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四
2024-12-11 11:31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四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巳二、供养亲近无量品3 午一、总征

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

午二、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供三宝 亲善友 修无量 最为后

午三、长行释3 未一、供三宝2 申一、别显供养2 酉一、举供如来5 戌一、征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

戌二、标

当知供养略有十种。

戌三、列

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

戌四、释6 亥一、设利罗供养

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

亥二、制多供养

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新[1]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

亥三、现前不现前供养2 天一、别显种类2 地一、现前供养2 玄一、供一佛等

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

玄二、供多佛等2 黄一、举思惟2 宇一、明法性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施设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

宇二、明供养

是故我今供现如来,即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如来;供现制多,即是供养其余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

黄二、结得名

当知是名菩萨俱供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

发起增上意乐俱心等者:谓于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乐俱供养,是名增上意乐俱心。于一切如来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有差别生净胜解,是名净信俱心。

地二、不现前供养2 玄一、作一切如来想

若诸菩萨,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名菩萨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制多。

玄二、广造如来像

若诸菩萨,佛涅槃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龛、若台,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如是菩萨于如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菩萨由此,能于无量劫大劫中,不堕恶趣。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

天二、总辨福果

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亥四、自作教他供养2 天一、别显种类2 地一、自作供养2 玄一、唯自手作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玄二、兼劝他作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落饶财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苦厄旃荼罗等,及以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

地二、教他供养

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兴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

天二、总辨福果

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教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亥五、财敬广大无染供养2 天一、别显种类3 地一、财敬供养2 玄一、别列2 黄一、敬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以诸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敬问、礼拜、奉迎、合掌,种种熏香、末香、涂香、华鬘、妓[2]乐、幢盖、旛灯,歌颂称赞,五轮归命,趋绕右旋,而为供养。

黄二、财供养

或复奉施无尽财供,或复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螺[3]贝、璧玉、珊瑚、砗磲、玛瑙、琥珀、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奉施末尼、环钏[4]、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

玄二、总结

是名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财敬供养。

地二、广大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长时施设即上所陈财敬供养,若多供具、若妙供具、

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者:谓如前说,奉施无尽财供,名多供具。或复奉施末尼、真珠,乃至或缠宝缕而为供养,名妙供具。

若现在前、不现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

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等者:住品中说:极欢喜住菩萨,住此住中,由二因缘现见诸佛。乃至广说既得见已,随力随能兴一切种恭敬供养,奉施种种上妙乐具。(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3809)此说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准彼应知。谓彼菩萨净胜意乐,名淳净心。彼说由二因缘者,一、由粗净信,二、由正愿力。今说猛利胜解,即彼第一因缘。谓由听闻菩萨藏说,或由内心发起胜解,信有十方种种异名诸世界中种种异名诸佛如来,由粗净信俱行之心,求欲现见,如是求已,如实称遂,当知是名第一因缘。

即以如是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

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者:谓若多供具、若妙供具为二,若现在前、不现在前为二,若自造作、教他造作为二,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为一。如是一切,总成七种。

地三、无染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令他供养;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不轻弃掷、不散漫[5]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华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

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者:谓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为初,余五供养各为一种,是故成六。

天二、总辨一切2 地一、有财宝2 玄一、总标三种

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供养如来及制多时,或自臂[6]力所集财宝,或从他求所获财宝,或得众具自在财宝,能为如是种种供养。

玄二、别辨后一2 黄一、辨种类2 宇一、敬供养3 宙一、恭敬礼拜

已得众具自在菩萨,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此一切身皆于如来及制多所恭敬礼拜。

宙二、奉散香等

复从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过是数。此一切手皆持无量出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散如来及制多所。

宙三、歌颂称赞

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

宇二、财供养

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最上最妙环钏[7]、璩印、宝庄严具,幢盖、旛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以制多。

黄二、明自在

如是等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皆属自心。

已得众具自在菩萨者:此说菩萨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若暂思惟一切食等诸资生具,悉皆成办,一切世间工业明处,如其所欲悉能现行;乃至广说随于事物发起胜解,如所欲为皆成无异。如住品说。(陵本四十八卷十七页3867)是名已得众具自在菩萨。

如是菩萨不更希求如来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萨已得证入不退转地,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无碍故。

地二、无财宝2 玄一、广大随喜

又诸菩萨,若无自力所集财宝,亦无从他求得财宝,及[8]无菩萨所获众具自在财宝,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赡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养如来一切供具,菩萨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

周遍思惟一切随喜者:谓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作供养想,是名周遍思惟。于彼一切有情,以其下中上品一切供具设供养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一切随喜。

玄二、恒当修学

如是菩萨少用功力,而兴无边广大供养,摄受菩提广大资粮。菩萨于此恒常无间起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亥六、正行供养2 天一、辨正行2 地一、释2 玄一、举修无量及诸想等

若诸菩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谷-禾 牛][9]牛乳顷,普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

玄二、例余守护及一切学

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

地二、结

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

天二、赞最胜

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何况于此若过若增等者:前说修四无量、修种种想、修习随念,起无相住,名于如来所正行供养。但唯少时少时、须臾须臾,尚为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何况于此正行供养若过若增。

戌五、结

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

酉二、例供法僧

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申二、总明意乐3 酉一、标

如是菩萨于三宝所,由十种相兴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

酉二、列

一者、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

无上大功德田者:谓于三宝起随念行,能生无上大功德故。

二者、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

无上有大恩德者:谓念:诸佛菩萨为我等故,行于无量难行苦行,为说正法,能令证得一切义利,是名无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

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者:摄异门分说:无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谓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者,如百足等。(陵本八十三卷四页6286)又复等言,等取有色、无色有情,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有情。如来于此一切有情三种第一,谓由蠢动故、由依止故、由心故。亦如摄异门分说,是名一切有情中尊。

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乐;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

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等者:摄异门分说:言第一者,于欲行善得圆满故。所言尊者,于色行善得圆满故。所言胜者,无色行善得圆满故。所言上者,超过一切三界世间善圆满故。言无上者,出世间善得圆满故。(陵本八十三卷四页6285)此说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义应准知。由是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一切义依。

酉三、结

由是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兴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

未二、亲善友2 申一、总征

复次,菩萨成就几相,能为善友?由几种相,善友不虚?成就几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复有几种善友菩萨,于所化生为善友事?菩萨几种亲近善友?由几种想,于善友所听闻正法?由几种处,于善友所听闻法时,于说法师不作异意?

申二、别辨7 酉一、众相圆满2 戌一、总标

当知菩萨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

戌二、列释8 亥一、住戒

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阙无穿。

亥二、多闻

二者、多闻。觉慧成就。

觉慧成就者:堪能简择俱生之慧,是名为觉。勤修习故,即于彼义转更明了,是名为慧。由此觉慧,于善说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是名觉慧成就。

亥三、具证

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钵舍那。

得修所成随一胜善等者:声闻地说能有所证,即此具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乃至广说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陵本二十五卷一页2071)是名证得随一胜善。如是胜善修所成故,由此说言逮奢摩他、毗钵舍那。

亥四、哀愍

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10]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

能舍自己现法乐住者:谓为利他,舍静虑乐,故意思择还生欲界故。

亥五、无畏

五者、无畏。为他宣说正法教时,非由恐怖忘失念辩。

非由恐怖忘失念辩者:声闻地说无有怖畏,即此无畏。由无畏故,于一切法能正忆念,辩才无尽,故作是释。

亥六、堪忍

六者、堪忍。于他轻笑、调弄、鄙言、违拒等事,非爱言语[11]、种种恶行皆悉能忍。

亥七、无倦

七者、无倦。其力克[12]强,能多思择,处在四众说正法时,言无謇涩,心不疲厌。

亥八、善辞

八者、善辞。语具圆满,不坏法性,言辞辩了。

语具圆满等者:谓若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于实无事离增益执,于实有事离损减执,是名不坏法性。真实义品说二种人,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俱为失坏。(陵本三十六卷十五页2972)翻彼应知此所说义。语工圆满,是名言辞辩了。谓由文句等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故,能说正法,是名语工圆满。如摄释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一卷三页6171)

酉二、所作不虚2 戌一、标

若诸菩萨具五种相,众德相应,能为善友所作不虚。

戌二、列

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二者、于彼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

于彼利益安乐如实了知等者:自他利品中说:菩萨念与众生有利益品所有安乐,终不念与无利益品所有安乐。菩萨于此无利益品所有安乐,以无倒慧如实了知。乃至广说。(陵本三十五卷二十一页2896)此应准知。

三者、于彼善权方便顺仪说法,随众堪受调伏事中,有能有力;

顺仪说法者:力种性品说:菩萨应当安住如法威仪而为他说,非不安住如法威仪。不为无病处高座者而说正法,不为坐者立说正法,不应居后为前行者而说正法,不为覆头而说正法。(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页3151)此应准知。

四者、饶益心无厌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于诸有情劣中胜品心无偏党。

酉三、作信依处2 戌一、总标

若诸菩萨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令他远闻极生净信,何况亲覩。

令善友性作信依处者:前说成就八支善友众相圆满,名善友性。声闻地说: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陵本二十五卷一页2069)彼八因缘,即此八支。由是令他未信生信,已信增长,名信依处。

戌二、列释5 亥一、胜妙

一者、胜妙[13]。威仪圆满、威仪寂静、威仪具足,一切支分皆无躁动。

威仪圆满等者:声闻地说: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陵本二十二卷三页1896)是名威仪圆满。又说成就离欲者相,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14]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陵本三十三卷二十页2729)是名威仪寂静。行时、住时身所作业正知而住,一切成办无所减少,是名威仪具足。声闻地说:不应摇身、摇臂、摇头、跳踯、携手、叉腰、竦肩入施主家,不应辄坐所不许座,不应不审观座而坐,不应放纵一切身分,不应翘足、不应交足、不太狭足、不太广足,端严而坐。(陵本二十四卷十七页2055)于此一切所不应行不起毁犯,是名一切支分皆无躁动。

亥二、敦肃

二者、敦肃。三业现行无掉无扰。

三业现行无掉无扰者:声闻地说离欲者相,如次显示身语意业无掉无扰。(陵本三十三卷二十页2729)此应准释。

亥三、无矫

三者、无矫。不为诳他,故思诈现严整威仪。

亥四、无嫉2 天一、无不堪忍

四者、无嫉。终不于他说法所得利养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励请他说法;复恒劝余于彼广施利养恭敬,无谄伪心。

天二、倍生欢喜

又常于他其心纯净,见彼说法及得财敬,深生随喜。如自所获利养恭敬,心生欢喜,见他所得利养恭敬,其心欢喜复过于是。

亥五、俭约

五者、俭约。尠储器物,随得随舍。

酉四、为善友事3 戌一、标

善友菩萨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

戌二、列

一、能谏举,二、能令忆,三、能教授,四、能教诫,五、能说法。

戌三、指

如是诸句广辩应知如声闻地。教授教诫,广说如前力种性品。

如是诸句广辩等者:声闻地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与此正同,如彼广辩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又诸菩萨教授有八,教诫有五,如前力种性品广说应知。(陵本三十八卷二十页3166)

酉五、亲近善友2 戌一、标

当知菩萨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

戌二、列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于如法义若合若离等者:谓以善友为正依止,于其教授教诫既听受已,如其法义,若所开许、若所遮止,身语意业无倒随转,于所开许无倒修证,于所遮止无倒远离,是名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不为外道异论之所引夺,是名无有倾动。若有违犯,发露悔灭,是名如实显发。无恼乱心,唯欲求解,是名作奉教心。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四页[15]6362)

酉六、听闻正法2 戌一、总标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

戌二、列释5 亥一、作宝想

一、作宝想。难得义故。

亥二、作眼想

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

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者:此中妙慧,谓即大菩提果。能于一切所知如实觉了,是名广大。于当来世,无师自然成等正觉,是名俱生。

亥三、作明想

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

亥四、作大果胜功德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

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等者:此中涅槃,谓断菩提。言三菩提者,此云正觉,谓智菩提。能得此果诸菩萨道,是名无上妙迹。

亥五、作无罪大适悦想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者:此说七圣财中,由慧圣财,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由如是乐无量无边,无有染污,是故说名无罪大乐。

酉七、于说法师不作异意3 戌一、总标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

戌二、列释5 亥一、于坏戒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亥二、于坏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亥三、于坏色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亥四、于坏文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辞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

亥五、于坏美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此语粗恶多怀忿恚者:有寻有伺地说:趣涅槃宫,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释文句,故名分明。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与此相翻,名粗恶语。(陵本八卷十二页600)此说粗恶,应准彼释。于说法时,有所诃摈,是名多怀忿恚。

戌三、总辨2 亥一、出所应

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16]法师未尝见过。

亥二、斥不应

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未三、修无量4 申一、征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

申二、标

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

申三、列

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

申四、释2 酉一、略辨四种2 戌一、释3 亥一、标安立

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

亥二、释四相4 天一、慈无量2 地一、显差别3 玄一、有情缘慈

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

安住无倒有情胜解者:谓于有情或为亲品、或为怨品、或为中品,平等发起利益意乐,于定地中安住胜解作意故。广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二页2239)

玄二、法缘慈

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

玄三、无缘慈

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

地二、例余三

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天二、悲无量

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普缘[17]十方修悲俱心,是名为悲。

天三、喜无量

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

天四、舍无量

若诸菩萨,即于如是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舍俱心,是名为舍。

发起远离痴瞋贪惑者:谓于无苦无乐有情,发起远离痴惑意乐,由说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故。于有苦有情,发起远离瞋惑意乐,由苦受中多生憎恚,说彼瞋所随增故。于有乐有情,发起远离贪惑意乐,由乐受中多生染着,说彼贪所随增故。

亥三、总料简2 天一、共不共

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若无缘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

天二、意乐摄

又诸菩萨三种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谓慈、悲、喜。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是谓为舍。

戌二、结

如是菩萨一切无量,名为哀愍。以诸菩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酉二、广悲无量3 戌一、悲所缘2 亥一、百一十苦3 天一、总标

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天二、别列2 地一、前五十五10 玄一、一苦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玄二、二苦

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

欲为根本苦等者: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二者、事欲。由有烦恼欲故,彼诸事欲若变、若坏,便有忧叹苦热恼生,名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由是说欲为根本苦。

二、痴异熟生苦。谓若[18]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

痴异熟生苦等者:于异熟自体苦受生时,愚痴迷闷,生极怨嗟,是名痴异熟生苦。言受二箭受者,谓由猛利体受所触为其因缘,受身箭受;愚痴迷闷,生极怨嗟为其因缘,受心箭受。摄异门分说:云何当观苦受如箭?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页6321)有寻有伺地说: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陵本八卷六页567)此中箭义,应如是知。

玄三、三苦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玄四、四苦

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

玄五、五苦

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瞋恚缠缘苦,三、惛沈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

玄六、六苦

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如是六种总说为苦者:此中六苦,总相宣说,非依自相与余苦别,故作是说。

玄七、七苦

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复有七苦等者:此说七苦,各由五相。如决择分释应知。(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4933)

玄八、八苦

复有八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块等触、蚊蝱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不自在苦者:谓饮食等匮乏所作俱生之苦,不自在故。

玄九、九苦

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属衰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

玄十、十苦

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匮乏苦,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六、器物资具匮乏苦,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八、歌舞妓[19]乐资具匮乏苦,九、照明资具匮乏苦,十、男女给侍资具匮乏苦。

地二、后五十五2 玄一、总标列

当知复有余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

玄二、随别广9 黄一、一切苦

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

黄二、广大苦

广大苦中,复有四苦。一、长时苦,二、猛利苦,三、杂类苦,四、无间苦。

黄三、一切门苦

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摄苦。

黄四、邪行苦

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他不饶益所[20]发起苦。

于现法中犯触于他等者:谓若于他若骂、若瞋、若打、若弄,名犯触他。由是他骂、他瞋、他打、他弄还报于自,是名他不饶益。

二、受用种种不平等[21]食,界不平等所发起苦。

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等者:谓食极少、或食极多、或食不宜、或食不消,是名不平等食。由是因缘,令身饥羸,或生疾病,是名界不平等。

三、即由现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发起苦。

即由现法苦所逼切等者:此如宿作因论者。谓现所受苦,皆由宿作为因。于现法中极自苦行,是故彼苦名邪行苦。

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五、由多发起诸身语意种种恶行,所受当来诸恶趣苦。

黄五、流转苦2 宇一、标列

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

宇二、随释3 宙一、自身不定

自身不定者,谓先为主[22],后为仆隶。

宙二、父母不定

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

宙三、财位不定

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

黄六、不随欲苦

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

黄七、违害苦

违害苦中,复有八苦。一、诸在家者,妻子等事损减生苦。

妻子等事损减生苦者:此即亲属衰损苦、财位衰损苦应知。

二、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

贪等烦恼增益生苦者:此即贪等五盖,及与贪等八种寻思应知。

三、饥俭逼恼之所生苦。四、怨敌[23]逼恼之所生苦。五、旷野、险难、迫迮逼恼之所生苦。六、系属于他之所生苦。七、支节不具损恼生苦。八、杀缚、斫[24]截、捶打、驱摈逼恼生苦。

黄八、随逐苦3 宇一、标

随逐苦中,复有九苦。

宇二、释2 宙一、世法苦

依世八法,有八种苦。一、坏法坏时苦,二、尽法尽时苦,三、老法老时苦,四、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七、无誉苦,八、有讥苦。是名八苦。

宙二、希求苦

九、希求苦。

宇三、结

如是总说名随逐苦。

黄九、一切种苦3 宇一、标

一切种苦中,复有十苦。

宇二、释2 宙一、五乐所治苦

谓如前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无乐苦,四、受不断苦,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

前说五乐所治等者:自他利品中说:菩萨安乐种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页2891)今说彼五所治,有五种苦。言因苦者,谓是苦因说名为苦,此为因乐之所对治。言受苦者,即苦自性说名为苦,此为受乐之所对治。唯无乐苦者,谓由寒热、饥渴等苦正现前时,名之为苦,此为苦对治乐之所对治。受不断苦者,谓除灭想受定,于余一切受不断位说名为苦,由依胜义,诸所有受皆说为苦故,此为受断乐之所对治。无恼害乐复有四别,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菩提乐。亦如自他利品中说。(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页2893)由出离乐,能治居家迫迮种种大苦。由远离乐,能治欲界诸结之所生苦。由寂静乐,能治欲、恚、害寻,及与出离、无恚、无害诸寻之所生苦。由菩提乐,能治异生流转五趣之苦。如是故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

宙二、逼迫等苦

复有五苦。一、逼迫苦,二、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

宇三、结

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天三、总结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