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修平:什么是三学?
2025-03-29 10:15

什么是三学?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容。正语、正业、正命三者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志为慧学,就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和要求而言,方便通策戒、定、慧。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东晋名僧道安总结为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其中尤以定、慧关系更为密切,慧远认为: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当然,禅智皆以严持戒律为前提,在家出家均以戒为修行的基础。可以说,戒、定、慧三学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1.戒是佛法之总门,定慧二学之基础。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反复强调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圆寂时咐嘱弟子们要以戒为师。在佛教中,戒、律经常连用,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可以说是佛教徒防非止恶以确保正行的法律。佛教之所以能流传数千年而至今不绝,并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不息,与戒律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严格地讲,戒与律在佛教中是有一定区别的。戒,原为佛陀在世时,举外道的非行来教诫信徒,故其适用于出家和不出家的所有信众。作为为出家和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随着佛教的发展,其条款也逐渐增多,从五戒、八戒、十戒,直到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它涉及信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众多戒条中,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最基本的戒条,它是佛门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条。佛教的戒条一般又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为防非止恶的各种戒,例如五戒、十戒等;作持戒为奉行众善的戒,如二十犍度等。律与戒不同,据佛典中说,律是专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一般在家信徒不得闻知。在佛典经、律、论三藏中,在家信徒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佛陀在世时,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的需要而制定规范,这叫做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是专门针对出家众而制定的,是被动的,故与戒应有所区别。

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因果报应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具体到要求信徒在修行生活中,为了保证信仰的纯洁性和最终获得解脱,在某时、某地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或不能说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不断地为善去恶、改邪归正的持戒过程,就是逐渐超脱生死轮回获得解脱的过程。戒律在梵文中虽有多义,但从根本上说,其精神是相通的,即都是要修习佛法者清净自心,为善去恶。戒律作为佛教经、律、论三藏之一,戒、定、慧三学之首,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说戒为无上菩提本。

2.定,即禅定,是梵文sam丘dhi的意译,音译作三昧或三摩地等。《俱舍论》卷四将它定义为心一境性,即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定的含义比较宽泛,一切息虑凝心之法都可称为定。佛教认为,由定可以发慧,即通过修定可以获得正确观悟宇宙人生本质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定也被译为止,慧则可译为观。僧肇在《注维摩经》中说: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之要法。由于依止而有观,真观必寂然,故佛教中常常止观并举,意与定慧相近,谓依智慧而摄心人定,又依定而观悟佛教真理。

在佛教中,定又往往与禅连用表达更广泛的意义。禅,为梵文dhyana音译禅那之略称,意译为静虑,即静心思虑。在佛教中,禅的本义大致有二:一是心注一境,使纷乱的心绪意念宁静下来,此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确地审视思虑,如实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谛,此与观或慧相近。由于定的主要特征是静心、息虑,而禅则还包括了在静心息虑基础上的正审思虑,具有一定的观想内容,具有如实了知的慧观作用,因此,佛教所说的禅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定与慧这两方面的内容。《俱舍论》卷二十八中说: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俱行,最能审虑。这里的等持,是定的意译之一,唯此的此,指的就是静虑,即禅。意思就是说,唯有禅这一种定才同时包括了止与观两方面的修行。虽然禅与定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但在佛教的实际使用中,两者却并不总是非常严格地限定于它们的本义,而是经常地泛指静心观想一类的宗教修习活动。在更多的场合,特别是在中国佛教中,禅与定往往合称为禅定,用以表示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含义更为广泛,其作用被抬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更主张以禅定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禅定作为小乘三学和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3.慧,即佛教的智慧,这是佛教全部修行的目标。所谓由定发慧,说明修行禅定的目的也就在获取智慧。因为在佛教中,获得了智慧,也就实现了解脱。若细加分别,智与慧在佛教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智,梵文为jndna,音译作阁那、若那,意为于事理能决断,指由修习佛理所获得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评判善恶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因人修习佛理的水平不同而有高下之分。在佛教中,智分为有漏智和无漏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以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乃至佛智等,故有如来四智、菩萨五智和十智、二十智等不同的说法。例如,法相唯识学认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地则分别转为四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则转为成所作智。佛智也称圣智,它并不是凡夫俗子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那种认识佛教称之为俗智,也称为识。在佛教中,智与识是对立的,因而只有佛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智,在佛智的意义上,就与慧相通。

慧,梵文为mati,音译作末底、摩提,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而把握真谛的那种精神作用。慧有有漏慧与无漏慧两种。前者与烦恼法有不可脱离、相互影响的关系,属于智的性质。后者也称圣慧,又分三种:由闻法而来之慧,称做闻慧;由思考而来之慧,称做思慧;由修行而来之慧,称做修慧;合称闻、思、修三慧。在佛教中,慧笋非一般所谓的知识或智慧,而是特指圣者所具有的一种观照能力,特指能观照万法性空的般若智慧。《成唯识论述记》中说:所谓末底,是慧异名,与般若无别体。只有般若这种无上智慧,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可见,在佛教中,决断日智,简择日慧,或知俗谛日智,照真谛日慧,两者有所不同而又紧密相连。

佛教智慧与世俗知识的不同,在于世俗一般的知识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而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推导出新的知识,而佛教的智慧则可以摒弃感官及世俗的思考规则,超越一般的逻辑顺序,通过调控心理意识,直契人心本源和宇宙实相。《阿差末菩萨经》中说佛教智慧具有若无所受,亦无希望,心不怀念,无所慕乐,志不望报的特点。由于佛教认为智慧能洗众生烦恼之垢,故将智慧譬之为水而称智慧水;能断烦恼、绝生死之绊犹如利剑,被喻为智慧剑;能破愚痴之暗,故称智慧灯;能烧烦恼之薪,故称智慧火。此外,在佛门中还有智慧箭、智慧海、智慧云、智慧风等等不同的说法。

佛教解脱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慧解脱。佛陀之所以被称为佛陀,就在于他证得了智慧,成为觉悟者。随着佛教各种理论的发展,佛教对智慧也作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有的分类甚至多达数百种。大小乘佛教对智慧的解释与追求也不尽相同,但依定发慧,依慧证理断惑,仍是大小乘佛教共修的重要内容。慧解脱成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标志。

总而言之,戒、定、慧三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概括了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戒是修行佛法的基础和入门的准备,只有通过戒,才能深入佛法的核心。禅定是生起智慧的修行,不修定,智慧无由得起。智慧是断除烦恼的关键、获得解脱的根本和救度众生的凭据,是修行的最终目的。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大乘佛教将重偏自我修学的戒、定、慧三学扩大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的以自利利他为特点的六度。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著)

End

三学是什么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三学在佛教中百指的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又称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定:又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

三学与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的解决途径中,核心都是围绕八正道展开,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又包含戒定慧三部分。总之,三

何谓“三学增上”

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

什么是三学

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学佛者必须修持这三种基本原则,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三学和八正道开示

从佛法修行解脱的角度,只有一乘道,各个法门其实都是方便说。佛告诉我们出离生死的一乘法,从真正体悟真理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叫做同入一法性。从修行的方法来说是同样的,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性。佛是说有种种的方法

三学的意义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行的全部内容。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戒定慧三学的

三学的训练

佛家“三学”即三无漏学,是超脱三界得到漏尽通的修行之道。“无漏”的意思指没有三界生死束缚的缺憾,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三无漏学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项,简单的说法就是戒、定、慧,也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一,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从小乘说,戒就是诸恶莫作,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不再制造恶业恶因。从大乘来说,那就是摄心为戒,不但恶的言行不能有,恶的念头都不能有,并且还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

洪修平: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洪修平: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洪修平: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洪修平: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洪修平:什么是三科?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

洪修平: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洪修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洪修平:什么是无我说?

什么是无我说?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魂(神我

洪修平:什么是忏悔?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

洪修平:什么是二谛?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

洪修平: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

洪修平:什么是三法印?

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

洪修平:什么是转依?

什么是转依?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

洪修平: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洪修平: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

洪修平:什么是十二因缘_十二因缘的意思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

洪修平:顿悟成佛_什么是顿悟成佛?

什么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

洪修平:什么是禅净合流?

什么是禅净合流?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

洪修平:什么是四谛_佛教四谛是是什么意思?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所讲的四

洪修平:什么是四禅八定_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四禅八定是禅定修习过程中,由初禅未到地定之后逐步升进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佛教将世界的空间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的是没有脱离饮食男女之欲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脱离了欲望,但依然存

洪修平:什么是佛性_佛性是什么含义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洪修平:佛教的“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佛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范畴。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空的观念中,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佛教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出家修行又被称为遁入空门。那么,什么是空?空的观念是如何

洪修平:什么是因明_佛教中“因明”的解释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

洪修平:什么是五时八教_五时八教的解释和意思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

洪修平: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

洪修平:什么是三法印_佛教的三法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

洪修平: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洪修平:什么是八正道_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

洪修平:什么是顿悟成佛_顿悟成佛是谁提出的?

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不悟即是佛是众

洪修平:中国佛学的调和性体现在哪里?

与印度佛教极大的包容性相比,中国佛学的调和性显得更为突出。中国佛学以天台、华严、禅宗的思想为代表的调和精神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和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用于判教及处理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

洪修平:什么是二谛_佛教二谛是指什么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

洪修平:什么是涅盘_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盘,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洹、涅盘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圆寂、安乐、解脱、无为、不生等。灭者,灭生死因果;灭度者,灭生死因果,度生死瀑流;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不生者,生死苦果

洪修平:什么是识心见性_识心见性的含义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心之外的东西,而是众生本具

洪修平:什么是三学_佛教中“三学”指的是什么?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容。正语、正

洪修平:什么是息妄修心_息妄修心是什么意思?

息妄修心是禅宗北宗神秀所倡导的禅修法门。神秀北宗主要继承了弘忍东山法门重《楞伽》的传统,持奉《楞伽》,递为心要。总体上,神秀的禅法主要是按照《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它依《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而立

洪修平: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本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的发现,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许多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坛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坛经》与惠能思想的关系如何?《坛经》是如何形成并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