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见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2025-02-28 10:57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言,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

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为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未证成究竟果地,内心所有之迷惑,将经论统摄归纳为三惑,让我们能正见三惑真谛,因而证悟甚深菩提。(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三惑释义

三毒之异称,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根本迷惑。又云三障。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分为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

1.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共执,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惑,须修空观对治之!

2.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3.无明惑: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惑,唯大乘菩萨,得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以中观破之!若论断位,则别圆二教不同。依别教之说,十信位能伏住见思惑,初住能断除见惑,七住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住能断除界内尘沙惑,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回向能伏住无明惑,初地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十二品无明惑。

依圆教之说,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烦恼,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断除见惑,七信位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信结断除界内外之尘沙惑,初住以至妙觉位能断除四十二品无明惑。实则三惑原系一惑之粗细而已!即惑体无别,其粗称为见思;细者称为无明,介于其间称为尘沙,是故所谓断舍当无前后异时之别。

又若以三惑对配二障,则见思惑相当于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即相当于所知障。

End

只为无明不了绝

◎ 拾 得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摘自《经典偈语》

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缘觉乘:为何无明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

无始无明是什么意思

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

破除无明的方法是什么

无明在佛教上一般指不明事物真相的表现。“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做“三毒”,而其中“痴”又被称为“无明”,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因为无明,所以不明白事物背后的真相,不明白十恶业的因果,不了解轮回,不明白万物

如何破无明不觉

由虚妄分别,则有无明生起,这个说的不错!所以断虚妄分别,无明则破。实际并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的,因觉而说明,因不觉而说无明,所以无明即是不觉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会不觉呢?因妄想分别,所以不觉,因不觉,

如何破无明

无明者,暗也,迷也,觉则明矣。无明指暗钝之心,梵文名阿尾拉,即贪嗔痴疑慢邪见六大根本烦恼所合成,薰习缠缚,如烟之迷目失明。考名相,无明有四种五种乃至十五种之多,分之过细,反使行者疑为实有一无明,思有以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

什么叫做无明的人

无明之人指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

人如何破无明

关于破无明,并不是难于登天。我们苟能猛然省悟,一切境相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一放一切放,只一觉即可破除!晦堂借木樨花香当机点示一句:“吾无隐乎尔!”山谷便豁破无明,言下大悟!这则公案就说明了,

禅宗如何破无明

修道人个个讨厌妄心,要消灭它,打倒它。殊不知妄本不有,只是思想作祟,一切外境宛如水月,皆非实有,众生无知,误认为有,执而不舍,乃成为妄。倘能当下一觉,照破幻境,妄即化为乌有。如人做梦,正在做梦时,也认

南怀瑾老师:见惑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地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

见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

见惑--拯救蚂蚁改变长寿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在城市附近有一片森林,森林里面有五位高僧在修道,其中一位比丘已经获得神通,能看到他人的寿命。有一个小沙弥,年仅八岁,也在山里同修,大家各坐一方,参究佛理。这位得到大神通的师父,已经预

见惑--冤冤相报何时了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敬佛。乙酉年夏天,北兵攻破了扬州城,程伯鳞于是向观世音菩萨祈祷求救。观世音菩萨在梦中告诉他,说他一家十七口人,十六口人都会平安无事的,只有程伯鳞逃不过

见惑--好运气来自于结善缘

在上一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天深夜一位黑人妇女在高速公路上忍受着漂泼大雨的抽打,她所驾驶的汽车在中途抛锚了。她非常需要有人帮忙,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敲响了路旁一户人家的门。那时正是一个充满种族歧视和冲

见惑--邪淫造成的罪障

小时候,我很乖,很听话,爸爸妈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学习成绩也是中上等。可是就在我快上初中时,我无意中接触到了一些不良书籍,我就开始了自慰,我对这件事情是觉得很有罪恶感的,每次都是关上房门干这件事的,

断见思惑是什么意思

断见思惑是要将见解上或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永断,连贪心都没有起才叫做断, 这才能往生方有便有余土。见思惑是指佛学术语,三惑之一。见惑与思惑的并称,即迷于界内事理的见惑与思惑。略称见思。见思惑包括五个见惑,

如何断见思惑

释迦牟尼佛当年成佛之后为大家说法,主要就是讲这个,讲了多少年?十二年,教人要断见思二惑。惑就是愚痴,愚痴才会干错事情。见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是思想上的错误,换句话说,你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你所看的错了,

紫虚居士:以唯识论的观点谈修行中的各种无明

一、前言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致轮回生死,到底众生迷什么?不觉什么?本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在谈本文之前,先要说明几个相关名词,一个是所谓相的问题,佛教把一切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说明的任何有形、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