂有诤生。

【论文】

四?三五四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即触、作意、受、想,与思,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广分别。

【述记?卷二十八】

下、有二解「余」字,即为二文︰一、谓四惑之余,即次第一解是。二、谓「触等」之余,即下四师解是。

第一师中,文势有二︰初、释本颂,后、释无余心所所以。释本颂中,初、以二义解「余」,后、释「及」字[2]。

此识总与九心所俱──前四及四之余触等五法──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五十五说︰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所俱起?答︰五,即「作意」等。《瑜伽》第三云:通一切性、处、时、一切俱等[3],故证此文言遍诸识。此则一解「余」字,四惑之余也。

【疏翼】

此第一以二义解中,第一解。

【论文】

四?三五五前说触等异熟识俱,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显此异彼,故置「余」言。

【疏翼】

第一以二义解「余」中,第二解。

【述记?卷二十八】

次、第二解。

此、第二解「余」。

恐谓此中触等五法,亦通于前异熟识俱者──「亦是无覆无记」性摄──显此俱五性,异于彼相应五性,故置「余」言。

问︰若尔,何故次后[4]复说是「有覆」性?

答︰言「余」者,为异前性,不知何性,复言「有覆」分别自体,为简彼前性,故置「余」言。

【疏翼】

以上第一释本颂中,第一以二义解「余」讫。

【论文】

四?三五六「及」,是集义,前四后五,合与末那恒相应故。

【疏翼】

第一释本颂中,第二释「及」字。

【述记?卷二十八】

问︰「余」字既然,「及」字何用?

「及」是相违义,显诸心所体各不同。又「及」者,等义,举四烦恼,等余触等。然今此师,但以合集而释「及」言。前四烦恼、后五遍行,合此九法,此识相应,显非唯一法与此相应故,合集九法与此俱也。故前置「及」言,令知有九。

上来第一释本颂讫。

【疏翼】

以上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一释本颂讫。

【论文】

四?三五七此意何故无余心所?

【疏翼】

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问。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然此识唯与此四烦恼相应耶?不尔。如是颂曰︰及余触等俱。

论曰︰即指所谓相应。言「及」者,谓和集义。言「触等」者,谓触、作意、受、想、思。如是五法,是遍行故,与一切识相应。彼等亦随所生,即与彼处所摄相应,非与异界、异地所摄相应。

复次,言「余」者,为简别根本识相应故。谓根本识相应触等,是无覆无记性。而染污意相应者,如意亦是有覆无记性。

由此,可知安慧属于第一师解「余」字为四惑等之余者。

【述记?卷二十八】

次、释无余所相应。

为欲了知,更须发问。

此外人问。

遍行许有,其别境等,何义故无?

一一应答。

【论文】

四?三五八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

【疏翼】

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中,第二答。于中分四,第一答无别境中,依次分五,此即第一答无欲心所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初、答别境,次、答善所,次、答随惑,后、答不定。

欲──缘从来未合事故。此恒缘合境,常是[5]我故。若忆过未,而起希望,已合,即念;未合,即欲。五十五说:于所爱事,有欲生故[6]。

若尔,诸佛应无有欲,无未合事故!

今说非佛,言「未遂合」,非说于佛有未合事,故不相违。下诸心所皆准此释。

又欲但观所乐事转,所乐之事,名「未遂合」,故此无欲,文与前[7]文别,与第八识所简[8]乃同。

【论文】

四?三五九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无所印持,故无胜解。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二答无胜解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胜解──但能印前疑事,不了事生。此恒决定计我非余,非先有疑,及曾未了,今方印可,故无胜解。

此约因位,非佛行相。五十五说于今决定,胜解生故[9]。

【论文】

四?三六○念──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三答无念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念──能忆昔曾所习事。曾于现在习者已灭,今起追忆,非我已灭,今生追忆,境恒有故。五十五说:于串习事,念方生故[10]。

【论文】

四?三六一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四答无定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定──唯别作意「系心专一境」。由加行心趣求一境,唯缘本质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亦非常解[11]。此识任运,不深趣求专缘一法,剎那别缘,故无「定」也。五十五说:于所观事,其定方生[12]。任运缘者,即无此定。

既尔,如来便应无定,任运缘故。

此难不然。如来识等,深取所缘,非如七八任运粗浅,随业等境。又佛识等,因定类生,设令能缘,其必有定。非七、八识前时有定种类引生,专缘一境,而不定也。又佛专心,此散漫故[13]。

【论文】

四?三六二慧──即我见。故不别说。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五答无别慧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慧──与我见非二并故。五十五说︰见,世俗有,即[14]慧分故,余别有性[15]。

问︰慧缘观察事,此识言[16]慧俱;定言观察事,此俱应有定!

答︰任运亦推度,此识说慧俱;深专一境[17]有定生,此俱故无定。

问︰二缘观察事,任运慧得生;任运既无定,应不缘观察!

答︰定境加行,必慧缘,定得缘观察;有慧之境定,不定故,此识俱无有定,虽同缘观察,而慧宽定狭,故此无定。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答无别境心所讫。

【论文】

四?三六三善──是净故。非此识俱。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答无善心所。

【述记?卷二十八】

第二、简善。

其善十一,体非染故,非与此俱;此俱,唯染故。

【论文】

四?三六四随烦恼生,必依烦恼,前后分位差别建立。此识恒与四烦恼俱,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故此识俱,无随烦恼。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答无随烦恼。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三、何故无随惑。

根本前已说。烦恼分位前后差别,建立随惑。随惑离根本,无别体,故不得并生。或「无惭、无愧、不信、懈怠」,论[18]虽说实[19],然是根本转变分位。如所造触[20],非如长等诸形色等。虽说有体,自不能与根本俱,随根本后起。

又且如瞋,轻微者名瞋,余名忿等,如长等色,即于彼假。故忿等二十,不与根本俱生。

此识恒与四根本俱,前后无始一类,分位无差别,故此俱,无随惑。

此师意说随惑皆离根本无体故。《对法》云︰忿等皆假[21],此识一向非随惑俱。

言余染心说俱义者[22],约第六识及五识说,非谓此识,无分位别故。

三文[23]别者,约别义说。通不善有覆心中,名遍染心,非但是染心,彼皆能起。

【论文】

四?三六五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于中分三︰一、无恶作俱,二、无睡眠俱,三、无寻伺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不定四中[24],其文可解。

【论文】

四?三六六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二无睡眠俱。

【述记?卷二十八】

睡眠若起,知依身心沉重、惛昧,此是内缘;「外众缘力」,即是病等,或凉风等。「有时暂起」,如《对法论》第一末说[25],即是间断、非相续义。

「恶作」,虽亦然,而约义别说。

此第七识所藉缘少,「无始一类」,简别不假内缘而起。又言「内执、不假外缘」而起,简别外缘。由此缘故,无睡眠也。

【论文】

四?三六七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三无寻伺俱。

【述记?卷二十八】

「寻、伺」二法并「依外门」,缘外境[26]生故。此二多依身语门转故。「寻」则浅推,「伺」则深度;「寻」则粗发言,「伺」则细发语。

此识「唯依内门」,缘内我生故。「一类执我」,无「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故不与彼俱。

故此识俱,唯有九法。

或此师之意︰其随烦恼,不遍根本,特越常伦,且如惛沉等五,染心若无,即非染心。《论》[27]有诚说,遂言说彼六识中遍,遍行说通诸识,七、八应无!

解云︰不然。遍行遍七、八,诸论说七、八;五染遍染心,何处说遍七?

若尔,五染言遍染,六识中皆有;六识起根本,应知五亦无!

汝言遍六染心,遍何位、地,说之为遍?故知后说,于义为胜。只如五遍染心,无此不成染,六染中文[28]无五中惛沉等,何妨《论》[29]言五遍染,七识中无?即是六识中除根本,余一切染,此五皆有,无则不成染。若互有无,如下[30]自解。

若作此释,前[31]解为胜。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分别中,第一解「余」为四惑之余讫。

--------------------------------------------------------------------------------

[1] 「言」字,《义演》同,余本作「有」。

[2] 此即二义解中第一解。

[3] 《瑜伽》卷三原文为:

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

[4] 即卷五初。

[5] 「是」字,灵泰《抄》、《秘蕴》作「事」。

[6]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欲﹝藏文作「dun pa」﹞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藏文作「dod pa」﹞。

又云︰

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未得﹞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7] 本论卷三: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

[8] 本论卷三云「此识任运,无所希望」。

[9] 《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藏文作「ves par dzin pa」﹞。

[10]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

[11] 道邑《义蕴》云︰

执虚空﹝我﹞等,作常解故,亦非定也。

[12]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藏文作「ves par sems pa la brten nas」﹞,心一境性。

[13] 道邑《义蕴》云︰

问︰此中论云「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相违,何乃乖角如斯?

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殊。此据能缘、所缘剎那生,新新﹝解各﹞别起,故无有定,不相违也。

问︰若以能缘所缘剎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14] 「即」字,《瑜伽》卷五十五原作「是」。

[15] 「别有性」,《瑜伽》卷五十五原作「实物有」。

[16] 「言」字下,灵泰《抄》、《秘蕴》有「即」字。

[17] 「境」字下,灵泰《抄》、《秘蕴》多「有境」二字。

[18] 即《瑜伽》卷五十五。

[19] 即「是实物有」。

[20] 《五蕴论》云︰

除四大种,余所造触︰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21] 如《对法》卷一云︰

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瞋等外,无别性故。

[22] 《瑜伽》卷五十五云︰

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藏文作「chal bai wes rab」﹞,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卷五十八云︰

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

《对法》卷六云︰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23] 即《瑜伽》卷五十五、五十八,《对法》卷六。

《杂集论述记》卷八「二十门分别随烦恼,第五自类俱起门」中有

云︰

五十五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六遍染者,依别义说,非实能遍。谓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故说。遍通三义,名遍染心。五十八说邪欲、﹝邪﹞胜解及此大八,十遍染者,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遍通二义,名遍染心。此论第七﹝应作「六」﹞说: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五种遍染心者,解通粗细,违唯善法,纯随烦恼、无记不善。通四义故,名遍染心。皆非实遍,忘念等三别境分者,不遍染心,痴分等者,遍染心起,故知大八,名十九俱。

[24] 此谓第一科「无恶作俱」。

[25] 如《对法》卷一末云︰

睡因缘者,谓羸瘦﹝藏文作「bam chuv」﹞、疲倦、身分沉重、思惟﹝藏文作「yi la byed pa」﹞暗相、舍诸所作,曾数此时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藏文作「g?an dag gi svags」﹞所引﹝《杂集论述记》卷八分作二缘﹞,或因动扇凉风吹﹝藏文作「lus mbe ba」﹞等。

[26] 非缘生行以外离识境为外。

[27] 谓《对法》。

[28] 此见《瑜伽》卷五十五。

[29] 即《对法》。

[30] 见本卷末。

[31] 即无随惑家。

End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十二处

十二处◎ 方立天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鬼谷子七十二术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鬼谷子七十二术 请永久收藏,值得终身研读!

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每日一道:何谓“十二愿”

十二者,数也。愿者,心念、祈盼也。十二愿者: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三辰二、如应安立修习作意2 巳一、总征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二八、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布施予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之沙门、婆罗门,将可得到大福利、大果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解)人命二字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解)佛说:学佛的人,应该对于佛所说的话,不用选择的,全部信受。佛法虽多至八万四千的度人法门,但是头头是道。任修哪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解)佛说:一个人应当常常记得,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所假和合而成的,地就是固体的骨、肉等,水是血、淋巴液、腺的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解)佛说:有的人被世情所蒙蔽,被欲望所系累,盲目似的以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解)佛说:我学成佛的方法是:心里时常存着成佛的念头,不是口头空念着我要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解)佛说:我们仰观天,黄道有十二宫流转;俯察地上万物,万物则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幻,而不是永远存在的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解)佛子及佛弟子向右绕佛经行,是佛门一种敬佛的礼仪。佛说:沙门在向右经行念佛时,一定不要如拖转磨车的牛。因为这种牛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解)佛说:人类中的男子,迷恋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没有其他一欲,比得上女色的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