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百喻经卷第三
2025-06-11 08:29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牦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伎儿作乐喻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愿为王剃须喻索无物喻蹋长者口喻二子分财喻观作瓶喻见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病人食雉肉喻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五百欢喜丸喻

(四二)◎估客驼死喻

譬如估客游行商贾。会于路中而驼卒死。驼上所载多有珍宝。细软上?种种杂物。驼既死已即剥其皮。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语之言。好看驼皮莫使湿烂。其后天雨二人顽嚚尽以好?覆此皮。上?尽烂坏皮?之价理自悬殊。以愚痴故以?覆皮。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其不杀者喻于白?。其驼皮者即喻财货。天雨湿烂喻于放逸败坏善行。不杀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财货造诸塔庙供养众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应当精心持不杀戒。

(四三)磨大石喻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四四)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四五)奴守门喻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着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四六)偷牦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牦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尔在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问。池傍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言实食。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四七)贫人作鸳鸯鸣喻

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四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譬如野干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即便闭目不欲看树。舍弃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遥见风吹大树枝柯动摇上下。便言唤我寻来树下。愚痴弟子亦复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所去。如是去来是为愚惑。

(四九)小儿争分别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遨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着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五○)医治脊偻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之。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五一)◎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次有一人复语浣衣。婢语次者先与其浣。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五二)伎儿作乐喻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五三)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五四)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师徒弟子亦复如是。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于地狱。

(五五)愿为王剃须喻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没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愚人亦尔。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

(五六)索无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胡麻车在险路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险路。二人答言与我何物。将车者言。无物与汝。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答言无物。又复语言。与我无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世俗凡夫若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五七)蹋长者口喻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人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五八)二子分财喻

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槃瓶亦复中破作二分。所有瓫瓨亦破作二分。钱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论门。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必有生。是名分别答论门。有问人为最胜不。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门。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慧。破于四种论作一分别论。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假。

(五九)观作瓶喻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

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

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

背弃放正法彼观缘事瓶

终常无竟已是故失法利

永无解脱时

(六○)见水底金影喻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亦复不得。其如是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著于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

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

于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

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

徒劳无所得

(六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作如似毗舍阇鬼。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诸佛说法不着二边。亦不着断亦不着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见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像。所说实是非法。

(六二)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复如是。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令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刬除常见之病。

(六三)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本罗刹之服向火而坐。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着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六四)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诤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复如是。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六五)五百欢喜丸喻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闇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疋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技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值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敢抗冲。杀师子者喻破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着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