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何为正法时期
2024-12-29 09:57

佛门中也是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修行有不同的效果,其中就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正法时期吧!

正法、像法和末法,从字面上讲,正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像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段时间;末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过了多少年之后。

实际这个正法、像法、末法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而说的。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的欲望心特小,就是吃饱了、有地方睡觉就可以了,很容易证道。

像法时代,人的欲望心开始有了物欲,食欲,甚至淫欲。这些欲望开始膨胀起来了,证道就没那么容易啦。到了末法时代呢,一头扎到欲望里出不来了,再讲释迦牟尼佛的法的时候,人的接受能力已经差了,这是因为欲望覆盖了这些东西,覆盖了自己的本性、自性。

所以,当欲望占据了所有这些概念的时候,自性空性显露不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末法。但是在这个时候,并不是全部都是末法,也有一部分人,他有很清醒的头脑,他不站在欲望上。所以,那些欲望极低的人就是所谓的有根基、所谓的有佛缘、所谓的留下的佛种。

所以,末法不末法,是看人心的欲望大小而定,现在的人再回到那个没有欲望的年代,现在的人也仍然是一个正法时代,只是一个欲望熏心了而已,什么都没变。

End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李炳南:何为十二部经?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达摩大师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

何为修炼

  修炼,既修外在,又修内在;  外在强身健体,内在心境历练;  最后实现身心合一、物我超然的忘我境地。  修心重于修身,  修内重于修外,内容决定形式;  外在行为受心灵驱使,  所以修心养性定神才

一日禅: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宛如明月和波

何为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怎么区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一般说来,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时期,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以后一万年就是末法,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这样算

佛门中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是什么时候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

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不同的境界有什么

佛门中是分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三个时间,在不同的时期修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三个时期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吧!在正法时代,所有的圣人,都示现于世,来助佛弘扬佛法。当时,跟

如何理解正法时期

据说释迦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也有人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所谓「正法」,乃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因为见到人生之

宏圆法师讲解:什么是正法时期

佛灭度以后,佛法流行于世间,它也是有一个时间段的,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百年,这个期间叫做正法,正法的正,它的意思就是证得的意思,就是说释迦如来虽然已经灭度了,而佛的法教仪式还没有

为什么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正法时期,利根者众。持戒即是修福,福似舟,到彼岸后方弃舟而行。持戒即修福。彼时人的杂念少,无明遮蔽亦少,只要守戒修福就可得成就。像法时期,因业力的纠葛,无明深重,而真正之法仪不行。“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出自哪本经书

比较公认的出处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藕益智旭所作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安乐集》中提到:【是故《大集月藏經》

什么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

第一个时期:正法时期什么是正法时期?佛陀传的法,会正常的在世间流传,人们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可以得成菩提正果。同时,这个时期的人们,对佛法有正信、正见。即使不修行的人,知道了佛法,他也不会对佛法抱

何为正法时期

佛门中也是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修行有不同的效果,其中就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正法时期吧!正法、像法和末法,从字面上讲,正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像

正法时期究竟是什么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要讨论别人时,先要讨论时代,当佛法还在印度没有灭亡之前,就曾经盛

何为众宝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膝上,袈裟上挂了很多珍宝。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普门品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於大海,为其黑风吹

何为游戏观音

〝游戏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五。〝应身相〞为游戏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帝释身〞!此尊之形象,着天衣,佩带璎珞,头戴宝冠,冠上化佛,乘坐彩云,左膝曲立,左手安放于左膝上,右手下垂,作垂地印。全身有光

何为圆光观音

〝圆光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四。〝应身相〞为圆光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圆光」表观世音的福德圆满无缺。身放光明,合掌而坐。端坐于岩石上,背后有炽盛的火焰圆光。佛、菩萨背后之圆光,象徵大智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何为人生五欲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

何为五阴

五阴,分别是: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何为佛教五观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何为五明和学习五明的意义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就是逻辑学,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有的,后一明是各学派有各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以四吠

何为卧莲观音

〝卧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卧莲观音,乃佛教徒依照《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

何为悟道?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本质,其实就是悟道,悟解脱之大道。悉达多当年出家修行,放弃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其目的就是寻找他心目的解脱众生出离苦海的大道。那么,何为悟道呢?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佛家所谓的悟道,其

何为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民间崇拜的佛教神祗。封建时代百姓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迷信百姓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

何为三界六道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有无色身、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等等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的欲界,因为欲界的众生都有饮食、睡眠、男女欲等欲望,故名欲界。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包括地狱、饿鬼

何为三界六道,你怎么理解三界

三界六道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而且佛道两家对三界六道的认定还不相同。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而道教就比较简单,道

何为四弘誓愿呢?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宋辽时期的舍利塔

沈阳舍利塔沈阳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称塔湾舍利塔,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该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

明清时期的舍利塔

开福寺舍利塔(景县舍利塔)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

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制度

南朝的僧官制度直接承继东晋,但又适应南朝政治的特点和佛教发展状况,而有所发展和变化。僧官分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中央僧官是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一级僧官,官衙仍称僧司、僧局或僧省,大概由皇帝直接统辖,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僧官制度

根据《大宋僧史略》、《佛祖统纪》等史料记载,自汉代至西晋之间,为中国佛教之初传期,寺院、僧尼不多,译事与法事尚属初创,当时来华传教的沙门都由朝廷安置在负责接待各国来宾的鸿胪寺,因此当时有关僧尼事务就由

何为四禅八定?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清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何为毗卢佛

何为毗卢遮那,《大乘同性经》言:“善丈夫。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

像法时期的救脱菩萨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苦难和痛苦,也被称为劫数,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活必须遇到的,还有些是业障带来的苦难,不过有一位菩萨却是可以帮助我们带出痛苦和苦难的,那就是救脱菩萨。救脱菩萨提出一

何为居士五戒

选择修行的人是需要遵守居士五戒的,但有很多皈依的居士对佛门中的五戒并不是很清楚,为此会有何为居士五戒的疑问,为了能做有个合格的居士,那下面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介绍吧!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而别解脱又分为

何为迦楼罗

迦楼罗,梵语garud!a,巴利语garul!a。又作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梵suparn!i ),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

范古农答:何为天龙八部。

问:何为天龙八部。范古农答:此乃听法众,亦护法众也。其名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问:八部之名其义若何。范古农答:天即二十八天,天王。龙谓龙王,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