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忏华:第三能变识
2025-05-07 07:33

第三能变识

黄忏华

一、能变差别门

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名者,随所依根,立能依识名。即随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名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起作用之心性,即前五识,为眼识乃至身识。名以意根即第七识为不共所依起作用之心性,即第六识,为意识。此随所依立名,有依发属助如五义,谓依于根,根之所发,属于根,助于根。如于根,有以上五义故,随所依立名。然如前五识,亦依于意,非不共依故,不名意识。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故独得意识名。又如第七第八,虽有所依,是恒续识故,当体立名。第六是间断识故。如前五识,随所依立名。二随境得名者,随所缘境,立能缘识名。即随所缘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名于此六境起了别用之心性为色识乃至法识。此随所缘立名,顺前六识名识之义。何则,心意识三名中,前六识别名为识者,依于六境了别故。如前五识亦了色等,第六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法处别法故,独得法识名。虽有以上二种得名,然随根得名,通自在位。随境得名,局未自在位。故诸经论多依通一切位具五义之随根得名,名眼识乃至意识。

此六种识中,前五识,如前所述,如次以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俱依色根,同缘色境,俱但缘现在,俱现量得,俱有间断,五事同故,总称之为前五识。

第六意识者,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思惟了别之心作用也。此有五俱不俱二种。五俱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意识。此意识明了取所缘境故,亦名明了意识。不俱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发生之意识,五俱意识,更有五同缘不同缘二种。五同缘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同缘一境之意识。不同缘意识者,虽与前五识俱起,而缘他异境之意识。不俱意识,亦有五后独头二种。五后意识者,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非截然与前五识相离,前五识缘境后相续现行之意识。独头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孤独现起之意识。此复有独散梦中定中三种,独散意识者。单独发生,追忆过去,豫想将来,或比较推度作种种想像分别之意识。梦中意识者,于梦中现起之意识。定中意识者,收心色无色界一切禅定中,五识悉不起,仅意识缘前境之意识。兹列表如下。

┌五同缘意识

┌五俱意识─明了意识┴不同缘意识

第六意识┤┌五后意识

└不俱意识┤┌独散意识

└独头意识┼梦中意识

└定中意识

二、自性行相门

此六识,依六根,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粗相显着各自之境界。以此了境为自性,即复以之为行相。此了境亦识体之作用,但是见分行相。然体性难知,故举作用以显。

三、三性分别门

此六转识通善恶无记三性,即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十一心所相应位,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嗔忿恨覆恼嫉悭害十心所相应位,不善性摄。其与信等不相应与无惭等亦不相应位,无记性摄。于中第六意识,是作意分别之识故,自成三性。前五识是任运生起之识故,其成善染,必由第六意识导引。即由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第六意识是善或染,五识为所导引成善或染。虽有自力他力之别,然六识俱通三性。

四、相应门

此六转识,总与六位五十一心所相应。若约识体别论,则前五识,各与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大随烦恼八中随烦恼二三十四心所相应。第六意识,通与一切心所相应。

又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即有间断转变故,欣戚舍行互起故,皆与苦乐舍三受相应。即皆领纳顺违非二之境相故,于顺情境起乐受,于违情境起苦受,于非顺违境起舍受。

五、所依门

此六转识之生起,皆以根本第八识为所依止。即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之现行。易言之,即前六识,依第八识中生果功能即各自种子而生起。故根本识者,此六识之因缘依也。然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执受得有,故前五识得云以现行第八为所依。此根本依义,即共依也。又第六识亦以第七识为所依,而第七识以现行第八为不共依,故第六识得云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此增上缘依即俱有依义也。总说此义曰,依止根本识。要之前,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即增上缘依。以种子赖耶为亲依,即因缘依。

六、俱不俱转门

俱不俱转者,俱时转不俱时转。前五识之现起,必藉内外多缘。内缘者,第八识中所具有五识自种子。此种子为亲因缘,生现行五识。外缘者,一空,谓空隙。二明,谓光明。三根,谓所依色根。四境,谓所缘色境。五作意,谓作意心所。六根本识,谓现行第八。七染净依,谓第七识。八分别依,谓第六识。五识中,眼识之现起,总依九缘。耳识除明,依余八缘。鼻舌身三识,除空明,依余七缘。故前五识随具九缘或八缘七缘而现起。第六识依五缘,一根(不共依第七,)二境(一切法,)三作意(作意心所,)四根本依(第八识,)五种子。第七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八识,)二所缘(第八见分,)三作意,四种子。一说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第八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七识,)二所缘(种根器三,)三作意,四种子。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上,更各添一缘,即如次依十九八六五四缘。前五识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二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涛波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然前五识或多或一现起时,第六识必俱起。

总以上诸八识而言之,则二识恒生起俱有。所谓二识者,七八二识也。除五位无心,三识俱起。所谓三识者,六七八三识也,于此前五识若干俱起时,四识乃至八识俱起。

七、起灭分位门

起灭分位者,转起分位与不起分位。前段前五识之俱不俱转,即起灭分位,今但明第六意识。前五识与寻伺不相应故识与不能思虑。藉他引故,不能自起。缘粗事故,唯缘外境。所以必藉多缘,方得现起。藉缘多,故具缘难。具缘难,故现行时少。第六意识反之,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能自起。总缘理事等故,藉缘少,故具缘易,具缘易,故现行时多。但遇违缘,有间断时。所谓违缘者,生无想天时,入无想定时,入灭尽定时,及极睡眠时,极闷绝时。是曰五位无心。五无心外,意识一切时常起。

End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唯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纶第二篇 诸法概论第三篇 法相义第四篇 唯识义第五篇 离染义—流转义第六篇 清净义—还灭义唯识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此宗之名称

黄忏华:唯识

唯识黄忏华居士(一)五法事理唯识此宗言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识,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体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盖森罗诸法,虽体性万殊,总束而言,不过心法,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二辑第一种 —成实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成实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教典,故名成实宗。佛灭度后九百年时,中印度有诃梨跋摩

黄忏华:三种杂染——流转义

如前所述,一切色心诸法,皆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是假非实。然诸有情,迷闇不了,执为实我实法,由斯起烦恼,造业,招生死苦。识论称此有情生死相续之因果,曰惑业苦。如论云,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黄忏华:五种性

五种性黄忏华居士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法尔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此五,由有情于本有无漏种子,有具不具,而有差别。一声闻种性,唯具修道之结果,决定证罗汉果之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三种 —律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律学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律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释迦如来一代教典,统分经律论三藏,此宗对经宗论宗释宗,以律

黄忏华:唯识中道义

三性三无性,万有之实相。一切万有上,一一皆有三性三无性二义,是即非有非空之中道。所谓中道者,离有无增减之意。如识论云,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述记释之云,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故契中道

黄忏华:色法

色法黄忏华居士心王心所所变影像相分,皆名为色。所言色者,非仅通常所谓青黄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质,总撑为色。故此所谓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由手足块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蝎所触等时,即便

黄忏华: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黄忏华一、能变差别门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

黄忏华:二无我

二无我黄忏华居士一真法界圆成实性,不可言说,依二空诠门显之。二空者,生法二空又名二无我,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依如述记及百法解:一补特伽罗无我者,梵语补特伽罗,旧译云人,新译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