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一章 绪言
2025-05-07 06:33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蒋维乔

第一章绪言

写这书的本意,是有鉴于我国上古一直传到如今的医疗预防法极有价值,不过遗下来的书籍,满纸是阴阳五行、坎离铅汞等代名词,叫学者没有方法去了解,理论又涉于神秘,所以不能广泛流传。我本想写一册明白晓畅的书,公诸当世,然没有功夫,搁置多年。到一九一四年(我那时四十二岁)看见日本流行的《冈田式静坐法》,他说这是他发明的,我乃不能再自迟回,于是写了一册《因是子静坐法》公世。静坐两字,我国人老早用过,宋朝理学家,多用静坐功夫;明朝袁了凡有《静坐要诀》一书行于世,实在与禅定的意味相同。不过静坐这两个字很为响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这个名词。人们本有四种威仪叫行、住、坐、卧,惟有坐的时候,全身安定,最容易下手,所以不论道家、佛家,都采用趺坐的方法;平卧时候,也可作这功夫。功夫到极其纯熟,走路时,停住时,也能够动中取静,心不外驰,那是不容易的。我的原书出版以后,销路极广,大约到一九一八年(我那时四十六岁),我又采取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撰成《静坐法续编》公世。两书不胫而驰,重版数十次,到如今又经过三十六年(我现年八十二岁)积了不少经验,证实了奇经八脉的通路,可以供医疗预防的参考。这书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加以说明,但比前两书丰富得多。

End

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

◎ 老 平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教育家、养生家、佛学家。蒋维乔年幼时体弱多病,后修习静坐,持之有恒而使身体健康。他根据自己的练功体会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一书

陈兵: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绪言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绪 言吾人所能感见之事物,无穷无尽,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质两界。由精神演成无量众生;由物质演成无边世界;根本究从何来?此古今学者劳心焦思终不能解决之二大问题也。有强作解释者:或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绪言

净法概述方伦 居士著绪言净土法门,既广大微妙,而又平易简捷,虽深地菩萨,莫测高深;即逆恶罪人,亦蒙解脱。熟读万卷之文人,不能出六字之外;不识一丁之老媪,亦得预九品之中。所以诸佛失之,则无法度生;行人失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第一节 释迦成道以前的状况【释迦牟尼的意义】前面第一章中间所说的「佛陀」,那是一种通称。实则这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的名称,译它的意,是叫「能仁」。牟尼的意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一章 绪言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蒋维乔第一章绪言写这书的本意,是有鉴于我国上古一直传到如今的医疗预防法极有价值,不过遗下来的书籍,满纸是阴阳五行、坎离铅汞等代名词,叫学者没有方法去了解,理论又涉于神秘,所以不能广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佛学纲要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叫做佛学【佛陀的意义】这个「佛」字,是从印度梵文里翻译出来的名词;如果拿梵文声音,完全翻出,就是「佛陀」两字;它的意思,就是觉者。这觉者又含三种意义:一曰自觉;二曰觉他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 序

因是子静坐法正篇蒋维乔序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二章 正修止观工夫

第二章正修止观工夫第一节修止止者入坐时止息妄念也。修止之法有三。㈠系缘止。系者,心有所系也。心中起念时,必有所依附之事物,谓之缘。吾人心之所缘,忽甲忽乙忽丙忽丁刹那不停,谓之攀缘。今则系此心念于一处,

蒋维乔:谒虚云大师

我是八十老翁,近年来屏谢世事,专心修法,积聚往生资粮,所以不大出门。惟闻虚云禅师将要来上海,我想他老人家虽然在三十余年前,为了请商务印书馆翻印的《续藏经》,到过我的家里,以后就很少来往。趁他驾临上海的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第二章静坐的原理第一节静字的意义地球一刻不息在那里转动,我们人类在地球上面,比蚂蚁还小得多,跟着地球去动,自己一点不知道;但自己无时无刻也在自由行动,即使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能停止。这样说来,宇

蒋维乔:密教略说

密教略说摘自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十四章佛教至唐代渐备,非仅成立新宗;如善导之念佛宗;慧能之禅宗;道宣之戒律宗;皆能综合唐以前之研究而集其大成者;他如法相宗、密教则新自印度来者也。所谓新开之宗旨,即华

净土因果:往生随闻录:往生随闻录 绪言

《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观无量寿佛经》亦指示吾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心而佛菩萨,则为佛菩萨;心而人,则为人;心而禽兽,则为禽兽。昔者莲池大师尝登座瑜伽施食,人咸见其庄严佛相,此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