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2025-06-03 10:22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信解品第四

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的记号,宣布他将来世作佛,名为华光如来,这些多年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方便法门的大弟子们有幸参加今日的法会,莫不叹为稀有,他们内心充满欢喜和崇敬之情,一下子都欢呼跳跃起来。他们从座而起,整理好各自的衣服,偏袒着右肩,一齐走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然后右膝跪地,一心合掌,恭敬曲躬,虔诚地瞻仰释迦牟尼佛的尊颜。接着,他们开口说道:世尊啊!我们这些人是众僧之首,都已年迈老朽,自以为已得证涅槃,不能再肩负其使命了,所以,也都不再积极进取以求无上圣智。世尊啊!从过去到现在您讲经说法的时间已相当长了,我们作为大弟子总是在座听法,慢慢地身体开始疲倦,精神也日益懈怠。我们一心只想着小乘人的偏空、无人我之相、远离愿求造作,认为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解脱,所以,我们这些老朽之人对于菩萨法门如游戏神通、庄严净化佛国世界、教化普度一切众生等等,心中并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世尊过去说法教化我们,曾说让我们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苦宅,得证涅槃妙乐解脱。加之我们现在都已年老体弱,所以对佛所开示的大乘菩萨法门中无上圣智,已没有一点儿好乐之心了。可是,我们今天有幸在佛前听到佛为声闻弟子授无上佛智的记号,心中十分兴奋,因为这说明我等老朽之辈也终将会受记作佛,这的确是闻所未闻的稀有之法啊!我们万万没想到,并未追求的大乘妙法竟今日忽然得到了。

接着,须菩提等上首弟子们又对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啊!我们现在想通过一个譬喻来说明我们心中的感想。譬如有一位男子,年少无知时离开父亲,长期住在其它国家。如此一直到十岁、二十岁以至五十岁。由于年纪已大,加之又很穷因,所以便走南闯北,四处求食乞讨,这样辗转漂流,来到了自己的国家。他的父亲自从失去儿子后,也一直在四下寻找,后来由于怎么也找不见儿子,便在某一城中停了下来,由此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慢慢地,家业兴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家中拥有无量的财宝,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珍珠等宝物取之不尽。家中的几个仓库个个盈满欲溢。许多童仆、臣佐、吏民都受雇执事,令其使唤。他家拥有的象马、车乘、牛羊等更是数不清、出入的利息遍布其它国家,专门为他跑生意的商客也十分众多。

就在其父家业大振之时,那位贫困潦倒的儿子走乡过村,沿门乞讨,经历许多国家、城镇,刚好来到其父当初所落户的那座城市。多少年来,父亲常常想起自己的儿子,与儿子离别五十余年,但从未向别人提说过这件事。如今,他念子之心更切,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心中充满无限的悔恨。他自感身体日益老朽,家中虽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仓库甚至都要溢出来了,可没有儿子,一旦命终,所有的财物都将散失,无人可以委付继承。所以,他日夜都在想念自己的儿子。他想,如果自己能够得到儿子,将所有的家产都委托于他,那该是多么坦然快活、无忧无虑啊!

世尊,就在老父日夜思念儿子的时候,这位穷子作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流离,刚好来到其父的宅院。他站在院门旁边,远远看见父亲坐在师子床上,双脚放在宝几上面。一些婆罗门、刹帝利、居士等都毕恭毕敬地站立周围。其父身上装点着价值千万的珍珠、璎珞。仆人手持白拂,侍立左右。床上盖着宝帐,屋里悬挂着花幡,地上洒着香水,到处都摆放着奇花奇草,还罗列着其它许多宝物,出出进进,随时取而予之。如此种种表明这位主人的尊贵和威严。那位穷子看到这种景象,觉得其父气势太大,于是心生恐怖,后悔来到这里。他暗想:这家主人可能是国王,或者是与国王地位相当的人,这不是我受雇作工获得食物的场所,不如到贫穷的地方去,那里出力之活好找,衣食也容易得到。我如果久留此地,有可能受到压迫威逼。想到这儿,穷子便快步走开了。

此时那位富贵的长者坐在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心里十分高兴,心想,这下我的家产可有了付托的人了!过去我日思夜想盼望儿子,一直未能见上。今天,他忽然自己来了,这简直是天遂人愿!我虽然已经年纪老迈,但依然贪爱怜惜自己的儿子和财产。于是这位父亲急忙派人将儿子追回。那位使者一路急跑,拉住了穷子。穷子感到十分惊愕,大喊大叫,抱怨道:我并没有惹你,为何要抓我呢?越是这样,那使者越是强拉硬拖,死活不放。这位穷子暗想,自己无罪而遭捕囚,看来凶多吉少。想到这儿,他就更加惶恐,吓得喘不过气来,一会儿便跌倒在地。父亲在远处看到这种情形,便对使者说:不需要此人了,请勿强行拉来他。后来,使者用冷水洒在穷子的面部,使其清醒过来。其父也不再与他说任何话,为什么呢?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志向低劣,性格自卑,自己的豪强富贵,儿子一下子很难适应。经过审慎分析后,他决定用方便权宜之法引导自己的儿子,并不告诉别人这是他的儿子。使者见穷子苏醒过来,便对他说:我现在放你走,你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吧。穷子一听,自然十分高兴,也深感意外,急忙到贫穷的地方自求衣食度日去了。

须菩提等上首弟子接着讲道:那时,长者为了诱引其儿子而设计了一套权宜方便之法,他密遣两个形色憔悴又无威德气势的人,临行时嘱咐二人说:你们去了之后可以语气缓和地告知穷子,就说这里有活可干,并加倍付给报酬。穷子如果同意,就可将其带来,让他在这里干活。如果人问干什么活,就说雇他打扫粪便,我们二人也同你一起干活。这两人听罢,立即去寻找那位穷子,找见之后,便按照长者的吩咐,一五一十地向穷子敍说了一遍。穷子听后,表示同意,于是先拿了工钱,接着便与二人一同扫除粪便。其父看见儿子后,既怜悯,又责怪。一天,父亲从窗户之中远远看见儿子的身躯,只见儿子一副消瘦憔悴的模样,满身粪渍尘土,污秽不净。这位父亲便脱去璎珞点缀的上等衣服和其它珍贵器具,换上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扫粪便的器具,装出畏畏缩缩的样子,来到扫粪便人中间,对他们说,你们都干活勤快点,不要懈怠。父亲便通过这种办法接近其子。过了好长时间,父亲又找到儿子,对他说:嗨!小伙子,你常在此干活,哪里也不去,当增加你的工钱。以后,你所需要的盆器、米面、盐醋等东西都无须担心,我会叫人随时送给你的,需要多少就给多少,你可放心下来。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父亲,请不要再有什么忧虑了。为什么呢?我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你还年轻力壮。你平常干活时,从未有过欺骗、懈怠、恼恨和怨言等各种劣迹恶行,与其它作活的人是大不一样的。从今以后,你就如同我亲生儿子。这时,穷子虽然非常欣喜自己能遇到这等美事,但心中仍自认为是受雇劳作于他家的贱人。所以,在二十年当中,他一直干着清除粪便的工作。经过这么长时间之后,穷子的内心与外表都体现出信心,出进自在大方。不过,他所干的仍是原来的工作,地位也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须菩提等人接着又说:世尊,有一天,那位长者忽然病倒,他自知死期不远,便对穷子说:我如今拥有大量的金银珍宝,各个仓库也都装行满满的。到底有多少财物,哪要拿出支付开销,这些你都知道。我的这种心情,你应当明白。为什么呢?今天,我与你已没有区分,你应更加用心,不断提高自己,不要再松懈后退了。听罢此言,穷子立即接受教敕,直接管理各种财物以及金银珍宝和各个仓库,但他并没有谋求一餐的意思。虽然他已掌握了所有财物,但他所达到的内在层次仍然与扫粪便没有多少分别,他的下劣之心也并没有舍去。又经过一段时间,父亲知道儿子的意境已泰然自若,可以成就远大的志向,而对于原来下劣之心业已反省认识,自我摈弃。这位长者临终时,将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族、国王、大臣、刹帝利、居士等全都召集来,向他们宣布说:诸位仁君应当知道,这位男子是我的儿子,我亲生的儿子。当年曾在某城中离我出逃,五十余年,孤身一人,受尽辛苦。他原叫某某,我名叫某甲。过去,我曾在本城满怀忧伤,四下寻找,没想到忽然在此相遇。他确实是我儿子,我确实是他父亲。如今,我所有的一切财物都归这位儿子所有。此前家中的各项收支,这位儿子也都知道。世尊,此时,穷子一听其父此言,顿时大喜,叹为三生难得之事。他心中激动地想:我本来并无仰慕追求之心,如今这丰富的宝藏竟自然而得。

须菩提等人讲完这个譬喻故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那位大富长者就是如来佛,我们这些人都像是佛的儿子。如来佛也不是常说我等为子吗。世尊,由于我们摆脱不了身体故有的种种苦即苦苦、身体渐渐衰残的坏苦以及业运迁流的行苦这三苦,所以在生生死死之中,常受五蕴火的热恼压迫。我们迷惑无知,热衷于小乘之法。今天,世尊令我们体察并捐除昔日所习的诸法谬论之粪。过去,我们在此小乘法中勤勉精进,只为获得涅槃一日之价。得到这种偏空涅槃之后,便满心欢喜,自以为足,自我相谓道:我们精勤修行佛法,获得的可真不少啊!可是,世尊早已知道我们内心执着于低俗的欲望,热衷于小乘之法,所以,便放纵我们舍大乘而习小乘,也不为我们分别演说无上的大乘妙法,也不宣布我们皆有如来的智慧之法,我们从佛闻法修行,终于得到证入涅槃的一日之价。对于小乘低级果位,我们还以为得到了巨大的果报,所以,对大乘佛法便没有任何志求。另外,我们因为受如来佛智慧加被,为诸菩萨开示演说佛道之法,可是我们自己却对此佛道没有志愿。为什么呢?佛知道我们心里喜欢小法,所以通过方便之力,随顺我们的品性为我们演说权宜之教。我们还自以为是,始终不知道自己也是如来佛真正的儿子。今天,我们听了世尊的说法,才知道世尊对于自己无上佛智是毫不吝惜的。为什么呢?我们这些人往昔以来本是佛真正的儿子,本身具有成佛的种子,可我们不知不觉,一心热衷于小法。如果我们有喜爱大乘之心,如来佛就会为我们说大乘法。今天,佛见时机成熟,便为我们宣示深奥、唯一的佛乘。昔日佛于诸菩萨前诃责声闻小乘热衷小法,乃是开阐无遮,欲度怀疑、诽谤大法之辈,究其实质,佛还是以大乘之法施行教化。所以说,我们原本无心仰慕求取佛道,可今日法会之上,法王如来佛的无上妙法之宝不求自至。作为佛的儿子,我们应该从佛那里得到的,如今皆已得到了。

这时,摩诃迦叶欲重宣其义,便又以偈语形式说道:

我等今日听闻佛音受教,无不欢喜踊跃,叹为稀有。佛今天说声闻弟子也将成佛,这真是无上妙宝不求自得。譬如有一童子,幼稚无知,舍父而去远走他乡,漂泊国五十余年。其父忧伤不已,深念儿子,于是奔走四方,到处寻求。可一直未能找见,加之多年奔波劳累,已疲惫不堪,于是便在某一城中居住了下来,在此建造舍宅,五欲自娱。慢慢地家业兴盛,成为一个豪富之家,拥有许多金银、砗磲、玛瑙、珍珠、琉璃、象、马、牛、羊以及各种车乘和大量田产、童仆、佣工。出入的息利遍布各国,跑生意的无处不有。如此一来,这位父亲威势日高,受到了亿万人的追随和敬仰,并经常受到国王的爱护和眷念,百官群臣和所有的豪门望族,都一致尊重于他。因此,经常来往的人极多。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有钱有势。可是,随着年纪的日益朽迈,他越来越忧伤地思念自己的儿子。他早晚都在想,那位愚痴的儿子离开我而去五十余年了,如今我死期不远,库藏的大量财物该由谁来继承呢?

恰好就在这时,那位儿子为生活所迫,到处求衣乞食,穿州过县,往来各国,有时有所得,有时无所得,经常忍饥挨饿,身体日渐消瘦,身上也长满了疮癣。这位穷子到处漂泊,刚好来到其父居住的城市。他辗转受雇作工,从而到了其父的舍宅。这时,那位长者在其门内挂着大宝帐,坐在师子座上,眷属环绕周围,仆人侍卫两旁,有的人还在统计核算金银宝物,并对出入财产进行登记注册等。穷子看见父亲如此豪贵尊严,认为他是国王或者与国王相当的人。他感到惊慌恐惧,责怪自己为何来到这个地方。他接着又想,我如果长久呆在这里,就有可能受到他们的逼迫,以强使我作活,为难于我,想到这里,他立即拔脚跑去,另外打听贫穷人家,想在那里受雇作工。这时,长者在师子座在远远看见他的儿子,默然无语,便一眼认出。他立即命使者将儿子追回。穷子见有人追捕,惊叫不已,昏倒在地,心想,此人抓我,必杀无疑,我怎么会因为寻衣求食而来到这个地方。

摩诃迦叶接着说偈道:那位长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愚痴低劣,是不会相信他的话,也不会相信他是自己的父亲的,所以,他没有直说,而是以权宜之法,另外派遣独眼、低矮、相貌丑陋、又无气质的人,让他们传话其子说,愿雇他扫除粪便,将加倍付给工钱。穷子一听,便高高兴兴地同他们来了,从此,就在其父家中干起了清除粪便、打扫房舍等肮脏而低贱的工作。此后,长者时常从窗户之中看见自己的儿子,心想自己的儿子真是愚痴低俗,竟然只喜欢干这种卑微的工作。有一天,长者穿上破旧油污的衣服,手持除粪器具,这种方便权巧之策,来到儿子呆的地方。使他得以接近儿子。他告诉儿子,要勤快劳作,并增加了他的工钱,满足他的饮食,为他的卧床铺上优质芦席和厚实而暖和的被褥。就这样,长者苦言相劝,要他一定要振作起来,勤奋工作。另外,长者还以柔和的语调安慰他,说以后将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位长者是有智慧的,他逐渐引导儿子,让他自由出入,心境慢慢提高。在长达二十年的家务劳作过程中,长者逐渐将金银、珍珠、玻璃等各种财物的支出、收入等情况全告知自己的儿子。不过,儿子并不知道父亲良苦用心,他仍然将自己视为外姓之人,一直住在门外的草庵之中,他心中也只盘算些贫穷低微的事项,不认为自己会有父亲这样多的无量财宝。

当然,二十年的权宜教诲,穷子也确实提高了许多。父亲发现儿了的心境渐渐开阔,就准备将财物转赐给他。于是,他将亲族、国王、大臣、武士、居士等各方面人士全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宣布说:这位男子是我亲生儿子。过去他离我而去长达五十年,自从我重新见到他以来,也已二十年了。当年在某城时,我丢失了这个儿子,后来我到处寻找,从而来到这里。如今,我要将所有的房宅和佣工仆役全转交给他,由他随便使用。这位儿子头脑中所想的本来只是昔日贫穷的日子,对父亲这样高贵的生活从不敢奢望。今天忽然在父亲这里获得大量的珍宝和豪华的宅院以及其它所有的财产,穷子顿时惊喜万分,叹之为亘古未有的乐事!

摩诃迦叶话题一转,又说:您释迦牟尼佛也同那位长者一样,您知道我们只喜欢小乘之法,所以直未说我们也可作佛,而只是说我们可以断尽烦恼,获得清净自在,从而成为小乘声闻弟子。佛曾令我们为众生宣讲至高无上的佛道之法,并说凡修习这种无上道者,都可成佛。我们遵照佛的教诲,以各种因缘、譬喻和言辞,为大菩萨们讲说无上佛道。佛弟了从我们这里听闻佛法之后,日夜思索,精勤修习,这样,诸佛便为他们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可作佛。三世十方一切佛的秘藏之法,都只为大乘菩萨敷演其如实妙道,并非为我们这些二乘人说其真实至要之道。好像那位穷子,虽然能够接近他的父亲,并由此知道各种财物,但其心中并不慕求。我们虽然在讲说佛法宝藏,但我们本身并不志愿追求这种宝藏,这与那位穷子一样的。我们得入小乘偏空涅槃,便自我满足,所以只了结了此事,便再不想其它的了。我们如果听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教化普度一切众生等大乘菩萨修行,都不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以为,一切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所以也无所畏烦恼,无所畏造作变迁。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大乘菩萨行并不喜爱。我们这些人长期以来,对于佛的无上智慧,无贪无着,也无志愿。我们认为自己所修习的佛法已是最圆满的了,所以,我们于漫漫长夜之中,勤勉不息地修习空法,从而脱离了三界苦恼之患,如今只留下这最后一次轮回果报之身,从而证入有余涅槃。佛所教化的道法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证得这种道法,就算是报佛之恩。我们虽为佛弟子们说大乘菩萨法门,教导他们求证佛道,但我们自己却对这种法并无愿乐,导师看透了我们的心思,所以您暂舍大法,先不鼓励我们修行可成佛果的菩萨道,只说那些有现实好处的小乘之法。好比那位富裕的长者,他知道儿子志向低劣,所以先以方便权宜之法柔伏其心,然后才付给他一切财物。佛也是如此,他示现为一位平凡的老比丘,但却一眼看透众生喜欢小法的低劣心境,所以,佛便通过方便权巧法门,慢慢调伏其心,然后才教其大智大慧,令入无上佛道。

摩诃迦叶接着诵偈说:我们这些人今天获得从未有过的妙法,这并不是原先所期望的,可如今不求自得,就好像那位贫穷的儿子忽然得到无量财宝一样。世尊,我们今天得到了无上的实相妙道,得到了无上的大乘圣果,在佛道妙法之中,得到了清净佛眼,从而大开佛知佛见。过去,我们长期严持净戒,终于真正的在今天获得果报。我们在法王如来佛的道法之中久修梵行,今天才算证得无上清净的大果。我们如今才是真正的声闻弟子,即以佛道之声令一切众生普闻无余。我们如今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于一切世间的天、人、魔、梵之中,普受供养。

世尊普施恩德,以稀有的举措,怜悯教化我们,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利益。佛的大恩大德,即使在无量亿劫当中,也难以报答。就是以手足布施,以及其它所有的供养,都是不能报答的。如果有人头戴肩扛,在如恒河沙数之多的漫漫岁月中,尽心恭敬于佛,或者以美味佳膳、无量宝衣、各种卧具、种种汤药进行供养,或者以牛头 檀和各种珍宝建立塔庙,并以宝衣铺地,如此种种供养,即使长达恒河沙数那么多年月,也不足报答佛的恩情。

诸佛真是稀有难得,个个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诸佛清净圣洁,是各种妙法之王,他能为下劣众生暂时舍去这种无上道法,能为执着于事事物物外相的凡夫俗子们,随宜说法,应机教化。诸佛对于自己的道法通达无碍,任运自如,他知道众生的种种欲乐及其志向大小,所以便根据众生所能接受的程度,以无量种譬喻,为众生开示佛法。诸佛知道众生世宿世种下的善根,也知道哪些业已成熟,哪些尚未成熟。分别得知各种情况之后,诸佛便于一乘佛道之中,随众生之机宜开示了三乘之法。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正如正如法师答:当然可以,但一定要恭敬虔诚。恭敬虔诚,才有功德利益。立佛像、瞻仰礼拜佛像的意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也是信仰者向佛菩萨学习的一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佛经故事图文选》序

大藏经典是正法久住的象征,是学佛修行的依据。历代缁素大德皆从大藏经典中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行证圣道,譬如当代深受佛教界敬佩仰慕的印光法师,20岁出家后,无论是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4年闭关时期,还是在浙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