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善恶皆在一念间◎ 彭忠富唐朝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酷爱下棋,养有一批下棋的门客。吕留守规定, 谁如果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果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众门客欢呼雀跃,成日里研究棋谱
◎ 圣 辉《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 本 焕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80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性 具 善 恶 辩◎ 谛 闲 读《大云报》第九期,程居士辨心性之管见,诚管见也,无可讳言。居士所辨之心,乃指《起信论》生灭门中第八识心之心,非出真如生灭二门之心,是谓迷真逐妄,弃本附末之见,是一大错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 程恭让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何发展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这是赵朴初大半辈子致力中国佛教复兴、发展事业一个一贯的思考线索。《赵朴初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以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或类似的字眼作为标题,显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广 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更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融入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才成为大众信仰而非仅是精英宗教。 佛教融入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厦门市慈善总会杨金兴会长一行莅临鸿山寺双方在六楼会客厅举行座谈合影留念,左起:鸿山慈善会秘书长李素娟、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金锭、鸿山慈善会会长法云法师、市慈善总会会长杨金兴、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我在修行中,不断地在反省自我,力争提高觉悟,改进缺点。同时,修行者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别人的缺点,也要相信他也在修行,相信他也会自己去纠正缺点。我建寺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觉悟、去修行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千字文,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
来自奉送爱心粥滚滚红尘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打拼,为自已,为家庭,为事业。也有一批人在为了内心的某个目标打拼。大家都有一个开始,在火车站开粥铺,仁爱要走的将是一个寻找、探索的漫长历程......20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藏传佛教要做到“九个面对”——雪漠在“首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发言各位高僧大德、各位仁波切、各位老师和朋友,大家好:在这个论坛上,香巴噶举和在座的其他教派不太一样。目前的香巴噶举不再像一个宗教教派
张金涛,道教祖天师张道陵血胤后裔。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作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