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心是道
今天给各位讲讲我们本寺的赵州和尚和赵州禅。赵州禅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像古人所说,讲到赵州禅,就没有你的开口处,不知从何说起。在无说当中,也还是要说一点,这样才能使我们能有一点点认识。
赵州和尚生于中唐,圆寂于晚唐。他本名从谂,俗家姓郝,是山东人。他生于公元778年,卒年是897年,住世一百二十岁。赵州和尚就像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一样,童贞入道,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在做沙弥的时候就参访行脚,从山东行脚到安徽的南泉院,就是现在的池州市,那里有马祖的大弟子,叫普愿禅师。普愿禅师是马祖八十几个大弟子中最著名的弟子之一,马祖的师父是南岳,南岳的师父就是六祖,所以说赵州和尚是六祖以后的第四代。
赵州和尚到了南泉瑞像院,就去参拜那里的方丈和尚。当时并不叫方丈和尚,而是叫老师。那里的老师就是普愿禅师。赵州和尚是一位再来人,有很高深的智慧,从小的时候就对佛法有很真切的理解。他去参拜普愿禅师的时候,就来了一个机锋。当时,普愿禅师正躺着休息,看到来了一个小沙弥,也没在意,继续躺着休息。赵州看到普愿禅师没有起来,就说:我到了瑞像院,不见瑞像,只见有一个卧着的如来。普愿听到小和尚开口不凡,马上坐起来,问道:你这个小和尚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赵州和尚说:我是有主沙弥。普愿继续问:哪个是你的主?赵州和尚答道:仲春犹寒,伏惟和尚珍重!表面上是说,现在虽然是春天了,但还很冷,希望你和尚好好珍视身体。实际的意思是,已经叫你和尚了,那你就是我的师父,你就是我的主了。普愿和尚听赵州这么一说,很是惊讶!觉得这个小沙弥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就特别器重他。
过了些时候,赵州和尚去问法。当时禅宗的和尚并没有殿堂的佛事,自己在那里参学,每天有一次上堂的活动,那是真刀真枪。什么叫真刀真枪?就是要说出自己的见地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问要问到点子上,答也要答到点子上,而不是一些老问题,即使是老问题,也要有新的答案。当时普愿正在上堂,赵州和尚就向普愿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道?普愿说:平常心是道。赵州又进一步问:既然说平常心是道,还可趣向否?就是说能否接近它,能否靠拢它?普愿说:拟向即乖。就是说你想向它走去就不对了。道就在目前,你向哪里去呢?你越想接近它,你可能离道就越远,因为道就在平常的日用中嘛!赵州在普愿这样的答话之下,当下就开悟了,就好像一下子把窗户纸捅破了,窗外的青山绿水看得清清楚楚。从这点看,赵州和尚真是一位善根睿智、来历不凡的人物。
赵州和尚就是因为平常心是道这句话而开悟的,所以这就成为他平生修行的一个主要思想。他说:八十岁老翁如果不会的话,我可以教他;七岁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强,我可以向他请教。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他在外行脚参访五十多年,当时所有的大禅师,他几乎都访问过。赵州和尚的语录有五百多条,就是记载他行脚参访、接引学人的言论。
平常心是道,可以说是赵州和尚或者说是赵州禅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也是有源远流长的传承关系的,它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达摩祖师那里,在《六祖坛经》里边也体现得非常清楚,特别是到了马祖,他把平常心是道发挥到了极至的地步。在马祖的语录里边,有很多就是讲平常心是道这一思想的,其中有一段就说:道是不可染污的,道无处不在,道不远人。还说平常心是:无取舍,无是非,无趋向,无善恶,无圣凡。平常心是绝对远离二边分别对立的,说圣是平常心不对,说凡是平常心也不对,它是离开了圣,也离开了凡,没有圣凡的执着,那种心态才是平常心。并且他说:平常心就是菩萨心。什么是菩萨心?非凡夫心,非圣贤心,是菩萨心。我们学教的人都说菩萨是圣人,而禅宗的思想是身为凡人是贤人。也就是说,圣也好,凡也好,都不是菩萨。扫除了一切的分别执著、对错妄想、短长取舍,多种的对立都扫除了,那才是平常心。所以平常心的层次是很高很高的,如果你真正把握了平常心,你这个人就成就了。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但是平常心容易把握吗?这是最高的境界,这是最高的佛法,这是最彻底的佛法,真正把我们从分别、对待、执着中引向一个最超越、最完美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
赵朴老为我们柏林寺写道: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他把赵州和尚的公案都融汇到这付对联里来说明这个平常心,来揭示赵州和尚的禅风。
赵州和尚接人处处不离本分,本分是什么?本分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如何体用平常心,如何把握平常心,这就是我们的本分。搬砖盖瓦,洗钵吃茶,这些都是我们的本分事。要知道,本分事不离我们日常的一切动作行为,离开了我们日常当下的一切,也就无所谓本分事。我们能把平常心把握了,体验了,生死不了而自了。所以说赵州和尚被推崇为古佛,他的语录流到后世,受到禅门极高的评价和推崇,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清朝有一位雍正皇帝,他说他是开悟的人,他对历代禅师一个个排队,进行评论,并对他们的语录进行甄别,看看谁真正是大彻大悟了。他亲自主持编了一本语录,叫《御选语录》。经他认可的禅师的语录方可录入,并且给每一位禅师的语录都写一篇序言。这也是古今皇帝第一人,没有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他觉得赵州和尚的语录够份量,就编到了《御选语录》里。他给赵州和尚语录写的序言叫做激励前人,月映千江。他评价赵州和尚的禅风是映现千江,登峰造极。赵州禅是能够活活泼泼地运用,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哪个地方有水,就会在哪个地方映现出来。这是极高明的评语,它把赵州禅风活灵活现地点化出来了。当时雍正的《御选语录》总共也就选了十几家的语录,所以他的眼界是极高的,他的条件是极苛刻的。那么他对赵州和尚有这样的评语,可想而知他对赵州和尚造诣的肯定。就像龙门的一棵梧桐树那样笔直,没有那些枝枝叶叶,赵州禅就是直接了当,真正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最后雍正皇帝又给赵州和尚一个封号,叫做圆证直指赵州古佛真际禅师。称他已经圆满地证悟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的境界。
在运用上,赵州禅风是以活泼见称,不是死套路,处处能够活用,处处能够显示出他的平常心是道、以本分事接人的这种手眼。正因为如此,才有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赵州桥、赵州四门、赵州与婆子之类的几百条公案。可以说,在所有的禅师里边,赵州禅师留下的公案最多。在这里,特别要为大家初步介绍一下赵州和尚所说的无字公案。
有行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说:无。那个行人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就没有佛性?赵州和尚说因为它业识在。这个公案据我猜想,赵州和尚也没有想到在日后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几百年来会受到这样多禅师的重视。他说了这个公案以后,在当时的反映并不是很强烈。
到了宋朝,有一位名叫法演的禅师特别把这个公案提出来,作为一个参禅的手段。而且说,就这个无字,是我们摧毁一切我知、我见的最锐利的武器。稍后,又有大慧宗杲禅师专门来提倡无字公案。他说,这个无字不得作有无会,不得去文字里边找引证,不得向思想意识处忖度,一共讲了八个不得。总而言之,这个无字,就是要把所有的对立面全部抛开,一切的一切都不对,一切的一切都否定了,那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稍后,又有一位慧开禅师,他专门写了一本解释禅宗公案的书,叫做《无门关》。他以无门关作为题目,作为这本书的纲领,可见他对这个公案的重视。这本书收了四十八个公案,每个公案有一首偈子,用来评颂公案的要点。他颂无门关 这个公案的偈子,我们很多人都会念,那是一首最美妙的诗,叫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间的好时节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平常心。一年四季的美景收不尽,只是因为我们心闲不下来,闲事太多,所以我们无法享受这个美景,不能享受人间的好时节。我们总是累呀累!苦啊苦!在这当中度过一年365天,连片刻的好时光都没有享受过。为什么呢?心头的闲事太多!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我们参禅用功能够这样,有什么难呢?当下即是。所以古人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目标。关键是看我们心头的闲事能不能放得下。如果我们心头闲事放不下,人间就是苦难的人间,就不是好时节。所以禅宗的道理、禅宗的思想、禅宗的意境,你要是领会了一点点,你就能受用不尽!
今天,日本的和尚,韩国的和尚,还有欧美的和尚都知道无门关是什么。日本的那些禅宗寺院,总是在挂着一个牌子,每个星期有讲座,讲中国禅宗的语录,有的地方挂着临济语录提唱,有的地方挂着无门关提唱,也就是临济语录或无门关的讲座。现在,中国的和尚有的不知道临济语录、无门关,这是个问题。所以说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现在是禅风扫地。
前年,我到匈牙利,到他们自己办的一所佛教学校去参观,那是洋人办的一所佛教学校,少男少女都在那里学佛教,课桌上放着一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无门关。课本是他们根据英文翻成匈牙利文的。我当时看到这本书后,真是感慨至极!我们中国谁把无门关作为课本?老早封尘在大藏经里,置之高阁无人理会了。
昨天,我说到日本禅宗无论是临济宗、黄檗宗,都推崇《无门关》这本书,都推崇赵州狗子无佛性这个无字公案。他们写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书,来研究这个无。因为只有赵州和尚用这个无字来概括了禅,把禅的思想推向了顶峰。目前我们中国佛教还有谁去理会这个呢?这都是日本有名的大禅师、大学者说的话。今年和去年两次到我们这里来的那位福岛庆道长老,他有一本开示录,题目叫《禅是无的宗教》。我们身在赵州,天天住在赵州,我们如何把赵州这一支佛法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实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End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虽然在走路,还是像打坐一样,轻轻松松,严严谨谨。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后面有人,心中无事,不要放逸,就照这样经行就对了,就是一动一静之间,走不是动吗?香板一敲,停下来不是静吗?这一动一静之间的这个,要看清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