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眼,五眼之一,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的眼,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慧眼是罗汉所证,见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征象,所以能出生死轮回,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离五蕴、出三界。这和世间一般人所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独具”的功能显然不同,世人所说的慧眼是世间智慧,尚存有“我”的观念,不过比较深澈、明锐、敏捷,而罗汉所具的慧眼是无我、无执的。
慧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为修定而发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这个智眼。智慧怎么变成力量呢?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上不行,慧没有力量,改不过来。又譬如脾气坏,贪、嗔、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够了才能成的。
各辞典对“慧眼”的解释
《三藏法数》对慧眼的解释
慧眼者,谓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佛学大辞典》对慧眼的解释
慧眼,(术语)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无量寿经下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思益经三曰:“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智度论三十三曰:“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大乘义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又曰:“法眼了见一切法相,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俗语佛源》对慧眼的解释
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大乘义章》说:“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就是这个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无量寿经》:“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就是说慧眼能照见诸法无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脱。《翻译名义集》有“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无法不识”之语。后借用作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目光敏锐,见解高超。常用来称赞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如说慧眼识才,独具慧眼等。(无名氏)

End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
慧眼,五眼之一,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的眼,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慧眼是罗汉所证,见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征象,所以能出生死轮回,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离五蕴、出三界。这和世
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辞代表形
愚痴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如同乌云遮蔽了阳光,大地呈现一片昏暗。漆黑夜,若没有灯光照明,则寸步难行。佛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尘点劫来;无明长夜,轮回受苦;不知出离,不知修要;真理不明,假相所骗。我们之所以被
慧眼比天眼又要高明多了。慧眼是断除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就会具足慧眼。慧眼看到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皆是空相,宇宙万物的本体都是空相,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比如说我们这些人,就拿我们人作比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祖心禅师问黄山谷:“
如果能得天眼,便能于物质世界中自在地观察,而不受距离、体积、光度的限制。不过天也有层次:有地居天、空居天和禅定天。地居天就是一般民间所信的福德鬼神以及四天王和忉利天的天神;空居天是指耶摩天至他化自在的
看自己的那只叫做慧眼,就是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是有智慧的人。看见别人的,这叫法眼。“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有法眼,能智别一切法;有慧眼,能空掉一切分别。我们平常所谓的情绪,苦乐这种情绪,就是第六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常常有一些典籍会涉及到探讨未知的事物甚至神秘方面的内容,如《周易》和唐代的《推背图》等,都是这一类内容的经典著作。但这一类内容,在佛教之中,却是被称为外道,因为佛陀本人是不赞同神
佛教五眼是什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法眼的,其实佛法中所说的“眼”,虽然从字面意思解读成“眼睛、眼根、眼识”等等,又分成五种不同的层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通常称之为“五眼”,与“六通”连用,但并不是说修道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