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忏华:三种杂染——流转义
2025-05-07 06:57

如前所述,一切色心诸法,皆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是假非实。然诸有情,迷闇不了,执为实我实法,由斯起烦恼,造业,招生死苦。识论称此有情生死相续之因果,曰惑业苦。如论云,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大论及显扬对法等论,称此为杂染,曰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言杂染者,杂乱真性,曰杂。似极污垢物,曰染。即一切有情,由无明之愚痴力,起贪嗔等诸惑。由惑俱思心所之作用,于身口意上,造作杀生等不善业,或求人天果报之善业等。由善恶业力,资助第八阿赖耶识中所藏无记名言种子,决定当来应得之果报。由斯轮转三界五趣四生,备受众苦。如是由过去惑业因,招现世苦果。由现世惑业,又招未来苦果。从无始来,尽未来际,生死相续,是曰无始流转。

一、惑烦恼杂染

所谓惑者,谓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此二烦恼,自误认心内之影像相分为心外实有之迷执起。分此迷执为二种,一人执,二法执。于中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曰我执。即不了五蕴和合之作用(即迷诸法用,)执为常一主宰之实我。次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曰法执。即不了五蕴法体如幻虚假(即迷诸法体,)执为心外实法。此二执者,十烦恼中萨伽耶见所执也。由此我法二执,生烦恼所知二障。一烦恼障者,根本烦恼随烦恼,扰乱有情,不令出离生死苦海,故名烦恼。此烦恼障蔽涅槃,不得解脱,名烦恼障。以执遍计所执实我之萨迦耶见为上首。二所知障者,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是应知境,故名所知。根本烦恼随烦恼,覆蔽所知境之实性,令能缘心于所知境迷闇不了,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以执遍计所执实法之萨迦耶见为上首。此烦恼所知二障,皆以根本烦恼随烦恼为体,特于同一烦恼有人执边法执边,立二障名。即名迷事物用和合事边,曰烦恼障。名迷事物体如幻理边,曰所知障。此二执二障,又各有俱生分别二种。俱生者,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之内因力,恒与身俱,不俟外缘,自然转起之烦恼。分别者,兼藉现在世邪教等外缘,分别计度,然后方起之烦恼。烦恼障中,分别烦恼障,有发起有漏善恶业之作用,即发业惑。俱生烦恼障,有润溉善恶业种令生当果之作用即润生惑。所知障无发业润生之作用,但能覆所知境,障碍生解,令不得生。是故烦恼障者,流转之根源。所知障者,迷妄之根源也。

二、业业杂染

所谓业者,因烦恼或因烦恼缘助善法于身口意上所作诸种行业,而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之作用也。此思与信等善心所俱,于三业中,造作一切恶法时,熏成善恶三业之思种子。其现行虽刹那即灭,而所熏种子,摄藏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而资助善恶趣亲因缘之名言种子。所谓业者,造做义。诸造作,思之发动也。故以思种子为主,以与之相应之善恶心心所所熏种为眷属,合名为业。是等业种子,常资助善恶趣异熟无记名言种子,令引发当生果报。如能引生人趣果报之亲因缘种子,无始时来,摄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此种子中含人趣总报别报共相不共相种子,与引生人趣相当之业种子来会时。强者先牵,现行次生之果报。余趣之果报,亦然。

(一)、善不善无记业

业有善不善无记三种,依如大论,善业者,谓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业。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业。其中正招异熟果报者,善染污二业也。善染污二业中,正成业道者,下所述故思业也。

(二)、故思不故思业

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胜思。审虑思者,将发身语,先审虑之思。决定思者,起决定心,将欲作之思。动发胜思者,正发身语,动作于事之思。如大论云,此中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凡经此三种思所作行为,名故思业。不经此三种所作,名不故思业。故思业意思强故,思种子之势力强,不故思业反之,势力弱。对法论及伦记说故思业有五种,一他所教敕故思造业,谓因他强力即王侯等之所教敕指令,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二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谓因他劝请或他引导,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三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谓不了知其事之可否得失,无所执者,随他欲造业者所作,发起故思,起造诸业。四根本执着故思造业,谓为贪嗔等诸不善根缠蔽其心,猛利执着,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五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谓依颠倒分别之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起造诸业。以上五种故思造业中,前三种轻故,属下述不增长业。后二种重故,属增长业。

(三)、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而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业,及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能生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果。上所述不故思业,皆不增长业。故思业中,有增长不增长。大论言不增长业有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我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又依大论,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不追悔等,名增长业。

(四)、定不定业

依以上区别,生定不定业之分别,定不定者,定受异熟果与不定也。此中又有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不定受业等四种。顺现法受业者,以猛利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今世受报。顺生受业者,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次世受报。顺后受业者,于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顺不定受业者,感异熟果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即虽于今世作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故又生异熟定,时分定,俱决定,俱不定,四句。依了义灯义,于中第三是定,余三不定。第一报定而时不定。第二反之,时定而报不定。故除第三外,俱是不定。

(五)、福非福不动业

又依所感果报之胜劣,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福业者,感欲界人天善趣总报,及五趣中殊胜别报之业。非福业者,感欲界三恶趣总报,及五趣中鄙劣别报之业。不动业者,感色无色界总别二报之业。

(六)、总别报业

前顺生顺后二业中,感总报者,曰总报业,又名引业。引者牵引,意谓牵引果报之总体。感别报者,曰别报业,又名满业。满者圆满,意谓圆满别报之果体。如对法云,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二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图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凡业,因思种子之势力,异其结果。故善恶之区别,或定不定等之差异,皆因意思之强弱而异。而所谓此业引异熟果者,非由外铄,特业种子自然之势力,起引自果之作用而已。

三、苦生杂染

所谓苦者,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所言生者,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亦即依正二报。有情生者,谓诸有情,随其所作善恶之业,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五趣中。言五趣者,依如玄赞,谓趣所趣,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那落迦者,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云非法行处,造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今言地狱,从本大处以为言耳。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地持云,增上可厌,故名泥犁。离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地狱。傍生者,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名畜生。饿鬼者,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饿鬼。人者,涅槃经云,以多思故,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天者,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或立阿素洛,说为六趣。阿素洛者,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非。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行故,名曰非天。大论佛地论,说为天趣所摄,

生所依处,谓诸有情,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之世界国王。依如集论,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庐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苏迷庐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庐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

所言苦者,复有多种,所谓三苦,八苦,百十一苦。今依对法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众苦根本,名生苦。时分朽坏,名老苦。大种衰变,名病苦。寿命衰没,名死苦。不爱现前,名怨憎会苦。所爱乖离,名爱别离苦。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诸有漏行,名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言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苦受自相,及顺苦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五蕴一分,是苦苦性。乖缘逼迫,名之为苦,此苦即苦,故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乐受自相,及顺乐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于变坏位,能生忧恼,故名坏苦。又由爱故,令心变坏,亦名坏苦。五蕴一分,是坏苦性。即八苦中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皆是坏苦。舍受自相,及顺舍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或于一时,由前二苦粗重所随。不离前二,无常易脱所随逐故,名为行苦。不唯舍受独名行苦,有漏五蕴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皆是行苦。

四、十二有支

此宗更开惑业苦三道为十二有支,详示有情生死流转之因果。所谓十二有支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亦名十二缘起,亦名缘生。言缘起者,如大论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言缘生者,如大论云,云何缘生法,谓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在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大论又云,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己,说名缘生。又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种子为因,能起果法,故十二支皆名缘起。又现行果法,皆从因种子生,故十二支皆名缘生。于中一无明枝者,第六识相应,能发正感后世有漏善恶诸业之愚痴无明也。即发业惑。此有二类,即不了前际世俗胜义二种苦,所起异熟真实义二愚。世俗苦者,谓三恶趣,一切世俗知是苦故。胜义苦者,为诸人天,殊胜智知是苦故。不了世俗苦,即迷眼前异熟粗果,不了其苦,名异熟愚。不了胜义苦,即迷四圣谛境,于人天苦不如实知,名真实义愚。由异熟愚,发非福业。由真实义愚,发福业不动业。其正发业者,分别起。俱生起者,助发业。二行支者,前无明支所发福非福不动三业。非福业者,不善。福业者,散善。不动业者,定善。俱有漏业。以第六相应思为体。即无明所发总报业。三识支者,前二支所引发,亲生当来三界总报真异熟第八识无记名言种子。四名色支者,除前当来第八识种子后六处触受三种种子,能生余异熟无记五蕴(即想蕴全三蕴少分)种子。名谓非色四蕴,色谓色蕴。五六处支者,能生当来异熟无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种子。七触支者,能生当来异熟无记触心所种子。七受之者,能生当来亦熟无记受心所种子。已上识等五者,能生异熟果报之名言种子也。此种子劣弱故,必藉行支之资助始现行。此行支种子,即业种子也。八爱支者,第六识相应,俱生下品贪爱。九取支者,第六识相应,俱生上品贪爱及余一切烦恼。己上爱取二支者,润生惑,通种子与现行。十有支者,前行等六支种子(即业种与名言种),为爱取润已,决定感招当果,依现在因位有当来果义,名为有支。其体即行等六支种子也。十一生支者,从中有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至本有中,前识等五支种子现行之果报,未衰变前,总名生支,十二老死支者,果报五蕴衰变已后,至身坏命终入灭相位,总名老死支。己上生老死二支者,前识等五支之现行,此二支名言种子,识等五支也。故识等五支与此二支,但种子与现行之别。然种子位差别相难知,故寄当果位开为五支。现行位差别相易了,故合为二支。

此十二支,识论约异熟非异熟因果,合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大论约正熟非正熟因果,合为牵引因生起因及其果三支。即依识论,有情之第六相应无明,不了三界皆苦等理(无明支,)造作有漏善恶诸业,熏第六识相应思种(行支。)此业种子为猛利之增上缘,引发识等五支种子(识支名色支六处支触支受支,)令第八异熟种子,决定当来所生之善恶趣,故名无明行二支为能引支,名识等五支为所引支。然识等五支种子,虽已藉胜业之势力,决定当来善恶生处,若非于命终位及中有之末心,受贪染之助缘(爱支取支,)无生果之功能。如麦种等,虽巳在地中,仍待雨露之润缘,始勾萌甲坼。行等六支亦然,必为爱取二支所润,始能生次生之现果。即于命终位,起下品贪爱,爱自体,贪境界,由此爱水,润六支种子。如是贪爱相续,终起上品贪等诸烦恼。数数溉灌,方生有芽。名此行等六支种子,为爱所取润。将生生死死果位,为有支(有支。)此爱取有三支,能生当果,故名之为能生支。生老死二支(生支老死支。)对之,名所生支。次依大论,从无明支至受支,引当来生死果故(未润位,)是引因所摄。从爱支至有支,近能生生死果故(已润位,)是生因所摄。生老死二支,牵引生起二因所引生故,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若以三道摄十二有支,则无明爱取是惑,行及有一分是业,余七支及有一分是苦。又十二支,若约因果而论,则前十是因,二是果。此十二因果,定不同世(述记约生死生为世。)今以十因为现在世,故二果为未来世。若以十因为过去世,则二果为现在世。即二世一重因果也。

五、二种生死

生死有二,分段生死者,诸有善不善业,由烦恼之助缘,所感三界粗异熟果。此异熟果,随宿世因缘,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天,故名分段。依如义灯,分者齐限义,即命根。段者,差别义,即五蕴体。此差别身命有齐限,故得此名。或分段俱通身命,皆随因缘,有定齐限,故得此名。义灯又具示分段生死之相云,取名言熏习识等五种,而为亲因。福及非福不动三业,为胜增上缘。一切烦恼,总能为发业润生之缘,由依他缘而得生故。胜鬘经无上依经宝性论等,皆隐识等名言亲种,但显增上业名为因,发业润生惑名之为缘。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者,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之助缘,所感界外殊胜细异熟果。此异熟果由大悲大愿力,改转旧鄙恶粗劣有定齐限身命,成今殊胜妙细无定齐限身命,故名变易。即不定二乘及八地已上菩萨,已永断或已永伏烦恼障,无容复受三界分段生死,恐废长时修菩萨行,以无漏胜定愿力,资现身因,所感微妙异熟果。其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如义灯谓变易生死,以识等五果种子为亲因。欲界福业并色不动,除五想天及五净居,为近胜缘。依四静虑缘事无漏后得悲智相应定愿,为远胜缘。即有分别业者,后得缘事智俱之思,思亦即愿。菩萨虽证真如,未能圆证,不能平等而起大悲一味之解,所以起所知障。由此障故,执彼菩提有情为有,而起无漏上求下化之悲愿。以此缘事无漏后得悲智相应定愿,资有漏故业福业不动业,受变易依身。如阿罗汉延寿之法,资现身之因,令长时与果不绝,展转增胜,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End

人对待仇恨的三种做法

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沙弥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 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小沙弥把事情对慧清法师讲了,法师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沙弥说在寺院北坡的草地。慧清

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参禅会出现的三种习气障碍

◎ 达 照 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来。翻习气分三个部分。 一、心念上的强软魔头 第一个部分是念头上的习气,最早翻出来,最后才彻底了断。心念上,比如说突然发起贪欲的心,突然发起

修行中有三种话不能听闻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修行中,不应该听闻的有三种。第一个,不听闻他人赞叹自己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很容易生起傲慢。其实我们若是要听,就听一些诽谤;若是接受,就接受一些指责,一些伤害。我经常跟大家讲,

有三种钱,花得越多,赚得越多!

世界上有三种钱非常奥妙,你花得越多,就赚得越多。这是学校老师不会教的事,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三种。第一种钱:投资自己,自我成长学习的钱一定要花!如果我们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美国抓到非洲,并且不给他一毛钱花

诚心忏悔后,会有三种力量现前!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很多学佛人纠结于自己业障深重,其实顺逆皆方便,就看我们的心理素质够不够了。忏悔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业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还没得果报,还

具备这三种心必得往生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海 涛《毘耶娑问经》记载佛为毘耶娑仙人说有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佛弟子也应该了知、避免:一、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施众生财物,这不是佛教的布施。例如有人

拥有这三种能力助你正念正行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

慧远大师佛教的报应模式有哪些,我们知道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冬季护肺,必喝三种小药茶!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许多城市的雾霾也让人们的呼吸道受伤。在此推荐几种护肺的小药茶,大家可根据需要选用。一、罗汉果茶罗汉果甘、凉,能清肺止咳、润肠通便。取罗汉果5~8克,去壳掰碎,用沸水泡后放凉饮

《道德经》:三种性格,命最好;三种德行,福最大!

三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如绕

“家庭、工作、修行”是居士的三种责任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

这三种茶,堪称糖尿病的克星,谁都喝得起

在日常合理膳食过程中,广大糖友常常过分专注于如何吃得健康,对于如何喝倒是比较缺少注意。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款非常经济适用、且降糖有果效的日常茶品。一、山药茶  山药本身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降

无尽意菩萨与三种无尽的含义

无尽意菩萨有三种无尽的含义,因为这三种含义,无尽意菩萨,欲把这无量世界,变成极乐世界。欲将无尽的众生,都教化成佛。所以无尽意菩萨,名为无尽意。一、世界无边尘绕绕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

那延罗目尊者开示:忏悔的三种类型

(1)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而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如果犯了

周叔迦:三种方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一、绪说佛教徒虽然知道做好人,但还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为佛教徒必须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换一句话说,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间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终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

净宗: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

“八苦”之中的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

大圆满法的三种传承方式是什么

第一、如来密意传。如来密意传是佛与佛之间,在这里指法身普贤王如来和报身金刚萨垛佛之间的传讲方法。我们的第一代传承上师普贤王如来是本初佛,他只有觉,从未迷过,所以叫本初佛。大圆满法主要是普贤王如来的法

禅定有哪三种

1、世间的禅定,在用功的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达到无为功用。也就是说没有断烦恼,生死之苦还是不能了脱,还是要六道轮回,所以称为世间禅定。就像经中讲的郁头蓝弗仙人,他修的是非想非非

报应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一)现报: 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

人生在世,需领受哪三种报应

人在世上,只要所造之业没有受到损坏,必将领受三种因果业果报应——一种是现世报,一种是来世报,一种是他世报。一、现世报上半生所做的事情,下半生得到结果,那叫现世报;今年做的事,明年得到结果,那也是现世报

八圣谛-诸佛微笑的三种因缘

在《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中曾经提及:诸佛微笑有三种因缘:第一种因缘是,佛见到有菩萨发大誓愿,担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愿为世间众生作为觉悟的桥梁,精进修行六度而不舍一切,修行佛道的心坚固不退时,佛陀就会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禅宗文化:曹山之三种修行境界:三燃灯

曹山三然灯,为唐末曹洞宗之曹山本寂禅师所说之三种修行境界。又作三然灯。然灯,指然灯佛,为过去佛之一,释尊于过去世之因位,尚为菩萨身时,曾从然灯佛受得最初成佛之记别,经典中多处记载此一本生故事,故然灯佛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唯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纶第二篇 诸法概论第三篇 法相义第四篇 唯识义第五篇 离染义—流转义第六篇 清净义—还灭义唯识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此宗之名称

黄忏华:唯识

唯识黄忏华居士(一)五法事理唯识此宗言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识,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体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盖森罗诸法,虽体性万殊,总束而言,不过心法,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二辑第一种 —成实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成实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教典,故名成实宗。佛灭度后九百年时,中印度有诃梨跋摩

黄忏华:三种杂染——流转义

如前所述,一切色心诸法,皆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是假非实。然诸有情,迷闇不了,执为实我实法,由斯起烦恼,造业,招生死苦。识论称此有情生死相续之因果,曰惑业苦。如论云,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黄忏华:五种性

五种性黄忏华居士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法尔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此五,由有情于本有无漏种子,有具不具,而有差别。一声闻种性,唯具修道之结果,决定证罗汉果之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三种 —律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律学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律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释迦如来一代教典,统分经律论三藏,此宗对经宗论宗释宗,以律

黄忏华:唯识中道义

三性三无性,万有之实相。一切万有上,一一皆有三性三无性二义,是即非有非空之中道。所谓中道者,离有无增减之意。如识论云,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述记释之云,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故契中道

黄忏华:色法

色法黄忏华居士心王心所所变影像相分,皆名为色。所言色者,非仅通常所谓青黄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质,总撑为色。故此所谓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由手足块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蝎所触等时,即便

黄忏华: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黄忏华一、能变差别门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

黄忏华:二无我

二无我黄忏华居士一真法界圆成实性,不可言说,依二空诠门显之。二空者,生法二空又名二无我,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依如述记及百法解:一补特伽罗无我者,梵语补特伽罗,旧译云人,新译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