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2025-02-11 09:06

【论文】

四.一三七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疏翼】

第二有二十二颂半广明识相有三中,第一有十四颂半﹝第二颂下半至第十六颂﹞,广前下三句颂﹝第一颂末句至第二颂前半﹞三种能变识相。今于能变十四半颂中,已解二行半初能变异熟识讫,当解次三颂﹝第五颂至第七颂﹞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述记?卷二十五】

自下、次解第二能变。下文有二︰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次、依所问以辨其相。此即初也。

【颂文】

四?一三八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疏翼】

第二解第二能变中,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

【述记?卷二十五】

下、依问辨。此依三颂[1]其第七识,十门分别︰初、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二、解所依,三、解所缘,四、出体释义,五、释行相,六、显染俱,七、触等相应,八、三性分别,九、界地分别,十、隐显分别,即是伏断之位次也。于下显中,一一广释。

问︰何故本识不辨所依,次能变中,解彼依体?

答︰本识,诸识之本,与他为依义显,他与为依义隐,故不出其所依。第七,既八之余,所以出其依体。

问︰若尔,本识与他依义显,何不说之?

答︰前颂已说。谓彼颂说「恒转如流」,「如流」之言,义生余识,即是依义[2]。

问︰何故不说第七与他为依?第三能变中,不释根境?

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不应责之。或影略门︰谓初能变但释所缘,故前颂言「执受处」是。第三能变,唯释所依,故后颂言「依止本识」。第二能变,依缘俱显,欲令学者可知一隅,三隅返故。或谓本识诸法之本,但说与他为依,出自识体所缘。前之六识境粗不说,但出所依「依止根本识」等者,是故下论云︰此所缘及别依[3]「粗显、极成,故此不说。」第七依、缘俱隐,根、境合释。所以作论,三种不同,非但说所缘而无依等[4]。

何故本识不出界系?

论主略故。或言「异熟」,即是界系──随何界异熟,即彼界系[5]。故此亦应然!言染俱已,即随彼系[6],此不为例。谓前六识起,与本识非必同地,除无漏识。此[7]与本识,起必同界[8],恐类前六,故今说之。又作法各别,不应为难,后能变[9]中,即不解故。

下有二文︰

一、以八段依释十门[10]:合释体义及行相故,合释染所、余心所故,以义类同,故合明也。或开为九[11],四染心所与余心所,别门说故。

二、以二教六理证有此识,随文可知。

【论文】

四?一三九论曰: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疏翼】

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一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

【述记?卷二十五】

初段有二︰一、释颂,二、问答。[12]

异熟识先,此识为后,故言「次」、「后」。解颂初句「次、第二能变」。「应辨思量能变识相」,即出颂中「能变」之言。释「能变」名,如第二卷[13]。

即指此识,故言「是识」。于圣教中,别名「末那」[14],总名「识」故,「末那」是意。

《楞伽》云:识有八种,「识」即通名[15]。六十三云︰准[16]诸识,皆名心、意、识;随义胜,说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17]。《摄论》第一亦言:「意」名无有义[18]、「心体第三」等[19],故「末那」名,别目第七。

又虽诸识,皆名为「意」,唯此标「意」,余识不然──虽标总称,即别名也──是故论言「是识圣教别名末那」。何故诸识不别名「意」?「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六十三卷〈有心地〉[20]云︰若末那恒[21]思量为性,相续而转,佛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

此义意言︰「出世末那」──更不思量,任运知故,无粗慧故,无散慧故──不名「末那」;即唯有漏,非在无漏。此一解也。

又云︰[22]远离颠倒,正思量[23]故[24]。此义意言︰远离颠倒思量,有正思量故,即通无漏,亦有此名。二解如是。

上释颂文。

【论文】

四?一四○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疏翼】

第一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中,第二问答。于中有二︰初、问,次、答。

【述记?卷二十五】

下、问答辨。于中有二,文显可知。

问曰︰如言「八识」,此亦名「识」,末那名「意」,总别合论,即名「意识」。又六十三云︰识有二种[25]︰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26]──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27]意识,即是第七,名为「意识[28]」,「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一则总别合,名为理难,二以论文为例难。

【疏翼】

此即问讫。

【论文】

四?一四一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二答。于中有二︰一、明持业释,二、名意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五】

「意」是自体,「识」即是意。于六释[29]中,是「持业释」[30]。「业」,谓业用,体能持用,即似旧言「功能受称」。此六释名,皆二法相对[31]辨差别释,非一一法究理括尽。如阿赖耶名「藏识」,「识」体即「藏」,亦是此释。

此与彼同,故指为喻。

何为此识?

「识」体即「意」故。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非恒审故。「彼依主释」,「主」谓第七,即似旧言「从所依得名」。「如眼识等」,「眼」是所依,而体是「识」,依「眼」之「识」,故名「眼识」。

何为此释?「识」异「意」故。能所依别,从依得名。

【论文】

四?一四二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名意所以。于中有三释︰一、第一义,二、第二义,三、第三义。此即初释。

【述记?卷二十五】

问︰今者得名,既各不同,何故不并名「意识」,而于第七但立「意」名?若名「意识」,显是持业得名!但名为「意」,竟有何理?

诸圣教中,恐此第七滥彼第六,于此第七但立「意」名,而不言「识」[32]。第一义也。

【论文】

四?一四三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

【疏翼】

第二名意所以中,第二第二义。

【述记?卷二十五】

次、第二释。

唯立「意」名,「为简心、识」,虽皆可说名「心」、「意」、「识」,据增胜义,但七名「意」,「积集」心义,「了别」识义;劣余识故,简后「心」、前「识」,但立「意」名,恒审思故。

【论文】

四?一四四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疏翼】

第二名意所以中,第三第三义。

【述记?卷二十五】

次、第三云︰显此第七,与彼第六「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近所依」者,以相顺故,同计度故,六缘境时,七与力故,所以七无漏,六无漏;七有漏时,六非无漏。非七缘境,第六与力,故六有「识」,七但名「意」。为简第八,亦与第六之力,故复言「近」,彼容可为远所依故。五十一云︰由有第八,故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33]。故彼第八为远所依,此为近依。

又有别释︰以相续思量故,此但名「意」。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又欲显此,为六识中不共所依,故但名「意」,无间灭缘意,亦共依故。又由六种依七种生,故名近依,如眼识等。

此即第一、出能变体释其名义。

【疏翼】

以上即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一段讫。

【论文】

四?一四五「依彼转」者,显此所依。

【疏翼】

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二解所依。

【述记?卷二十五】

自下第二、明其所依。此下有二︰初、略,后、广。略中有二︰初、总解「依彼转」言,后、别解「依彼转」三字。此即初也。

【论文】

四?一四六「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

【疏翼】

第一略解中,第二别解三字。

【述记?卷二十五】

自下即别解。初、解「彼」字,次、解「依」字,后、解「转」字。此解「彼」字。

显此依彼第八识也。「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故名「圣说」[34]。

【论文】

四?一四七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疏翼】

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二解「依」字。于中有二︰一、难陀胜子义,二、护法安慧等义。此即初说。

【述记?卷二十五】

是第一义。难陀、胜子皆作是说。

此师意说︰第七现识唯依第八种子识,不依彼现行。以第七恒无间,不假现识为俱有依。约依种子,故名「依彼」。

【论文】

四?一四八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疏翼】

第二解「依」字中,第二护法安慧等义。

【述记?卷二十五】

下、护法等诸论师释。

以彼种子识,及现行果识俱为所依,此识随在因果位中,虽无间断,于入见道等而有转易──或善、或染──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若不尔者,体有转易,无殊胜力如何得生?赖相续识,可得生故。

问前师曰︰今言「依彼」,言依种子者,五十一云:由有本识有末那等[35],文如何通?

应言由有本识,意识得转,第六亦依本识种故。

问后师曰︰初地等转易,第六引生,第八于七,有何胜力?

如定中闻声,意识不共耳识同取,当时唯有现行相续七、八二识,应亦得说为耳识依。虽无引力,仍说依故[36]。

前师答曰︰如《对法》第二:眼识种子依眼根种,眼根种为所依,眼识种为能依;要根种子导识种子,生现根已,其识种子方得生识[37]。不尔,识种定无生义。

而现行眼识:一、自种依彼根种,二、自现依彼根现。其第六识由第七种导生,第七望六,有力胜故,说六依七,非第六识不依本识之种子故[38]。

今第七「依」言[39],但依彼种,非彼现识。若说依现,如何说依不与七同缘?行相殊异故,但可说言缘彼现识,不可言依。

若尔[40],如何说六依七?所缘、行相并不同故,非如眼等为眼识依,所取等故。

答曰[41]︰两人依别,复两处住,如王与臣等,仍说相依,有为诸法势分力故。此识亦尔,所作[42]、行相虽复不同,而第七势分,为第六依,非第八现为第七依。

问曰[43]︰若尔,如何知七于六有势分,非八现于七,故知说八为第七依?

彼[44]质答曰︰如何为境、复说为依?依、缘何异?

答而复质曰[45]︰如第六缘七,如何为境,又复为依?理无过故,此亦应尔!

后师答曰[46]︰前师有过,我理无失。且初地转易,八于七识有何胜力者,若无第八现行,彼七必无故,意识不尔,故说非七依。即如定中闻声,意识无时,耳必不转──彼必同取。今此七、八虽不同境,势分牵故,竟有何失?第七识必有现行所依,名转识故,如前六识。或应有识为俱有依,六、七识中,名转识故,如第六意识。

问曰[47]︰如设无第七,非五识生,七非五识依;何故无第八时,七不有?第八为七依,八例七等,亦尔[48]。

然赖耶根本[49],说七依八,与力令生故,非如七无五识不有,七非本故,不与力故。又若无七,五识必无,故今说七依八现、种。

准此二师,虽无评义,然后师胜,无过亲故,前理难故,下自当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二解「依」字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今辨所谓思量为我,即第二能变,故乃广说「依彼转」。此中,如共许彼眼等识以眼等为所依,色等为所缘;如是,染污意所依及所缘,则不共许。然识无有道理不待所依及所缘,故今为显染污意所依及所缘故,及为显训释词故。

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论曰︰言「依彼转中」,「彼」声即指阿赖耶识。谓阿赖耶识为此识习气所依,是故此识与所依俱转,即相续生起义。复次,若于三界某地得异熟者,则此染污意亦即此界此地所有,由此识即依阿赖耶识而转故,颂说「依彼转」言。

【论文】

四?一四九「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

【疏翼】

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三解「转」字。

【述记?卷二十五】

次、解「转」义。

「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谓依第八或种、或现,相续起义,显示此第七识恒依彼第八识起,「取所缘故」,第七行相──取所缘境相续不断而生起义。

此文上来已依常理略解所依竟。

【疏翼】

以上第二明其所依中,第一略解讫。

--------------------------------------------------------------------------------

[1] 即第五颂至第七颂。

[2] 本论卷三中云︰

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

《瑜伽》卷六十三云︰

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藏文有「yid dav」,即「意及」﹞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

[3] 见本论卷五初。原作:

然六转识所依、所缘。

[4] 即非如第八识,但说所缘而无所依。

[5] 道邑《义蕴》云︰

非异熟法,趣、生杂乱,此真异熟,不可起余,故随生处,即彼界系。

[6] 如理《义演》云︰

第七应然!言「与染俱」,即随何染污即彼所系,如第八识,亦明界系竟,何须后﹝颂文﹞「随所生所系」?

[7] 「此」,谓第七识。

[8] 本论卷五初云︰

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即非所系。

[9] 即第三能变。

[10] 谓以八段释十门中:即第四体义门、第五行相门合释,第六染门、

第七触等余心所门合释。

[11] 若开为九,则第六四染心所,与第七触等余心所别门说故。

[12] 此即初文。

[13] 谓第二卷「因能变及果能变」。

[14] 「末那」,梵文为「manas」。

[15] 十卷《楞伽》卷四云︰

我说八种识。

七卷《楞伽》卷三云︰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

[16] 「准」字,《瑜伽》六十三原文作「此中」。

[17]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为:

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藏文作「len pai rgyu」﹞境,缘不可知﹝藏文作「bye brag med par」﹞一类﹝藏文作「gcig tu」﹞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

[18] 《摄论》卷一云︰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真谛译《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意名应无有义。

[19] 《摄论》卷一云︰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谓如「意」声,说染污意﹝及﹞无间灭意,「识」声,则说六种转识,如是「心」声,离彼二种,无体可得,非无有体,而有能诠,亦非异门。「意」、「识」二声,所诠异故。此中「体」声,意取所诠。

[20] 即《瑜伽》卷六十三〈摄决择分〉。

[21] 「若末那恒」四字,原文为:

若彼末那,于一切时。

[22]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此处有「又对治彼」。

[23] 「正思量」,藏文作「sems pa」。

[24] 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

[25] 「识有二种」,《瑜伽》卷六十三原作「略有二识」。

[26] 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

[27] 「种」字下,藏文有「yid dav」,即「意及」。

[28] 藏文别有文「yid 」名。

[29] 「六释」,谓「六合释」,梵文为「sat-samasa」。

[30] 「持业释」,梵文为「karma dharaya」。

[31] 即二名组合不同。

[32] 《枢要》卷中云︰

何故第六不但名意,第七作「识」也?第七持业,二义以显体;第六依主,将他以明自。若第六标「意」,不言「识」者,不能显自。第七加「识」,恐滥依主故,第七但标「意」名。恐此滥彼故,第六加「识」,显依他得名故。

[33]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

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

[34] 此即引《瑜伽》卷五十一文。

[35] 原文已如前引。

[36] 道邑《义蕴》云︰

问意云︰此第七识得无漏时,由第六引,不由现八,如何说此为第七依?若言转易之时,虽不由八引,而八恒在,故为依者,如定中闻声,七、八二识亦恒现在,不与耳识力,应为耳识依!

[37] 如《对法》卷二云︰

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

[38] 道邑《义蕴》云︰

要八根种,导七识种,七方得生;由七根种,导六识种,六方得生。虽第六识亦依八种,而第八种不导六种,故不为例。

[39] 此下为前师难。

[40] 此下后师反质。

[41] 此前师答。

[42] 「作」字,疑为「缘」。

[43] 此为后师问。

[44] 「彼」,即前师。

[45] 此为后师意。

[46] 此下为后师总答。

[47] 此前师问。

[48] 道邑《义蕴》云︰

八无,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无,七不有,故八非七依;义与前同,故云「亦尔」。

如下广解。

[49] 后师答。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易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人要识相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相理衡真》:行则属阳,坐则属阴,阳主动而阴主静,理之常也。动为阳,静为阴,动静有常,《易经》里说,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在安静的时候,也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1.夫贵人之相,立如马,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