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一
2024-12-11 10:33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二

天三、缘性缘起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2 黄一、释

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1]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变者,转变诸法。

黄二、结

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诸缘起义。

如是如是诸法生故等者: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又缘起圣道经说:无明灭故,行即随灭,乃至由生灭故,老死愁叹忧苦扰恼皆亦随灭,如是永灭纯大苦聚。此说诸法生灭,准义应知。

玄二、寻思事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

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者:十二支中,内处摄法,说名为内;外处摄法,说名为外。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

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2]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如是广说等者:有寻有伺地中,说有缘起差别。从无明支乃至老死支,一一分别,如彼广说应知。(陵本九卷十六页702)

黄二、共相2 宇一、释3 宙一、无常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

宙二、苦

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

宙三、空无我

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

宇二、结

是名寻思缘起共相。

本无今有有已散灭等者:如有颂言: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由此义显本无今有。又有颂言:法不能灭他,亦不能自灭,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由此义显有已散灭。此生无常及灭无常,说名前后皆是无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复审思择:我若于彼无常、苦、空、无我诸行如实道理发生迷惑,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若不迷惑,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品。

玄五、寻思时2 黄一、释

复审思择:于过去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当住。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时。

无正常性如是已住等者:彼彼自体,于去来今一期生中相似暂住,然实剎那速灭,性是无常,是故说彼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今住、当住。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2 宙一、约真俗辨2 洪一、标

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

洪二、释

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想[3],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

说为作者及与受者者:如有颂言:若坏于色身,名身亦随灭,而言今后世,自作自受果。前后差别故,自因果摄故,作者与受者,一异不可说。由是当知此假说义。

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有如是名如是种等者:世俗言说士夫类中,略有如是八言说句。名,谓呼召假名。种,谓剎帝利等种类差别。性,谓族性,父母差别。受用饮食,或劣或胜,是名如是饮食。于现法中,或时兴盛住诸安乐,或时衰损住诸苦恼,是名如是领受若苦若乐。人寿分量住时差别,或住少年、或住中年、或住老年,是名如是长寿。一切异生寿无边际,是名如是久住。阿罗汉等住最后有,寿有边际,是名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宙二、约因缘辨2 洪一、标列

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4]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

洪二、随释2 荒一、二种果2 日一、自体果

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

诸异熟生六处等法者:此中等言,等取触受。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若于生身六处已满,虽是受用所依究竟,而未得名受用究竟。由因及受,方得说名受用究竟。是故应知,要须受用所依究竟,及与受用因体究竟,方得说名生身究竟。义应准知。又复此受,唯异熟生,亦名所依粗重受,与下境界受别。

日二、受用境界果

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

受用境界果者至所生诸受者:受用色等为境界时,若可爱、若不可爱,由是能生乐苦二受。当知此受,或先业起、或现缘生,亦名彼果境界受。

荒二、二种因2 日一、辨体相2 月一、牵引因3 盈一、标渐次

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

盈二、随难释

谓能摄受识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彼法种子。

盈三、结得名

如是一切名牵引因。

如是一切名牵引因者:有寻有伺地中,唯依净不净业施设牵引因。今说从无明支乃至受支,彼一切法皆名牵引因,以是能引所引缘起摄故,由此能引生、老死支异熟果故。

月二、生起因2 盈一、释

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

盈二、结

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如是一切名生起因者:有寻有伺地中,唯说爱为生起因。今从爱支乃至有支,总摄一切名生起因,以是能生缘起摄故,生、老死支苦异熟果为所生故。

日二、显增上

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为三苦之所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复审思择:于是缘性缘起观中,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又审思择: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义。

宇二、总结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天四、界差别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3 黄一、标

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

黄二、释

谓种性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

黄三、结

如是名为寻思界义。

玄二、寻思事

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

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者:自有情数,说名为内;他有情数,说名为外。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

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5]界自相。

黄二、共相

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又正寻思:于一合相[6]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7]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界品。

玄五、寻思时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

六界为缘得入母胎者:意地中说: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乃至广说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陵本一卷十七页[8]90)当知此中,若无产处障碍过患,是即空界为缘;若无种子障碍过患,是即地界乃至风界为缘;阿赖耶识和合依托,是即识界为缘。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2 宙一、约真俗辨

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

宙二、约因缘辨

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9]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

宇二、总结

如[10]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天五、阿那波那念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2 黄一、释

谓[11]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念义。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其义。

玄二、寻思事

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3 宇一、标

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

宇二、释2 宙一、入出息

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

宙二、彼差别

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

宇三、结

是名寻思诸息自相。

黄二、共相

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广说如前。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其品。

玄五、寻思时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

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

宇二、总结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其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亥二、总结2 天一、数修止观

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

天二、展转增胜

彼由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长广大。

戌二、指善巧所缘等

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12]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

若依止善巧所缘等者:依止善巧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不见此文。依止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下依世间道了相作意中,一一分别。(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今指彼故,名后当说。

巳三、辨加行4 午一、总标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

午二、略说2 未一、白品摄3 申一、征

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

申二、列

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不缓[13]加行,四、无倒[14]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

申三、释2 酉一、于初静虑

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升[15]进。

能令其心速疾得定等者:最初获得初静虑地近分,是名得定。于初静虑证入根本圆满、自在,是名转更升进。

酉二、于余定地

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能往、能得,无有稽迟。

未二、黑品摄2 申一、于初静虑

黑品所摄九种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升[16]进。

申二、于余定地

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极大稽迟,不能速疾往趣、获得。

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者:除初静虑,往趣余静虑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名所应往地。于地地中,证入近分及根本定,是名随所应得。

午三、广释2 未一、白品摄2 申一、释9 酉一、相应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相应加行?

戌二、释

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

戌三、结

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酉二、串习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串习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标简

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

亥二、释因

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17]数数现行,身心麤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心速疾得定。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串习加行。

已曾数习乃至少分等者:如前说有已习行瑜伽师,谓除了相作意,于余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又说初修业瑜伽师,谓初修业补特伽罗,安住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71)今说数习及初修业,义应准知。若唯修习了相作意,当知说名少分。

酉三、不缓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不缓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总标

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

亥二、别释3 天一、不乐事业

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

天二、不乐喧众

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剎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语仪[18],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

现相语仪者:谓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示现如是相慰问语,随世仪转,是名现相语仪。

天三、趣所应证3 地一、标

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于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

地二、征

何以故?

地三、释2 玄一、思惟无常3 黄一、标

我有多种横死因缘。

黄二、列

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19]发动;或所饮食不正销化,住在身中成[20]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蜓、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蜇[21]螫[22];或复为人非人等类[23]之所惊恐;因斯夭[24]没。

黄三、释

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

玄二、期多所作

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25]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酉四、无倒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无倒加行?

戌二、释

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于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取,无邪僻执,于尊[26]教诲终不轻毁。

戌三、结

如是名为无倒加行。

酉五、应时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标列四相

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27],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

亥二、广显差别2 天一、标

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天二、释4 地一、止等3 玄一、止

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

无相无分别等者:无色等相令心遽务,是名无相。无恶寻思令心躁扰,名无分别。无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是名寂静。离诸烦恼,住寂静乐,名极寂静。专注一趣,是名等住寂止。前后一味,无散乱转,是名纯一无杂。

玄二、止相4 黄一、征

云何止相?

黄二、标

谓有二种。

黄三、列

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黄四、释2 宇一、所缘相2 宙一、出体

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

宙二、显业

由此所缘,令心寂静。

宇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

依奢摩他所熏习心者:此说奢摩他品心一境性应知。

玄三、止时2 黄一、征

云何止时?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

宇二、第二义

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及诸事业所扰恼时者:谓如前说,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如是等类,名诸事业应知。

地二、观等3 玄一、观

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

玄二、观相4 黄一、征

云何观相?

黄二、标

谓有二种。

黄三、列

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黄四、释2 宇一、所缘相2 宙一、出体

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

宙二、显业

由此所缘,令慧观察。

宇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玄三、观时2 黄一、征

云何观时?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心沈没时,或恐沈没时,是修观时。

宇二、第二义

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地三、举等3 玄一、举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

玄二、举相

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

玄三、举时

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

地四、舍等3 玄一、舍

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令心随与任运作用者:谓心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此能随顺与为增上故。

玄二、舍相

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

谓由所缘令心上舍者:谓由舍相为所缘时,令心安住最极寂静,是名上舍。离诸烦恼建立名舍故。

玄三、舍时

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

戌三、结

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酉六、解了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

戌二、释2 亥一、定地诸相

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

亥二、不定地相

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

戌三、结

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者:所知事相似品类,说名同分所缘,是即三摩地所行影像。自性而住,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诸所有事,是即本性所缘境界。非心起相,得本性名。

酉七、无厌足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

戌二、释2 亥一、于胜善法

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

亥二、于多所作

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

戌三、结

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不唯获得少小静定等者:唯得最初静虑近分,是名获得少小静定。尔时虽已得三摩地,然未圆满、自在,应更进求,名余所作。

酉八、不舍轭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

戌二、释2 亥一、举法

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阙;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悟[28];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

亥二、显义

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于食平等勤修觉悟者:如前已说于食知量,是名于食平等。又说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是名勤修觉悟。

酉九、正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正加行?

戌二、释2 亥一、略2 天一、标义

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29],是名正加行。

天二、举事

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

数正除遣于诸不净等者:谓于不净所缘境相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既除遣已,复数作意思惟诸不净相,为令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转故。义如下说。

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

亥二、广5 天一、辨种类2 地一、举一切3 玄一、标

其正除遣,复有五种。

玄二、列

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

玄三、释5 黄一、内摄其心

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

黄二、不念作意

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

黄三、于余作意

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

黄四、对治作意

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

黄五、无相界作意

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

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等者:三摩呬多地说:又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乃至广说。(陵本十二卷九页1002)此应准释。

地二、简取二

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

天二、修次第2 地一、由不念作意2 玄一、明作意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

我心云何得无散乱等者:此中义显九相心住。从初内住乃至近住,即此得无散乱。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即此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即此无转无动。最后等持,即此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三摩地中适悦相应,是名于内适悦。

玄二、明除遣

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

地二、由内摄其心2 玄一、明行境3 黄一、标

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

黄二、征

云何而行?

黄三、释

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

玄二、明除遣2 黄一、第一义3 宇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