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 因
王维诗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无挂碍,只看到山间花落、月出、鸟鸣的美丽,不见人生的烦恼。
要达到心无挂碍的状态,并不容易。我们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本焕长老的这句话道出了心念起伏难平的现实。世人正因为妄想太多,所以心中念头不断,是非烦恼不断。
长老说: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像跑马灯似的,一刻也不停,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正因为心很散乱,所以会向外贪求、计较。心里有挂碍,有计较,就会生出不满、烦恼、怨念。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停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啊。信徒听后,翻然醒悟。
无德禅师的话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一样,浇灌着人的心田。的确如此,倘若能不断地忏悔,改掉自己的缺点,保持心灵的纯洁,那么无论生活多么眼花缭乱,都可以化作装点心灵的花,衬托心灵的美。
人走这世上一遭,其实走的是心灵的旅程,人们常说身不由己,人的身体可能会因为外物的牵绊而做出一些有违心意的事情,但人的心灵却是最本真的地方,它能真实地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人的身体不过像支撑心灵的房子一样,载着人的心灵和思想在人生旅途中缓缓行走,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心灵的修持。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所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
入世太久,诸多人我间的是非、烦恼往往使心灵蒙尘。心灵的杂质太多,就常需要清洗;心中的起伏太多,就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降伏。如本焕长老所言:降伏什么心呢? 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常有人自问,养心多么不容易。的确,修养心灵,达到超然外物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然而,养心也不是那么难以达到的事,养心就是涤心,清除杂念,降伏是非烦恼,保持健康、积极、向上,时时自省,日日更新,心灵就能保持清凉干净。
摘自《看得开,放得下》
End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杨曾文1943年北京大学向达(19001966)教授到敦煌访查古写经,从当地名士任子宜收藏的写经中发现一册梵夹式蝶装本,上面抄有四个
知因果懂理事不去诽谤、排斥、抹黑其他,更不以爱语、好心用心提醒以他人不死寻思去使他人意会是非他人。应常修忏悔,以种种因缘发菩提心,不以是非拉拢、更不以知是非自我道德高居轻慢他人,当一心念佛护持三宝发菩
言行之时便是种因之际,修行人须得慎言行,静修心。若遇是非对错,只需淡然处之,不必争辩。争辩非但不能自证,反倒容易让人生起烦恼心。烦恼心一起,所有清净便烟消云散,又谈何修行?事实从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更改
禅的境界是一种状态:无执无碍,逍遥自在,在日常的生活事件中自有一份适意和幸福。禅是不可说的,只能在生活中体味它和守护那种境界。禅的真谛往往体现在禅的传承和禅师的开导中。一个小和尚去向禅师请教禅法真谛,
赵朴初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君子丰仁义之干。固礼义之防。则可以审好恶之公。定是非之当。夫是非在一人。则系一人臧否。在一乡。则系一乡利害。在天下。则系天下安危。何可不慎。而率意不当。非是是非哉。宋尹师鲁。处己教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常常听到别人说「人
出家要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是非从哪里来?是非从争强好胜中来,如果你不争强不好胜,甚至你还会学一点吃亏,是非就迎刃而解,是非到你这里就没了,化解掉了。所以古人说,来说是非者
问题:有位师父说一位莲友至爱的亲人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何这位朝思暮想的至亲不来托梦,以增强他的信心呢?净宗法师: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怎么度众生,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所谓超情离见。另外,即使有梦,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