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一岁半被卖入尼庵,换了一担谷子,养活了一家人。那么小就能为家庭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生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我80年的生活中有50年在痛苦中度过,尽管解放以后生活安定一点,但由于自己天真幼稚,不懂事,乱说话,被错划成右派15年。有一年在家乡过春节,除夕晚上被命令到一个荒村野地的机房去守夜。没有油灯,更没电灯,窗户也没有糊纸,只是用稻草堵住,我就一个人在稻草里打坐。晚上风很大,不停地吹着窗户上的稻草,心里倒也不是怕,只是担心万一有比我更坏的坏人来抢东西,这个责任我可负不起,我就尽量提起精神不敢睡觉。那一夜北风呼啸,一个人坐在稻草堆里,偶尔生起一丝凄凉的感觉,我马上提起正念。
在我的人生遭遇中,尽管这样的经历只有一次,回想起来,却让我受用无穷。没有这些经历,就不知道人生的痛苦有多少;没有这些经历,就不知道失去自由有多痛苦。那时我已经快40岁了,我的信仰很坚定,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法无常,痛苦也是无常的,尽管右派帽子戴了15年,但在整个人生的历程当中还是很短暂的一段岁月。
不过在那种生活当中,人的脸已经磨成死皮了,不管你怎么说,这张老脸已经扎不出一滴血来。也正是这段生活,磨练了自己的性格,使身心变得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坚强。
像这样的苦,十天半月都说不完。我讲这些经历,是想告诉人们今天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要十分地珍惜,万分地珍惜,惜福惜缘。
变者不变是真心
人命无常,光阴荏苒,最近由于身体不好,年老多病,不能进堂和大家一起共修。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要深深感到生命的痛苦。各位正在年富力强、春秋鼎盛之际,要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安顿之处,千万不要等到老了再来修行,那时没有精力,想修行也不赶趟儿了。
前段时间一直咳嗽不能讲话,影响了坐禅。总有人命无常、朝不保夕的感觉。无常,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生命的无常,面对着种种生灭不停的变化。我们要在变中找到一个不变的规律,所谓变者不变,这件事难以体会,如果能够体会到变者不变,真心认可,契入其中,安住其中,我们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困扰着我们,使我们不得解脱。要想从财、色、名、食、睡五条根中拔出来,那就要找到变者不变的真理,并安忍其中。变者不变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在用功的时候,既要找到它,又不要执著它。
从佛法的究竟意义来讲,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是零距离,就在同一个世界上。前一念觉悟,我们就在极乐世界,后一念迷失,我们就又回到娑婆世界。我们天天就在娑婆与极乐两个世界中翻来覆去地挣扎,在打拉锯战,正念胜利了,极乐世界出现了;妄念占了上风,又回到了烦恼重重的娑婆世界。
无常带来欣欣向荣
很多人恭维我会活到120岁,但我想如果每天都生活在病苦中,真是生不如死。现在买房子的使用权是70年,我这座房子已经用了80年,想想老病的痛苦,还是早点换个新房子可能更舒服一些。
平常讲生、老、病、死、苦,觉得很抽象,没有具体的体会。现在看到一个老人想说话却咳嗽不止,想坐禅却精力不支,就是一幕无常的活报剧。
这几天我们围绕无常的话题讲了很多内容,请各位不要仅从消极方面去理解无常。实际上,无常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正因为无常,万物才会有新陈代谢,才会有前途无量的发展。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凝固不变的,天地万物就没有希望了。旧的事物永远存在,新的事物就无法出现;世界全是老人,老人都不让路,新人就无法产生,世界又怎么能容纳得下那么多老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无常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的、欣欣向荣的规律,无常就是发展,就是运动,就是变化,就是不断地升华。如果万物都没有变化,时序就没有春、夏、秋、冬,事物就没有生、住、异、灭,世界就没有成、住、坏、空,人也没有生、老、病、死,那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想法。无常就是旧的事物一定会消亡,新的事物一定会产生。新陈代谢、生灭变化,这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这种本来如是的规律,就是佛教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
禅在生活中修行
我一生没有得到别的东西,只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生活如同大地,我们没有一时一刻脱离大地。一切事情成由它,败也由它。禅在生活中修行,算是真正找到了修行的切入点。找到了生活,我才感觉到这80年没有空过。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End
◎ 苏 轼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摘自《苏文忠公全集》
持律严谨 戒行清净新量长老(1920--2015)尼的一生持律严谨,虔诚信仰,矢志不移。文革期间,上海万佛阁被迫停上宗教活动,她白天随众劳动,早晚不辍修持,数十年如一日,素食独身,戒行清净。她主持每日
1907年9月21日,在湖北新州李集西张湾村的一户贫穷的家庭里,一位男婴诞生了。在这个姓张的大家族,孩子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父亲为这位爱子取名志山,希望以后他的志向比山还高,将来一定能够堪成大器。小
谛禅长老,俗姓侍,名完年,祖籍甘肃民勤。1926年生于民勤县,1945年依民勤县法幢寺上融下通上人,披剃出家。1954年在灵武县马鞍山甘露寺受戒。1993年正月初六(1月28日)世缘已尽,在甘肃武
我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一岁半被卖入尼庵,换了一担谷子,养活了一家人。那么小就能为家庭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生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我80年的生活中有50年在痛苦中度过,尽管解放以后生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苏 轼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 传 印提及中国佛教,时人每以唐宋佛教兴盛为荣,而以近现代佛教衰败为耻。故学佛者多尊唐宋而薄现代,大似近现代佛门大德,其道德、修证皆不及古德前贤者。实则不然。个中既有好古薄今之习气使然,亦有时势之整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索达吉堪布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世间现象是相对的,有空间的,有超空间的;有生物,有非生物;有物质,有非物质;有有形体的,有没有形体的。这是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的。你不能说你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大家今天辛苦了!过去人讲:念佛就成佛!你们将来都要成佛的。为什么这样讲?这不是我讲的,但我经常讲这个故事,等会慢慢讲,你们各位今天到弘法寺来念佛,为什么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编者按: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家法名本为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老和尚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2017年11月27日,老和尚在五台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说,离开种种因缘条件,我们个体的生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惟贤长老的世纪人生随想 僧品高韬垂范千秋金易明他的身躯显然是那样的柔弱,但他的意志却格外的坚毅;他的生平已然是如此的坎坷,但他的心态又特别的淡泊。老人家在历经近一个世纪娑婆世间的人生辉煌与坎坷,平静地
世界佛教论坛感言魏德东4月14日下午,世界佛教论坛的代表正在参访净慈寺,突然听到一片尖叫声。扭头看时,但见一群中青年妇女正踮脚齐呼:“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原来这是济群法师的粉丝,而且是一群“麻辣济丝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八圣道分(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Path),意味著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目的地。就如旅途的道路,譬如从这里到科伦坡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阿那律陀在佛教中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有着很重大的地位,所以学习阿那律陀的相关知识,会让我们领悟到很多的道理,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阿那律陀的晚年吧。在社会教化方面那么
病中感言过去我对妙叶大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十大碍行中所说,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以病苦为良药之教诫,虽知所言良是,实则体会极其肤浅。几日之前,因患痔疮住院动了收术。手术虽小,术后痛得我死去
2011年10月20日,安徽省宣城市小九华普渡禅寺举行一代高僧明心长老圆寂二十周年追思赞颂法会。当日,追思法会在该寺纪念堂举行,小九华普渡禅寺住持辉振法师主持并致辞。圣辉大和尚发表讲话,为众人述说了长
◎ 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上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有的人说佛教是迷信。这话是错误的。曾经有个居士讲,佛教不是
(一)佛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禅。古德曾说,修行学佛要从三方面去努力:学佛的口、学佛的身、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研究经教或修任何宗派,如果不知道禅的道理,就没有学到佛的心要。因为禅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
这几天讲来讲去,最终还是归结到如何去调伏我们的心。调心始终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调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清这些心念是如何生起的,它的善恶性质,以及如何调伏它们。我们的心总是攀缘外境,这外境就
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什
参禅这一法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法门入手来了明大事的。当然,这个法门虽然殊胜,但我们每个人要真正由此而开悟,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代有一位五祖法演禅师,他是一位很
昧是什么意思?蒙昧、昧者、不昧,就是对因果不明白,不昧就是明白了,大彻大悟的人,他对因果了如指掌,清清楚楚,他不会在因果面前错做一件事,所以他不昧因果。不昧者,狭义的来理解就是他不会错因果,不落因果者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净慧老和尚)的情景:一位老和尚从书桌上抬起头,从容地转过身,慈悲安详,和蔼可亲。因为是冬天,他还戴着一顶毛线织的帽子。我好奇地想:怎么和尚还戴帽子呢?我这样才一动念,
――净慧长老冬月二十三日禅七开示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
见性的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坛经》里,六祖用了三句话来说明这个性,他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说。第二个方面:无一物可知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说
净慧法师(1916-2001),现代高僧大德。单字宽,俗名楼明达,小名根发,浙江象山石浦镇人。从1932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起,从此在寺内共修持70年,任维那。法师出生于一个虔信佛教的家庭。母亲怀
2013年5月1日,净慧老和尚法体进入化身窑后的第七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湖北黄梅四祖寺举行了净慧老和尚化身窑开启仪式。早晨六时许,净慧老和尚化身窑开启法会正式开始,法会由净慧长老徒弟、河北赵县柏林禅寺
2013年3月31日,净慧长老在病榻上口示侍者,通过短信通知媒体,暂停"净慧禅语"。原文内容如下:余以老病交加,不能用心,加之索阅短信人数日增,经费不堪负担,故"净慧禅语"暂告停发。他日病癒缘熟,或当
定业不可以转吗?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之别。定业,指必受异熟果之业,有善、恶之分,故恶之定业必招受苦果。一般来讲,中下根基的人的定业是不可以转的,因为他的根基薄。中根以上的人就可以转,为什么呢?因为善根深厚
问:诸法无我,谁在轮回?惟贤长老答: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这是破执着的。若执着有我就
定业不可以转吗?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之别。定业,指必受异熟果之业,有善、恶之分,故恶之定业必招受苦果。一般来讲,中下根基的人的定业是不可以转的,因为他的根基薄。中根以上的人就可以转,为什么呢?因为善根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