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存心仁厚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论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
 
弟子:自己固有的种性怎么转变?好像很难触动。宽见法师:是经过种种的外缘和内缘,如果说我们是断灭种性,比如说听闻佛法之缘,同样是被触动,他只是说很难触动,不是说绝对不能触动,难度大。所以说,我们尽量去创
 
第一点:善知识具备悲悯的心怀。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或者老师等,如果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的心,那就不是善知识。所以,只要去看,这个人,是不是慈悲善良的,胸襟宽广的,如果不是,无论他讲的法再好,他也不算一
 
其实戒体指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谓的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神密效力。那么很多人就会问了,我们如何判断有了戒体?戒体是如何保护我们的?
 
什么是根器?现在的人乃至小孩子个顶个的聪明有灵性,却为什么说根器大不如从前了,什么原因呢?从佛法方面讲,根器是指听闻佛法时能信受,理解、领悟,所谓根器大小就是对佛法信受程度、理解能力、领悟能力的大小。
 
《楞严经》上言25种修行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基本法门,演绎成八万四千法门,其中耳根、意根、舌根等叁为圆通法门,尤以耳根为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所推崇,更是圆通中之圆通法门,因此法普被诸根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的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却非常地聪明;有些人看起来四肢非常发达,可头脑却很简单,这些差别都跟业有关系。有些人相貌非常庄严,那是因为前世造过这种业,比如向佛供花等等,但有
 
怎样快速判断一个人死后的去向?当一个人刚过世时,可以通过他身体各部的温度,测知他将投生什么地方。佛书中有这样一句口诀:“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傍生(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大致意思如下:如果探测
 
佛茶茶礼要表现的是佛家文化,由于佛文化广博无涯,因此要有选择的去突出呈现一个主题。普陀山列为四大佛教名山,且一直被奉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千百年来,凝固了极其丰富的观音文化。传说观音慈悲为怀,随种种缘
 
如何判断真假梁乃崇教授为了获得事情的真相,我们除了需要有智慧,还要奋斗,奋斗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真相。今天我要讲的是怎么去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部份来看:一个是出世间
 
承询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来历,此问甚为重要,敬答于次:(一)夏师会本中经文之来历问题:弟在注经前,曾把会本中每句经文都从五种原译中,找到来历。绝大多数都是某一译的经文,也有不少是综合数译的原文而成
 
问:修净土,很多大德都供一尊佛,他们原来供三尊,现在想供一尊佛,是因为想专一。一尊佛也是一个体,阿弥陀佛代表体,流现出报、化啦,观音、势至。这样的话,供一尊佛有没有跟原来相抵触?西方三圣像改成一尊阿弥
 
黄念祖答:诫求知解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
 
黄念祖答:1、念佛人(指信愿持名之人)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2、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3、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黄念祖答: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
 
黄念祖答: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节录自:
 
黄念祖答:开顶后之修持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
 
黄念祖答:劝如法修持大劄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
 
黄念祖答:G居士(一)论临终往生,唯凭佛力。(二)不闻不睹,何惧魔军。您所问(甲、乙、丙)三问题,试答如下:甲乙两问都是临终之事:甲、无人引导,甚至干扰。乙、心脏病发,临终苦迫。因之畏惧,恐难往生。此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著?活著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黄念祖答: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
 
黄念祖答:L老居士略谈大圆满法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贺,为莲舍贺,
 
黄念祖答:劝深信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
 
黄念祖答:劝慎勿信汝意《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
 
黄念祖答:(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
 
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黄念祖答: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枣当然是不随。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
 
黄念祖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
 
黄念祖答: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连奉二劄,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
 
黄念祖答: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
 
黄念祖答:临终一念可以往生承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盖信愿持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正如蕅益大师所示: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
 
黄念祖答K老居士(一)茶碗的空假中三观(二)略谈物质文明皆有为法上次光临途中备受辛苦,足证为法心切,甚为难得。所问敬答于次:您问茶碗如何结合《金刚经》?(一)茶碗,是假有,若根本无此物,何有此形?何有
 
黄念祖答: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
 
答:兼修是不好,但是你要融合起来。兼修一般指禅净兼修,禅净兼修,还有一句话比这句话更严格的,就是不赞成的──二门俱破。你对于禅也信不及,对于净土也信不及,为什么你要兼修啊?就是觉得必须两个搁在一起我才
 
黄念祖答: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也,迫切也
 
黄念祖答:咒语不应翻译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咒语
 
问:有很多新皈依的弟子,认为应该到处去供养。如果你不去供养,那些法师大德就没有供养了。他们认为这样比较对,你们躲在家里,关起来好好念佛念经,他说你们不对?黄念祖答:这事难免。这样,大家经济力量够,随缘
 
黄念祖答:论密宗重见地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
 
黄念祖答:(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
 
黄念祖答: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有种种法。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
 
黄念祖答: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
 
黄念祖答:劝看破世缘,一心念佛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您的苦恼,证
 
问::广结善缘的含义?黄念祖答:我回答他两句《无量寿经》。你这个广结善缘,究竟是集中一处?还是集中若干处?还是广结?这个问题不作回答了。我用《无量寿经》的两句回答他: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所
 
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黄念祖答: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
 
黄念祖答: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
 
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黄念祖答: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一就是绝对;佛教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
 
黄念祖答: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节录自:谷响集
 
黄念祖答:悟不由参、不由修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至于悟不由修,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学教、作观、念佛
 
黄念祖答: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
 
问:宗说俱通是说与自本性突然相契合,一发一切发。宗说俱通?黄念祖答:宗说俱通这个名词是这么说的,一个是说通,一个是宗通,两件事情。要讲经的人起码应该说通,就是你确实能在说上是通达的。这一句话是什么道理
 
问:回向西方也是回向我们自性,是不是?西方也是我们的自性?黄念祖答:对。所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妨老老实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世界名为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这才事理都圆融。如果你
 
黄念祖粗答发菩提心与称性极谈(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不二之心。《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