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说《中阿含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记载是:至东河,脱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还出,拭体著衣。
《中阿含经》告诉我们的一个真实佛陀是:到东河那里去,怎么样呢?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岸边,于是进入水中沐浴;沐浴之后,从水里走出来;走出来之后,要把身体上的水擦干净,然后把衣服穿上。这就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佛陀!外表行为,没有什么与一般人特别之处!我们应当感动于佛陀的平凡!因为外在的简单,才会有内涵的博大!现实中的人们,不是误会就是扭曲了我们信仰的楷模:释迦牟尼佛!
佛陀就像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释迦牟尼佛并不缺少。
释迦牟尼佛也要洗澡,也要吃饭,当然,他也要坐禅,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当然,这个生活中的细节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佛陀也有和我们不一样的内容,一般人认为有怪异的那一面。
当然,佛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他就是外在跟我们一样,内在不一样!外在,我们都是一样的,佛陀活了八十岁,也不是年龄特别高,都一样啊!但是内在却是不一样,所以大家要学习的是佛陀的内在。
那么佛陀这个人,如果对他缺乏了解,肯定会觉得其行为怪异,世上少有。
为什么?因为他不做王子,逃出皇宫,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故意折磨自己,六年苦行,形销骨立,曾经一天只吃一麻一麦,极少极少。
他故意地折磨自己,自己带头和弟子们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去过那种难堪的苦日子,要穿垃圾堆里和坟冢之间的破布做成的衣服。
我们说粪扫衣,也叫百衲衣,它是把垃圾堆里和坟冢之间的人家弃之不要的破布,一块一块地用线连起来做成的。前些年,我曾遇到一个出家人,到极乐寺挂单,买了许多新布,用剪子一块一块地剪,然后做成百衲衣我们很多佛教徒,傻乎乎地赞叹他,供养他,因为我在北京佛学院暑假回来,专门把他介绍给我,让我向他学习于是,我特别奇怪地问:你放着好好的布不用,把它剪地一块一块的,你这不是作怪吗?
我们自古的佛教江湖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可我不希望作怪,也不敢作怪,哪怕没有人来拜!那样我会活得很自在,活得心里很快乐!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学佛内容!而这个内容就是《涅槃经》告诉我们的: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佛弟子!《心经》告诉我们: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思考呢?
吃饭靠乞讨,连睡觉、禅坐也不在房间里,要树下宿。
佛陀的饮食需要靠托钵乞食,经常在树下禅坐;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在树下坐着还不能连续超过三宿!如果连续超过三宿了会怎么样呢?那么人们容易会对这棵树产生贪恋,会有感情。感情是什么?就是执着!他在给我们表法,而我们呢?常常领会不到这一点。
他还会在露地坐,而且还会在冢间坐。
佛陀也会在露天地上禅坐,而且还会在坟地里禅坐。一般人不能理解!因为一般人胆子很小嘛!在坟地里坐着得需要勇气的,得需要去修不净观的。
然而,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佛陀之后,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愿力,都是为了得到终极的解脱和究竟的快乐,都是为了苦难轮回的众生做一个榜样!那么我们就不会觉得佛陀行为是怪异的了,就理解了他的慈悲和智慧。
所以我们要过平民简单的生活,不要过贵族的生活,更不能过奢靡浪费的生活。为什么?因为我们是食十方供养的,所以我们要活得简单,不能活得太复杂!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只有我们简单了,才可能变得更自在,如果我们活得复杂了,就不会真正的自在!
而这也正是佛陀的伟大和非凡之处。
就像有人向我提出问题说:你们这些人正常吗?
我说:我也在经常地琢磨你们是不是正常?
他说:我们是正常的!
我说:我们也是正常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彼此都觉得对方不正常!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我们选择的是一个信仰,当我们发现自己那个追求更伟大、更神圣之时,我们可以把眼前的一些世人以为好的财色名食睡看淡一些!这个就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我觉得,这个是需要人们去逐步认识的!如果人们不理解,那么就会产生距离,产生误会
原标题:真实的佛陀哈尔滨极乐寺静波法师开示节选
转自微信公众号:闻法
 
End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 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我们敬不敬佛? 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们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我从不反对弟子们拥有世间的物质享受,当你们想拥有的时候,可以拥有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烦恼和痛苦,拥有后你能真真切切用到,这就是享受福报。如果只是为了享受而享受,为了消费而消费,那就是浪费。有的人目前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虚云老和尚在坐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