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
2025-05-06 12:46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

第一节 释迦成道以前的状况

【释迦牟尼的意义】前面第一章中间所说的「佛陀」,那是一种通称。实则这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的名称,译它的意,是叫「能仁」。牟尼的意思,译为「寂默贤人」,这是说释迦种族中的寂默贤人。他实在的姓,叫乔答摩,译它的意,是叫「地最胜」,因为印度上古有创作吠陀赞颂的婆罗门,名叫瞿答摩,就是释迦的始祖,所以拿他的名做姓;他实在的名,叫悉达多,译它的意,是叫「成就」。然而通常称呼,总是叫佛陀,或叫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运多的真姓名,倒不大用哩。拿旧称呼来比例,那么「佛砣」犹如称「圣人」,「释迦牟尼」犹如称「孔子」,「乔答摩悉达 多」,犹如称「孔丘」,可是我们常常用得着的,就是「圣人」,就是「孔子」,孔丘的真姓名,也是不大用的。

【释迦的降生】释迦种族聚居在中印度罗泊提河的东北,分成十家,各占一小城,做小城的君主;这许多小城中间,惟迦毘罗卫城顶有势力,城主名叫净饭王,就是释迦牟陀的父亲;和迦毘罗卫城隔河相对,有拘利城;两家王族,彼此向来通婚嫁,所以净饭王,也依着旧例,娶了拘利城主的两女做王妃,长叫摩耶,次叫波者波堤,摩耶夫人到了四十五岁,方才怀胎,他们的土俗很希奇,女子怀胎足月,必定要回到娘家去生产;可是摩耶夫人回娘家的时候,到得半路,就要生产了,这地恰巧有一座别庄,叫篮毘尼圆,是拘利城主替他的夫人所盖的,摩耶大人就在这园中娑罗树底下,产生悉达多。生产的日子,是西纪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初八日,太阳初出的时候。但是摩耶夫人生产以后,经过七天就病死了,这悉达多太子,是他的姨母波者波提夫人抚养成人的。

【释迦以太子出家】悉运多太子,天资聪明,七八岁时候,从婆罗门的学者受文事教育,世间一切的学问没有不通晓的;又从武士学习诸般武艺,膂力也胜过别人。他做太子的时候,有一天,同着诺王子出城比武,忽然有一只大象,拦住城门,诸王子都不敢前进,他就不慌不忙,跑到门口,两手把象举起,向门外掷出;更飞步向前,又把象接在手中;这是何等的本领。拿世间的眼光看来,他既是王太子,又抱着这等文武全才,真是享尽人间的富贵,那里还有丝毫不满足呢?但悉运多这人却也奇怪,他一眼看清人间生、老、病、死的苦痛,没有法子可以解脱,从小就是如此,把这件大事体,刻刻放在心中,要想出家。净饭王知道了,大吃一惊,赶紧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替他娶了耶输陀罗做妃子,也是拘利城主的女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净饭王又想尽方法,在太子的宫中陈设种种娱乐,选择城中许多美女,叫他们侍候太子。然而这太子毫不在意,到十九岁时,就决计出家修道。

第二节 释迦成道的时期

【释迦先修苦行后成正觉】释迦出家以后,就去访问婆罗门教中的学者,想学他们的解脱大道,先后访过三人,初访隐居在森林中的跋迦婆,次访阿罗逻迦兰,次访郁陀迦罗摩子。这些都是仙人,大概以生前修苦行、死后生天上为解脱法门。释迦以为死后升天,仍旧不能超出生死,对于他们这等大道不能满足,就自己跑到东北方尼连禅河旁边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弄到身体削弱,仅存皮骨,结果仍旧一无所得。忽然明白苦行的徒劳无益,就跑到尼连禅河边,洗洗身上多年的积垢;遇着一个牧牛的女儿,拿牛乳送给他吃;吃了以后,身体精神渐渐恢复原状。于是又跑到佛陀迦耶地方,毕波罗树(就是后世所称的菩提树)底下,铺吉祥草,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默思维,自己发大誓愿说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方广大庄严经第八)无上,是无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是大智慧。释迦发这大誓愿,是说我如今若不能证得无上的大智慧,宁可粉碎这个身体,终久坐在这处,决不起来的。下了这等大决心,思维到七七四十九天半夜,静坐时候,忽覩明星,照破黑闇,心中豁然大悟,就成功了无上的正觉。这是十二月初八日,总计释迦自十九岁出家,修行十二年方能成道的。如今僧寺中,于腊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腊八粥;民家也多在这日煮粥,成了一种风俗;就是纪念释迦成道日子的。

【正觉的内容】这正觉的内容,竟觉悟的什么呢?就是从内心的观察,探着我们生、老、病、死的苦痛的根原,对于人生的问题,有充满的解答。他的答案,就是下面两件事:

一、请问人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的不自在,究竟从那里来的?

就答道:这完全从烦恼来的。替这烦恼起个名词,叫做无明,就是不明白真实的道理的意思。

二、请问用怎么样的方法,就可以解脱人生的一切不自在呢?

就答道:要从内心思惟的禅定工夫,得到大智慧,豁破无明,就可以得到解脱。

这就是释迦亲自证到的正觉。既然得这正觉,所以看着有生命的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自然要打破四姓的阶级;又看这众生,被无明所迷,长是沈沦在生死苦海中间,不得出头,自然要抱着悲悯的心肠,起来超度众生了。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如此,所以是建筑在理智上的伟大宗教。

第三节 释迦的转*轮

【转*轮的两种意义】释迦说法度众生,叫做转*轮。这转*轮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法则,就指一切万理的真理基础而言;轮字,是印度古代战争时候,所用轮状的武器,这武器所向无敌。如今拿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独得真理,一切邪说异论,都被他摧破无余,所以叫做转*轮。佛陀初次所说的法,方得称转*轮,以后就不过是重复申说罢了。第二种解释,就谓佛陀所说的法,常常能够摧破一切邪说异论,不管先后,总叫做转*轮,不必限定初次所说的(见昙无忏所译的大般涅槃经第十四)。

【释迦游化的地方】释迦成道以后,四十五年中,游化四方说法度众生,从来不会间断。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脚下的迦毘罗卫城,西方的拘睒弥城,东方的赡波城,南方的婆罗捺斯城,这等国度大都在恒河流域。释迦都会到过的各城主中间,对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城的频婆沙罗王,舍卫城的波斯匿王,他两人诚心诚意的保护佛教,更是无微不至。因为释迦的信徒一天多过一天,就拿他们自己的园林住宅,供献给佛陀做道场,有好多处这中间顶大而有名者:一是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建筑在灵惊山(原名耆阇崛山)中,那是摩揭陀城的长者迦陀归依佛教以后,在释迦成道的年头,拿自己的竹园供献于佛所建立的;这精舍是印度最初建立的僧园,又叫做迦兰陀精舍。精舍的意义,是说精进修行、息心养静的地方。一是舍卫城的祗桓精舍,那是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在释迦成道的明年,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购买的园林所造的,所以又叫给孤独圆。此外,国王和长者供献的园林殿堂极多,不必一一列举。总之,释迦说法,在以上两精舍时候为最多。

【释迦的出家在家的弟子】释迦游行教化,在成道的第一年,已经有弟子千余人;上自国王、贵族,下至乞丐、妓女,如果诚心弃邪归正,没有一个不收受的;所以弟子的数目,多至不可胜计。起初专收男人做弟子,这种团体,叫做僧伽,就是大众的意思;后来释迦的姨母波者波提夫人也出家做尼姑,因此更收受女弟子。男子出家的叫比丘,比丘二字,译它的意是乞士,这乞字对上面说,是向佛陀乞法以治心;对下面说,是向世俗乞食以养身;含有两种意思。出家修道的人不准私蓄财产,专恃乞食度日的,但和乞丐不同,乞丐是只知道乞衣食,不晓得乞法的。女子出家的叫做比丘尼,尼字在梵文上,是表显女性的声号。还有不出家而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女,男叫优婆塞,女叫优婆夷,就是清信男、清信女的意思。出家的男女,叫做出家二众;在家的男女,叫做在家二众;总共称为四众。

第四节 释迦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义】涅槃二字是梵音,译为灭度;灭度就是消灭生死的因果,度过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脱,永远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我们前世造因,今世结果;今世又造因,来世又要结果;生生死死,犹如车轮旋转,永没有完了的。释迦教化众生,超出这生死苦海,他老人家自己先要留个模范,叫人可以学步,所以到八十岁时候,就表现涅槃的相貌;如今寺院里所塑的卧佛,就是释迦的涅槃相。

【释迦最后一次的游行】释迦到八十岁的高年,自己觉到教化众生因缘已了。因此从王舍城向拘尸那揭罗地方做最后一次的游行,又率领弟子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毘舍离地方,刚刚碰到雨期。原来印度天气,从四月十六日起三个月里为夏季,这时候多雨,称为雨期;佛教徒在这三个月内禁止外出,专心坐禅修学,这种制度,叫做安居。释迦就打算在毘舍离安居三个月再去,又因为这地方刚刚碰着荒年,随从弟子人数众多,不容易得到食物,就叫大众各自分散,独与阿离陀在这里安居。这时释迦已经有病,想想许多弟子都不在面前,不应该就入涅槃,于是自己支持以待他们。等到安居期满,释迦又向西行,到波婆城,有金工名叫纯陀其人,供献旃檀树耳,释迦吃了病就更重,立刻回到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边,沙罗双树中间,一日一夜说完一部大般涅槃经,头向北,面向西,右胁侧卧,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释迦临灭时,嘱咐阿难陀说:『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恃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恃。』 (见长阿含游行经第二后分。)又告弟子:『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同上)这是释迦最后的教诫;他对弟子的丁宁恳切,到如今还可以想见哩。

释迦灭后,照佛家的规矩应用火葬,名叫茶毘。这时高足弟子大迦叶,尚在灵惊山;诸弟子大家商量,以为葬事很重大,要等迦叶到后方可举行。经过七天,迦叶也赶到了,就行荼毘的葬礼。于是摩揭陀国人,和释迦同族的八国人,共分释迦遗骨回去,各自建造宝塔。时在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距今二千四百二十余年。

问题

一释迦何故要出家?

二什么叫正觉?

三法论的解释如何?

四释迦游行所到地方有几处?

五释迦临灭时的教诫如何?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

◎ 老 平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教育家、养生家、佛学家。蒋维乔年幼时体弱多病,后修习静坐,持之有恒而使身体健康。他根据自己的练功体会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一书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赖永海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柏达: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释迦牟尼能悟道成佛,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释迦牟尼为什么能悟道成佛,关于这个命题,原本是不太想写的,只想抛出问题让很多读者深入反省下,为什么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自己修道学佛几十年了,都麻木了,堕落了,越来越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释迦牟尼佛最灵性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佛学养生

佛教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一、为四大不调。即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 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二、贪瞋痴毒,贪是对于自己的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序

三论宗纲要序近十年来于中国佛学院执教,讲三论宗,除讲述三论外,还必须讲些佛经和章疏,然佛经和嘉祥章疏很多,不能都讲,在经选了《维摩经》,章疏中《三论玄义》固然要讲,但过于简约。因此,为实际需要,曾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