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册 卷七 六、别解五无心位──睡眠与闷绝
2025-02-11 11:40

【论文】

七?一六八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

【疏翼】

第二别解无心五位中,第三别解睡闷之位。于中分三︰一、总解二极重位,二、别解极重睡闷,三、另作一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自下第三、解重睡、闷。

谓有「极重睡眠」、「极重闷绝」。即睡眠是心数,今无此数──数不行故──名「极重睡」。有疲极等缘,令睡得有。有心之时,名为「睡眠」。此令无心[1],故名「极重睡」。

《大论》第一说:闷绝[2]是意不共业[3]。即由闷时唯有意识,非闷即心所法。以触末磨[4],有闷生故[5]。闷,即触处闷也。然由此触引身分位;或唯有意,名意不共业;或引无心,即此中「极重闷」摄。为简有心,故名「极重闷」。

问[6]︰何故无别闷心所也?

答︰若无风热[7]等缘,而起闷绝,可是心所[8]。既由风热等缘,引身分位,故无闷心所法也。不如睡心所能引分位生,不可为例。

【论文】

七?一六九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名极重睡眠。

【疏翼】

第二别解极重睡闷中,文分为二︰一、别解极重睡眠,二、别解极重闷绝。此即初解极重睡眠。文又分二︰一、明极重所以,二、明假立眠名。

【述记?卷四十一】

《对法》第一云︰谓羸瘦[9]、疲倦、身分沉重、思维暗相、舍诸所作[10]、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所引、动扇凉风吹等[11]故起。

《大论》、《对法》[12]各说有因缘。此如《大论[13]》第一:故以「疲极」为首[14],等取余者。以六识俱不行故,名为「极重」。

「所引身位」者,谓睡无心时,即不自在相、沉重相、无心相,余位不然,名身分位。

【论文】

七?一七○此睡眠时,虽无彼体,而由彼似彼故,假说彼名。

【疏翼】

第二别解极重睡眠中,第二明假立眠名。

【述记?卷四十一】

问︰此既无心所眠,何名为眠,而此中及《大论[15]?无心地》等说为眠也[16]?

此有二解︰一、由[17],二、似[18]。虽此眠时,无彼心所眠体,由彼加行眠引,或沉重不自在,似有彼眠心所时。以二义故,假说无心身之分位名眠,实非眠也[19]。

【疏翼】

以上第三别解睡闷之位中,第二别解极重睡眠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无心睡眠者,谓所依身由沉重睡所制,随所有时,意识不生故,说名无心。

【论文】

七?一七一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故名极重闷绝。

【疏翼】

第三别解极重睡闷中,第二别解极重闷绝。

【述记?卷四十一】

《大论》第一云︰由风、热[20]、乱[21]等;他咒术、神力所引;泻[22]、过量出血故;故今言「等」[23]。

然此无别所由、所似[24]数法,不可言「由彼、似彼」,此即闷故。

【疏翼】

以上第三别解睡闷之位中,第二别解极重闷绝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无心闷绝者,谓猛击,及风、热、痰﹝藏文为「bad kan/」;梵文为「wlesman」﹞不平等,即由所依不平等故,与意识生起相违;依此,假立为「无心闷绝」。

【论文】

七?一七二或此俱是触处少分。

【疏翼】

第三别解睡闷之位中,第三另作一解。

【述记?卷四十一】

然闷,有身觉、不觉时︰谓若有心之时,由闷触故引生。无心时,身之分位,即是闷触之果,体亦闷摄,是触处少分。或有心之时,疲极等缘引眠起故。无心时,身之分位眠,即是触处疲之果,故体亦是疲,似眠位故,假[25]名眠。

又至无心位,虽有闷、疲二触,唯第八境,微[26]细不觉,故以为体。即总二言「触处少分」。

前别解二[27],即取[28]无心分位随所应现有色蕴,为此二体。第二解:以「触处少分」为体,由触[29]引故。

此即别触六识起不起时讫。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二别解五无心位讫。

--------------------------------------------------------------------------------

[1] 「令无心」,《金藏》作「睡眠令无」。

[2] 「闷绝」,藏文作「brgyal ba/」。

[3] 意有十五不共业,闷绝为第七不共业。

[4] 「末磨」,梵为「marman」;藏文为「gnad/」。

[5] 《顺正理论》卷三十末云︰

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肢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谓于身中,有别处所,风热痰盛所逼切时,极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磨称。如有颂曰︰「身中有别处,触便令命终;如青莲须,微尘等所触。」若水火风不平缘合,互相乖反,谓总或别,势用增盛,伤害末磨;如以利刀,分解肢节,因斯引发极苦受生,从此须臾,定当舍命。由兹理故,名「断末摩」。非如斩薪说名断。如断﹝头已﹞无觉﹝知﹞,故得断名。

《俱舍论》卷十大同。

[6] 「问」字,《金藏》有,余无。

[7] 「风热」,藏文作「mkhris pa/」。

[8] 如胜友《瑜伽师地论释》解论文「由风热乱故」云︰

热,为主因事;风,唯助体。言闷所缠中,由「缠」声显由闷所障蔽,与余缠相似。闷时之后,能直证知自身意识决定生起。谓唯意识以能从闷出为业。

[9] 「羸瘦」,藏文作「bam chuv/」。

[10] 《杂集论述记》卷八,分别睡因有五,此二句为第四因。

[11] 《杂集论述记》分别睡缘为三。

[12] 本论《述记》原作《显扬》、《五蕴》,今改为《大论》、《对法》。

[13] 本论《述记》原作《显扬》,今改为《大论》。

[14] 如《瑜伽》卷一云︰

云何梦﹝藏文作「gbid log par byed/」﹞?由依止羸劣﹝藏文作「rav b?in gyis lus bam chuv ba/」﹞、由疲倦过失﹝藏文作「val bas dub pai bes pa/」﹞,或由于食所沉重﹝藏文作「kha zas drags pa/」﹞,或由于暗相作意思惟﹝藏文「yid la byed pa/」﹞,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瑜伽论记》卷二解以上为六因。以下总作第七因──由他众缘所引﹞,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藏文作「按摩」﹞,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藏文作「mthus/」﹞,而发昏梦﹝藏文作「gbid log par byed do/」﹞。

[15] 卷十三、第九。

[16] 如《瑜伽》卷十三云︰

何等为六﹝无心地﹞?谓无心睡眠位﹝藏文作「gbid sems med pai gnas skabs/」﹞、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17] 「由」,谓「由彼」。

[18] 「似」,谓「似彼」。

[19] 「也」字,《金藏》无。

[20] 「热」,藏文作「mkhris pas/」。

[21] 「乱」字,原《述记》引文作「痰」,今依《大论》改。

[22] 「他咒术」等八字,《瑜伽》作「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九字。

[23] 《瑜伽》卷一原作:

云何闷?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24] 「所由、所似」四字,《金藏》有,余无。

[25] 「假」字,《金藏》有,余无。

[26] 「微」字,《金藏》误作「彼」字。

[27] 谓二极重睡眠、闷绝。

[28] 「取」字下,《金藏》有「引」字。

[29] 「触」字,《金藏》作「体」。

End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胡小林:想到极乐世界,但睡眠太多怎办?

这就是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我们这些男孩子,见女孩子就起心动念。你学了多少年的佛,佛在经上讲过这个故事。一小和尚在山上跟老和尚学佛,学了十年了说,师父,我成就了。下山了,下山见一小姑娘,不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睡眠不好怎么办,可吃这些中药调理!

有许多人都会有睡眠不好的情况发生,睡眠不好的原因有许多种,那么请问睡眠不好如何调理?下面就一起为大家推荐几味中药吧!睡眠不好貌似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睡不好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极其大的,尤其是长期如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中脉睡眠“十卫士” 为健康护航

睡眠有多重要?睡眠,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延年、美容美颜没有高质量的睡眠,人体各机能系统就会渐渐失去平衡。想拥有优质睡眠,怎能不选择青奥床上用品独家供应商--有着十大卫士的中脉远红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