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胡晓光:略论法相与唯识
2025-03-31 09:14

略论法相与唯识

胡晓光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同,中国佛学来源印度而又不同于印度佛学,它是吸取了印度佛学学说而构成的一种新说,中国佛学以天台、贤首、禅宗三家为代表,都与印度佛学义理有较大距离。印度佛学的心性本净说是自性涅槃的心性本寂,不同中国佛学,根据《大乘起信论》而来的心性本觉的自性菩提说。印度佛学就是从“性寂”观点出发,来阐释有为缘起论,而中国佛学则从“性觉”观点出发,来阐释无为缘起论。由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在立论观点和阐述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在修行实践上也有不同点,中国佛学主张“返本”;印度佛学主张“创新”。由此可知,“性寂”与“性觉”和“有为缘起”与“无为缘起”及“修行的创新”与“修行的返本”是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主要差别。

在中国佛学史上,兴盛的宗派,并不是由印度传来的传统宗派,却是由中国人自己悟创的宗派,而印度传统宗派如中观宗(三论宗)和唯识宗只不过兴盛几十年,后来都失传了。时至清末,才有杨仁山居士由日本,取回失传千载的圣典,对印度传统佛学研究,在民国初才开始。在对印度佛学有宗的法相与唯识二义研究时,佛学界对此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法相与唯识是两种学,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容混淆。也有人认为,法相与唯识无异,所谓“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法相与唯识同为一事之学。笔者认为前者论点符合实际,后者论点是错误的,它混淆了法相与唯识的关系,唯识与唯心的关系,这种论点的错误根源主要在于,它没有澄清大乘佛学的“如来藏系”思想和大乘佛学的“唯识系”思想的立论范围,把“如来藏系”的唯心与“唯识系”的唯识混为一谈,等量齐观。关于唯心与唯识的异同,窥基在《义林章》中有所阐释,该书说“识者心也。由心集起采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这里,窥基是从大乘佛学二个不同思想体系各自的观点出发,对唯心和唯识做出本质区别。此中经指《华严》论指《识论》二者出自大乘“如来藏系”和“唯识系”。前者其心为实体,故说“集起采画为主之根本”后者其心(识)为功能,故说“分别了达之根本”。在如此前提下去理解“识者心也”,此识也包含着前实体、后功能的区别。就立论范围而言,如来藏系涉及主观和客观,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之间的互相关系,即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故说“通因果”;唯识系只涉及主观的内在原因,即属于思维科学领域,故说“唯在因”。大乘佛学这两个思想体系不同的“心”“识”观是无可非议的,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则何等分明,不容混淆。如果我们在研究唯识学的时候,把唯识系的唯识和如来藏系的唯心相提并论,那就难免坠“自教相违”、“相符极成”诸过;也就是说,既违背了宗门各自的论说旨意,也带来体系之间理论上的混乱。有一类论师由于不明白唯心与唯识的正确涵义,所以在阐述法相与唯识之间的关系时,也就自然形成了“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的错误论点。那么究竟什么是法相和唯识的正确涵义,下面作一略释。所谓法相者,“法”是梵语“达磨”译词,是轨则义。《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所以佛学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叫做“法”。“相”是梵语“攞乞叉拏”的译词,相有二义,一是体相,二是相状,也就是说,相是对事物的性质和现象两方面的概括,过去,有一类论师,把法相与法性区别开来,称大乘佛学有宗为法相宗,称大乘佛学空宗为法性宗,这是误会,按实而论,大乘佛学只有空有之别,并无性相之分,法相与法性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如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样,不容分割,空有之别主要在于学系传承形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并非是所阐述的对象有异,大乘佛学的共宗就是“诸法实相印”。法相中的“相”字中包括体性与相状二义。法性与法相是一种学,如实相与实性是同义语一样,同显诸法真谛,令人彻悟存在之理。大乘佛学有宗是由法相义与唯识义两部分所构成,所谓唯识者,唯是梵语“摩怛刺多”的译词,是简别义,识是梵语“毗若底”的译词,是了别义。法相义广,唯识义狭,唯识从法相义中出,就法相义的立论范围而言,它是被规定为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属于哲学认识论范围,它只能揭示事物的普遍(一般)规律,不能取代具体科学,更不能揭示事物的特殊规律,法相义是依缘起论而建立,诸法实相,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有空辩证同一,是法相学实义。唯识义依缘生义而建立,缘生根于缘起,大乘佛学有宗对缘起和缘生作了严格区别,如世亲《俱舍论》说“诸支因分,说名缘起,诸支果分,说缘已生”。又如无著《瑜伽师地论》说“因义是缘起义”,“果义是缘生义”。缘起学说规定着佛学理论思维的特色。所谓“说缘已生”就是说缘生是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说缘起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那么,缘生则是把这种认识的结果及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观念地再现于认识的主体内部进行把握;缘起与缘生的区别在于,各自的立论范围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必须要注意的。为了更深的明确缘起与缘生各自不同的立论范围,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又说:“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诸行为五蕴中的行蕴,行是思之异名,这里指人的思维,法性就是事物的本性,它通过固有属性表现出来,这里指外部世界的发展规律。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借助思维去把握外部世界的发展规律,即谓“诸行生起法性”属于缘起的立论范围。如果把外部世界的发展规律,就其形式反映到认识的主体内部,即人的主观精神活动范围内,作为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即谓“即彼(法性)生已(诸行)”属于缘生的立论范围。“缘生与缘起同”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故皆表现为事物的因果联系。大乘佛学有宗在古时就注意到思维过程本身和外部世界必须服从同样的规律,来作为理论思维的前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见识。认识世界有普遍(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人的认识正确与否,除了必须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还取决于认识主体的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大乘佛学有宗所以特别注重《大乘稻芊经》弥勒提出的识的“缘生之果”的道理,表明唯识义立足于特殊规律,即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据此,建在阿赖耶识缘起说基础上的识的缘生,就被赋予揭示思维过程本身规律性的内涵。由上所述,我们不难得知法相与唯识的异同,法相与法性是一种学,法相与唯识是两种学,正如欧阳竟无先生在其《瑜伽师地论叙》中所说“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大乘佛学有宗辩证地把法相义和唯识义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内,标志着大乘佛学有宗理论思想体系彻底圆满筑成,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认知科学(哲学认识论与思维规律科学圆满的统一)。

End

法相宗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界诠法师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法相宗

法相宗◎ 明 旸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众宝观音的法相

众宝观音法相还有一造型为密教大乘宝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这尊法相较为罕见,常被误以为是准提观音像。众宝观音所持宝盆内有七宝,这七宝又称「七法财」,是信、进、戒、闻、舍、慧、惭等的譬喻。七法财是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八大胁侍菩萨法相

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身乘青色雄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来经卷,身自乘六牙白象(象征谨审静重)。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百花,天冠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