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忏华:五种性
2025-05-07 07:00

五种性

黄忏华居士

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法尔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此五,由有情于本有无漏种子,有具不具,而有差别。一声闻种性,唯具修道之结果,决定证罗汉果之生空无漏智种子。二独觉种性,唯具决定证独觉果之生空无漏智种子。此二性有情,唯断烦恼障,证生空理,得自乘果。三菩萨种性,唯具决定证佛果之生法二空无漏智种子。此性有情,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妙果。四不定种性,具菩萨并独觉声闻三乘无漏种子。此有四类,一具菩萨声闻二性,二具菩萨独觉二性,三具声闻独觉二性,四具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五无性有情,不具三乘无漏种子,唯有有漏种子故,不能断烦恼所知二障,起出世无漏智,得解脱胜果。但修世间善业,受人天有漏果报。庄严说无性有情,有时边毕竟时边二种,此中初是暂时无涅槃法者,后是毕竟无涅槃法者。如庄严云,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班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又楞伽说无性有情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二种,此中初是起邪见断善根者,后是菩萨具大悲者。如楞伽云,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如是依如枢要,合经及论,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然此宗所谓无性有情,正指第三毕竟无涅槃法者。

以上五性中,唯菩萨种性与不定种性,得证佛果。独觉声闻二种性,但证二乘无学果。无性有情,永不成佛,是曰五性各别。

End

梦的五种来源

梦的五种来源◎ 太虚睡眠不定就成为梦。佛典《善见律》说梦的来源有四种,《大智度论》、《毗婆娑论》说有五种,内容所讲大同小异。今用《毗婆娑论》的五种:1、是由诸病:即身体上四大不调发生出来的病态,如身体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吃素并非不吃肉那么简单!这五种食物也不能吃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吃素就是不吃肉吗?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并不仅仅是不吃肉。除了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腥类的食物,佛教戒律还规定葱、韭、薤、蒜和兴渠,也就是常说的五辛和五荤,佛弟子是不能食

五种“脸色”多有问题,食疗方法调出好气色!

一、脸色发黄:肝胆功能不佳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推荐养肝食疗方:薏仁枸杞

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不外乎这五种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独于睡眠

不可不知!这五种素食的营养价值相当于吃肉

一提起素食,很多人很容易就会想到寺庙里的僧人生活状态。但是,现在提倡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素食,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有人则是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顾,一举两得。其实,素食的好处极多。那么到底素食的好处

方广锠:玄奘“五种不翻”三题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方广锠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菩萨戒五种利益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

坚勇菩萨--佛教的五种精进

相信很多学习佛法的人都特别希望自己的佛法能够精进,并且希望自己的修行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的。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认真的,但是可能修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也不要气馁,要做到精进,必须

眷属般若中的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

见惑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一、身见:梵语“萨伽耶见”的汉译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

修行人的五种根器是什么

「佛涅槃后,或有能以自力少见于经而解多义,復有能以自力广见诸经乃生正解,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佛教教旗五种颜色代表什么

佛教教旗是奥尔科特上校在1885年设计的。他受佛陀成道时所放射的光明启发,选用了几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含义:蓝色:代表慈悲,和平。黄色:中道了义,离於空有,究竟彻底。红色:成就福慧,庄严吉祥。白色:清净

修止观的五种方便法门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日。一切善法欲为其本。欲就

五种持名念佛的方法

持名念佛最为稳妥,适合绝大多数各种根基的人修,不容易出偏差。前面的这些观想乃至观像,就像善导大师讲“境细心粗”,所观境非常微细,而我们众生心很粗,神识非常粗乱,很难相应。当然,这是指把观想念佛和观像念

持名念佛的五种层次

唱佛号:嘴巴跟着念,心里在打妄想,这不是在念佛,而是叫「唱佛」,但唱佛也比说闲话好多了,因为口中唱佛,还是有功德的。散心念佛:知道自己在念佛,一边念佛,心里还是有一些妄想和杂念,杂念还满多的,但心里知

佛学中五种法身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五种法身分别是法性生身、功德法身、变化法身、虚空法身、实相法身。五种法身具体的含义如下:1、法性生身的含义: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2、功德法身的

梵音有哪五种

五种梵音,梵音者,即梵天所发之声音,出自《长阿含经》记载。【五种梵音】梵音者,即梵天所发之声音,据《长阿含经》记载,梵音具有五种高雅特点:一、正直音,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

梵音有哪五种清净功德

而据《大智度论》中说佛陀的梵音有五种清净功德:一、甚深如雷佛陀的梵音如同雷声一样直入人心,发人深省,微妙甚深。二、清彻远播佛陀的梵音清彻,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三、入心敬爱能够听闻佛陀梵音的人不由得都

本智法师开示:出家人具有的五种净德

本智大和尚,湖南省汨罗人氏。受法于云门宗第十三代佛源老和尚,为云门宗第十四代禅人,东山古寺第十三代肇始人和。1983年在广东省云门寺礼佛源老和尚披剃出家, 1986年圆满具足大戒。先后在云门寺担任典座

宝檀华菩萨--佛的五种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是非常有智慧的,而我们若是也想如此的话,我们肯定就得努力的修行。不过很多却不知道,佛的智慧是什么,有哪几种。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佛的智慧。佛有五种智慧,而且是一个本体,只是从不同的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唯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纶第二篇 诸法概论第三篇 法相义第四篇 唯识义第五篇 离染义—流转义第六篇 清净义—还灭义唯识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此宗之名称

黄忏华:唯识

唯识黄忏华居士(一)五法事理唯识此宗言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识,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体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盖森罗诸法,虽体性万殊,总束而言,不过心法,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二辑第一种 —成实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成实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教典,故名成实宗。佛灭度后九百年时,中印度有诃梨跋摩

黄忏华:三种杂染——流转义

如前所述,一切色心诸法,皆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是假非实。然诸有情,迷闇不了,执为实我实法,由斯起烦恼,造业,招生死苦。识论称此有情生死相续之因果,曰惑业苦。如论云,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黄忏华:五种性

五种性黄忏华居士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法尔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此五,由有情于本有无漏种子,有具不具,而有差别。一声闻种性,唯具修道之结果,决定证罗汉果之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律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三种 —律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律学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律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释迦如来一代教典,统分经律论三藏,此宗对经宗论宗释宗,以律

黄忏华:唯识中道义

三性三无性,万有之实相。一切万有上,一一皆有三性三无性二义,是即非有非空之中道。所谓中道者,离有无增减之意。如识论云,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述记释之云,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故契中道

黄忏华:色法

色法黄忏华居士心王心所所变影像相分,皆名为色。所言色者,非仅通常所谓青黄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质,总撑为色。故此所谓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由手足块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蝎所触等时,即便

黄忏华: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黄忏华一、能变差别门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

黄忏华:二无我

二无我黄忏华居士一真法界圆成实性,不可言说,依二空诠门显之。二空者,生法二空又名二无我,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依如述记及百法解:一补特伽罗无我者,梵语补特伽罗,旧译云人,新译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