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答:读经的目的是什么?
2025-10-04 13:06

黄念祖答: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End

四谛的修行目的是什么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转)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

祭祀的目的是什么

祭祀祖先是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孝敬,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是不忘根本,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高尚德行的具体表现。对于千百年来的祖先我们永远不忘,感恩戴德。同时,我们知道了祭祀祖先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我们

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

佛教: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有六个故事被传为美谈,你知道吗。一、达摩祖师东来达摩祖师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得道祖师,达摩祖师是天竺国的王子,自幼拜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为

持咒的目的是什么

修法持咒的目的,即是防护自心免于继续造恶,并能不断长养慈悲心与菩提心。由于能防护自心,因而能逐步净除业障;由于能长养慈悲心与菩提心,因而能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此种 殊胜的力量即是所谓的“法力”。例如,

朝圣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有位大成就者说到: 朝圣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去旅行,长途跋涉和爬山,是因为他们想取得某种成就;他们想征服什么;他们想提高他们的生命体验。但是朝圣的目的是让自己谦卑。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旅行。探险者

持戒的目的是什么

持戒的目的是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清净心是小定,事一心;平等心是理一心,得大定;觉是彻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大乘教里最高的指导原则,跟世间法不一样。试想想看,整个宇宙如果每个星球没有规律地高速运

拜忏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超度自己的有缘众生,向人家道歉,真诚道歉。凡夫的言语行动,如果加以深切仔细的考察,可以说经常都在犯罪造业。凡夫的生死轮回,即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所牵引,如在过去世中不曾造下罪业,现在便不会再

黄念祖答: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的来历

承询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来历,此问甚为重要,敬答于次:(一)夏师会本中经文之来历问题:弟在注经前,曾把会本中每句经文都从五种原译中,找到来历。绝大多数都是某一译的经文,也有不少是综合数译的原文而成

黄念祖答:读经的目的是什么?

黄念祖答:诫求知解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

黄念祖答:念佛人临终的几种情况

黄念祖答:1、念佛人(指信愿持名之人)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2、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3、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黄念祖答:临终接引如果是莲师,去不去?

黄念祖答: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

黄念祖答:佛堂卧室同处一室可以吗?

黄念祖答: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节录自:

黄念祖答:开顶后之修持

黄念祖答:开顶后之修持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

黄念祖答:怎样如法的修学密宗?

黄念祖答:劝如法修持大劄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

黄念祖答:略谈大圆满法

黄念祖答:L老居士略谈大圆满法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贺,为莲舍贺,

黄念祖答:六字大明治病之法可否修学?

黄念祖答:劝深信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

黄念祖答:为什么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黄念祖答:劝慎勿信汝意《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

黄念祖答:为什么要熟读深思《弥陀要解》?

黄念祖答:(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

黄念祖答: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黄念祖答: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枣当然是不随。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

黄念祖答:临终观何本尊为宜?

黄念祖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

黄念祖答:修学密法为什么要深信因果、端正知见?

黄念祖答: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连奉二劄,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

黄念祖答:什么是菩提心?

黄念祖答: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

黄念祖答:为何临终一念亦得往生?

黄念祖答:临终一念可以往生承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盖信愿持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正如蕅益大师所示: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

黄念祖答:茶碗如何结合《金刚经》?

黄念祖答K老居士(一)茶碗的空假中三观(二)略谈物质文明皆有为法上次光临途中备受辛苦,足证为法心切,甚为难得。所问敬答于次:您问茶碗如何结合《金刚经》?(一)茶碗,是假有,若根本无此物,何有此形?何有

黄念祖答:怎样理解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黄念祖答: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

黄念祖答:如何看待专修与兼修?

答:兼修是不好,但是你要融合起来。兼修一般指禅净兼修,禅净兼修,还有一句话比这句话更严格的,就是不赞成的──二门俱破。你对于禅也信不及,对于净土也信不及,为什么你要兼修啊?就是觉得必须两个搁在一起我才

黄念祖答: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黄念祖答: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也,迫切也

黄念祖答:咒语能不能翻译?

黄念祖答:咒语不应翻译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咒语

黄念祖答:为何说密宗重见地?

黄念祖答:论密宗重见地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

黄念祖答:论开悟。劝蹑解起修

黄念祖答:(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

黄念祖答:每人的修行内容应因人而异

黄念祖答: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有种种法。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

黄念祖答:何谓“依法不依人”?

黄念祖答: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

黄念祖答:广结善缘的含义是什么?

问::广结善缘的含义?黄念祖答:我回答他两句《无量寿经》。你这个广结善缘,究竟是集中一处?还是集中若干处?还是广结?这个问题不作回答了。我用《无量寿经》的两句回答他: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所

黄念祖答:可否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黄念祖答: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

黄念祖答: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的吗?

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黄念祖答: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一就是绝对;佛教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

黄念祖答:为什么修法同时也要读诵大乘经典?

黄念祖答: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节录自:谷响集

黄念祖答:修行为何要把心踏实下来?

黄念祖答: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

黄念祖答:“发菩提心”与“称性极谈”的含义

黄念祖粗答发菩提心与称性极谈(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不二之心。《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黄念祖答:如何理解“上戒无戒”?

黄念祖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