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2024-12-05 12:39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

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

自性与分别 不共亦平等 作业及次第 差别最为后

辰二、长行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所有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

卯二、随释7 辰一、自性3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

巳二、释2 午一、标体性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

午二、出最胜2 未一、举初

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

未二、例余

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

巳三、结

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者:决择分说: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页4588)今说如来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摄,故彼善根,总以五根为其自性。

辰二、分别4 巳一、征起

云何如来十力分别?

巳二、略标

谓若略说,由三分别,当知无量。

巳三、列释3 午一、由时分

一者、由时分分别。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

午二、由品类

二者、由品类分别。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

午三、由相续

三者、由相续分别。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

巳四、总结

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辰三、不共

云何如来十力不共?谓唯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是名如来十力不共。

辰四、平等3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平等?

巳二、释2 午一、成就无别

谓此十力,一切如来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说平等无有差别。

午二、安住有别

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

巳三、结

是名如来十力平等。

辰五、作业3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作业?

巳二、释10 午一、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午二、自业智力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施福移转者:谓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

午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倒[1]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午四、根胜劣智力

如来所有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

午五、种种胜解智力

如来所有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其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

午六、种种界智力2 未一、略标所应

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

劣中妙界部分差别者:欲、色、无色有情,如次名为劣中妙界应知。

于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乐、如其随眠,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

能如其根等者:根有三品,谓软中上。如其所应无倒教授,名如其根。意乐有六,谓不出离意乐等,如下自说。如其所应无倒教授,名如意乐。随眠,谓即贪、瞋、痴、慢、寻思诸行。如其所应无倒教授,名如随眠。

未二、别广教授2 申一、为诸声闻

此中如来为诸声闻,依于彼彼趣入门中与正教授,如声闻地尽一切种无间宣说、显发、辩了、施设、开示。

申二、为诸菩萨2 酉一、征

云何如来教授一切始业、初业、等持资粮摄受安住欲住其心诸菩萨众,令心得住?

酉二、释2 戌一、施设教授3 亥一、略标

谓诸如来为无谄曲、恭敬爱重,等持资粮、始业、初业诸菩萨众,最初施设无倒教授。

亥二、正告5 天一、当正思惟2 地一、于己名3 玄一、标思惟

如是告言:善男子来!汝当安处远离卧具独一无二,于内寂静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为立名,或汝亲教轨范师等所为立名。

玄二、释行相

如是思惟:我今为有离六处法自性真实,或内、或外、或两中间,于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

玄三、出了知

汝既如是正思惟已,当于此法都无所得。

或内或外或两中间等者:谓六处法,有其内、外、或两中间施设建立。义如声闻地于四念住作种种说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二十页2395)彼四念住六处法摄。若离六处法自性真实,当知无有内、外、或两中间施设可得。今说于彼所为立名,亦作如是假想分别,是故说言或内、或外、或两中间。于此所为立名性实有中,有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

唯当如是如实了知,但于客法有客想转。

但于客法有客想转者:此显名义俱无有实,故于彼义名为客法,及于彼名名为客想。显扬颂说:由名于义转,二更互为客。下自释云: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显扬论十六卷五页31,557b)其义应知。

地二、于眼等2 玄一、举眼3 黄一、标应思惟

汝善男子!若于尔时,于自己[2]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

唯有客想已生已得者:义显己名唯假无实故。随彼假名于义流转,说名已生。唯有假名施设可得,说名已得。

复应在内如理思惟,于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

黄二、释其行相2 宇一、标唯名义

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谓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除此无有若过若[3]增。

宇二、释无自性2 宙一、标俱非

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且非是眼。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

唯二可得等者:客想、客法,说名唯二。谓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是名客想。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是名客法。虽于此中实有唯事,然彼自性亦非是眼,是故当知彼唯客法。

当知自性亦非是眼。

宙二、释所以2 洪一、离名无觉故

何以故?非于此中远离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少有眼觉而能转故。

洪二、觉必待名故

若有此事,体是真实,称名所说,不应于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觉而转。唯应自性不由听闻,不由分别彼所立名,但于此事有眼觉转。然无如是不待名言,觉转可得。是故此中,唯于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设。

黄三、出正了知

汝既如是于其内眼如理思惟,复于眼想唯有客想当生当得。

玄二、例余

如于其眼,如是于耳鼻舌身等,广说乃至见闻觉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随寻随伺[4]。以要言之,普于一切诸法想中,唯有客想当生当得。

耳鼻舌身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法,及于一切安立假说自性。如真实义品广说应知。(陵本三十六卷十页2940)

天二、当正摄受

如是汝于自己[5]身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广说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

天三、当多修习

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观察觉,普于一切诸法想中起唯客想,于一切法所有一切戏论之想数数除遣;以无分别无相之心,唯取义转,

唯取义转者: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名唯取义,唯以实义为所缘故。

于此事中多修习住。

天四、当正安住2 地一、获胜等持

汝若如是,当依如来妙智清净等持种性,获得无倒心一境性。

地二、修正作意

如是汝等若于不净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若于慈愍,若于缘性缘起,若于界差别,若于阿那波那念,若于初静虑,广说乃至若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量菩萨静虑、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

于此作意勿当舍离者:此中作意,谓即前说数数除遣一切戏论之想,及以无分别无相之心,唯取义转应知。

天五、当得出离

汝若如是修此菩萨无倒作意,渐次乃至当得无上正等菩提,究竟出离。

亥三、总结

当知是名一切菩萨遍趣正行。

戌二、遍作义利2 亥一、明共诸佛

过去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已正施设如是教授;未来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当正施设如是教授;现在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现正施设如是教授。

亥二、兼利余乘

诸声闻等于此作意勤修习时,亦能速疾得胜通慧。若能于此无倒作意如实通达,便能获得诸法现观。

午七、遍趣行智力

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

午八、宿住随念智力

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心生净信,正为宣说;及能降伏执着[6]常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午九、死生智力

如来所有死生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能正记别;及能降伏执着[7]断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午十、漏尽智力

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巳三、结

是名如来十力作业。

辰六、次第2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次第?

巳二、释2 午一、总标

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即便顿得一切十力;顿证得已,后时次第方现在前。

午二、别显3 未一、初门2 申一、辨4 酉一、处非处智力

谓诸如来初成佛时,先起处非处智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

酉二、自业智力

既观察已,次起自业智力。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方便为说令其远离诸不善业,令其现行所有善业。

酉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若诸有情希求世间离欲法者,与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间离欲,令彼获得如实之道。

酉四、所余诸力2 戌一、标

次起所余如来十[8]力。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如应为说趣出世间离欲之道。

戌二、释6 亥一、根胜劣智力

谓于此中,先起根胜劣智力,如实观察希求出世离欲者根。

亥二、种种胜解智力

次起种种胜解智力,如实观察彼根为先所有意乐。

亥三、种种界智力

次起种种界智力,如实观察意乐为先所有随眠。

亥四、遍趣行智力

如是了知彼根、意乐及随眠已,次起遍趣行智力,如其所应,令于所缘趣入门中而得趣入。

亥五、宿住随念及死生智力

次起宿住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彼由如应所缘趣入门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已,为说中道,令其远离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常[9]断边执。

为说中道等者:此中常断边执,皆以萨迦耶见为其根本。由起宿住随念智力,为彼宣说能治常边邪执处中之行,令离常执。由起死生智力,为彼宣说能治断边邪执处中之行,令离断执。如是应知。

亥六、漏尽智力

为令永断一切烦恼,从此后起漏尽智力。若有如是正修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虽未永断一切烦恼,而由获得不现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者,令其舍离此增上慢。

起不作作增上慢者者:于所应作,不作谓作,名不作作。即由此义不如实故,说名增上慢者。如有外道,于其自身发起不正思惟颠倒,自谓是阿罗汉,其类应知。

申二、结

是名十力一门次第。

未二、第二门3 申一、标

复有异门十力次第。

申二、释2 酉一、辨初四4 戌一、处非处智力

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观察最胜妙法住智。

戌二、自业智力

即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业智力,观在家分,由彼彼业种种差别,依在家分曾[10]当现时修证差别。

戌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2 亥一、观出离道

如是观察在家分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观出家分。谓于如是出家分中,为有能说出苦离苦正道者耶?为无有耶?

亥二、观照世间

如是观已,正知都无。

正知都无者:谓出家分,于出离苦不能如实了知故。

观诸世间无有救护,无所归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实观照一切世间。

戌四、根胜劣智力

既观照已,次起根胜劣智力,现前了知住在世间种种有情,生在世间、长在世间,或有钝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现前知已,便于说法其心趣入。

酉二、例余六

次后如前一切所余种种胜解智力等事,次第应知。

申三、结

是第二门十力次第。

未三、第三门3 申一、标

复有异门十力次第。

申二、释2 酉一、辨初三3 戌一、处非处智力

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观察一切缘生法界。

戌二、自业智力

次起自业智力,即于如是缘生法中,观察假立有情名想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类诸业,还受如是色类诸果。

戌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如实观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即为如是诸有情类解脱苦故,示现三种无倒神变而教授之。

酉二、例余七

既教授已,次起余力,如前次第知根等已,于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后方便令彼有情解脱众苦。

申三、结

是第三门十力次第。

辰七、差别4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差别?

巳二、标

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者:谓此十力,如其次第前后相望。若由此义,说有差别。复由他义,说无差别。如下自释,一一可知。

巳三、释2 午一、总征差别

处非处智力等与自业智力等,有何差别?

午二、展转别辨9 未一、第一智力与第二智力2 申一、处非处智力

若正了知善不善业,能感所有爱非爱果,当知此由处非处智力故。

申二、自业智力

若正了知诸有能造善不善业,即彼能受爱非爱果,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

未二、第二智力与第三智力2 申一、自业智力

若正了知诸有能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即彼能入静虑等定,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

申二、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

未三、第三智力与第四智力2 申一、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

申二、根胜劣智力

若正分别即彼诸根软中上品种种差别,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

未四、第四智力与第五智力2 申一、根胜劣智力

若正照取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

申二、种种胜解智力2 酉一、标彼相

若正分别即彼意乐种种差别,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

酉二、释差别2 戌一、举六意乐

即彼意乐,当知分别略有六种。

戌二、列释一一6 亥一、不出离意乐

一者、不出离意乐。谓于各别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所有意乐。

亥二、出离意乐

二者、出离意乐。谓于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

亥三、远清净意乐

三者、远清净意乐。谓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乐。

亥四、近清净意乐

四者、近清净意乐。谓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乐。

亥五、现得涅槃意乐

五者、即于现法得涅槃意乐。谓由声闻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乐。

即于现法得涅槃意乐者:谓于涅槃深心欣乐,愿于现法速证得故。

亥六、当得涅槃意乐

六者、于当来世得涅槃意乐。谓由大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乐。

于当来世得涅槃意乐者:谓于涅槃不深欣乐,不愿速疾般涅槃故。

未五、第五智力与第六智力2 申一、种种胜解智力

若正照取胜解所起相似种子,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

申二、种种界智力2 酉一、标彼相

若正照取即彼种子差别分别无量品类,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

酉二、释差别2 戌一、举类

又即彼界,当知分别略有四种。

戌二、列释

一者、本性住种子。二者、先习起种子。三者、可修治种子,谓有般涅槃法者所有种子。四者、不可修治种子,谓无般涅槃法者所有种子。

未六、第六智力与第七智力2 申一、种种界智力

若正了知如界种类行迹趣入,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

申二、遍趣行智力

若正分别即彼行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离染,如是行迹能令毕竟清净,如是行迹能令不毕竟清净,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

未七、第七智力与第八智力2 申一、遍趣行智力

若如实知前际随念一切趣因前际俱行,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

申二、宿住随念智力

若正了知如前分别种种随顺八言说句、六种略行,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

未八、第八智力与第九智力2 申一、宿住随念智力

若正了知依于前际有情死生,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

申二、死生智力

若正观见后际种种有情死生,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

未九、第九智力与第十智力2 申一、死生智力

若正了知于自事义未得究竟,有情后际受生相续,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

申二、漏尽智力

若正了知于自事义已得究竟,心善解脱,于现法中证得涅槃,当知此由漏尽智力故。

巳四、结

当知是名如来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子四、四无所畏3 丑一、指经说

如来所有四无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

丑二、略释义3 寅一、标列四处2 卯一、标

谓诸如来,于其四处,在大众中而自称叹。

卯二、列4 辰一、现正等觉

谓所知障永解脱故,于一切种一切法中现等正觉,不共声闻,是第一处。

辰二、证得漏尽

诸烦恼障永解脱故,证得漏尽共诸声闻,是第二处。

辰三、说出离道

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是第三处。

辰四、说诸障法

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是第四处。

寅二、释名无畏

如来既于如是四处,如其实义自称叹已。次后他于自所称叹前之二处,所有相违身语意业而兴谤难;

所有相违身语意业者:谓前二处能为对治身语意业现行过失,名彼相违。由诸如来解脱所知、烦恼障故,证得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名三不护不共功德。又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名永害习气不共功德。如是等名彼能治应知。

复于后二自称叹处,所有相违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而兴谤难。

所有相违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者:谓后二处能为对治前后乖反堕非理相,名彼相违。如于是道执为非道,及于是障执为非障,是名前后乖反堕非理相。

谓[11]于世间有眼[12]见者、无眼[13]见者、有他心智者、无他心智者,

谓于世间有眼见者等者:谓诸世间,依静虑起天眼智通、他心智通,是名世间有眼见者、或有他心智者。与此相违,说名无眼见者、无他心智者。如是一切,皆说彼谤难者应知。

如来于此自称叹[14]处能为对治诸谤难中,都不见有如实因相。由是因缘,于此四处能自了知,坦然无畏,心无怯劣,无所疑虑,都无惊惧。

如来于此自称叹处等者:前说初二自称叹处相违身语意业,后二自称叹处相违前后乖反堕非理相,今于此中名能对治,与彼所治正相违故。如来于此诸谤难中,能正见彼无有是处,名不见有如实因相。

寅三、显唯四种

又佛大师唯有尔所正应称叹,谓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圆满。当知此中,前二称叹自利行满,后二称叹利他行满。

丑三、明所为3 寅一、为大乘

此中如来,若自称叹于一切法现等觉故成正等觉,当知正为等趣大乘诸菩萨故。

寅二、为余乘

若自称叹一切漏尽,当知正为等趣声闻及独觉乘诸有情故。

寅三、为诸乘3 卯一、标无别

若复称叹能出离道及诸障法,当知俱为等趣诸乘[15]诸有情故。

卯二、指经说

如是如来所说经句,谓我为诸菩萨、声闻说出离道,乃至广说。

卯三、显结集

诸结集者,于所结集声闻藏中,除菩萨言;于所结集菩萨藏中,但唯诵此菩萨之言。

子五、三念住3 丑一、指经说

如来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

丑二、略显义

谓诸如来于其长夜有如是欲:如何当令诸有情类,于我善说法毗奈耶无倒行中,如实随住。如是长夜欲乐法主化御众时,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杂染。由三念住略所显故。

丑三、明建立3 寅一、标

此三念住,复由三众差别建立。

寅二、征

云何三众?

寅三、列

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众;若彼一切一向邪行,是第二众;若彼众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众。

子六、三不护3 丑一、指经说

如来所有三不护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

丑二、显要义

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由三不护之所显示。

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者:烦恼所起身语意业,名一切种鄙恶所作。作是业已,不欲他知,故有覆藏,如来于此皆悉永断。

丑三、简不共2 寅一、简有鄙恶

诸阿罗汉由忘念故,于时时间片有无记鄙恶所作,如来于此一切一切皆无所有。

如来于此一切一切皆无所有者:谓诸如来,于此一切无记鄙恶所作,于一切时皆无所有故。

寅二、释无覆藏

是故如来于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诫勖,显显诃摈,时复现行率尔敦逼,于诸弟子无所防虑。所谓勿彼共住多时,知我所行三业不净,因于前事意怀不悦,由斯不顺乃事乖违,或面讥我,或向他说。

于诸弟子如所立要等者:为令弟子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故。

子七、大悲2 丑一、指前说

当知如来所有大悲一切种相,皆悉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说。

丑二、显无上

当知如是如来大悲无量无上。

子八、无忘失法2 丑一、征

云何如来无忘失法?

丑二、释2 寅一、标略义

谓诸如来常随记念,若事、若处、若如、若时有所为作,如来即于此事、此处、此如、此时皆正随念,是名如来无忘失法。

若事若处若如若时者:事谓事业,处谓处所,如谓方便,时谓时分。如下自释应知。

寅二、释差别

所谓如来普于一切所作事业,普于一切方处差别,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时分差别,念无忘失,常住正念,当知是名无忘失法。

子九、永害习气2 丑一、征

云何如来永害习气?

丑二、释2 寅一、标略义

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

或于动转等者:谓如若往、若还、若屈、若伸,是名动转。若覩、若瞻,是名瞻视。若为说法及相谈论,是名言论。若处静室,住诸静虑,是名安住。

寅二、简无学

诸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于动转、瞻视、言论及安住中,而有种种似有烦恼所起作业。

子十、一切种妙智2 丑一、征

云何如来一切种妙智?

丑二、释2 寅一、举要义3 卯一、标

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现等正觉。

卯二、征

何等为三?

卯三、列

一者、能引有义聚法,二者、能引无义聚法,三者、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

能引有义聚法等者:诸有情类,略有三聚。一、正性聚,二、邪性聚,三、不定聚。若彼有情正性聚定,当知此由能引有义聚法。邪性聚定,当知此由能引无义聚法。不定聚定,当知此由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

寅二、释得名3 卯一、如来一切种智

当知此中,若诸如来或于能引无义聚法,或于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总于如是一切法中无颠倒智,是名如来一切种智。

卯二、如来妙智

若诸如来,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一切法中无颠倒智,当知是名如来妙智。

卯三、一切种妙智

即于此中,若一切种智、若妙智,总合为一,名一切种妙智。

癸二、总辨2 子一、结前一切

如是一切,总名如来百四十种不共佛法。

子二、更广分别4 丑一、证得3 寅一、得不共法2 卯一、先得相好

即于此中,诸相、随好,在菩萨位最后有中,皆已证得极善清净。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