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2025-05-11 10:34

自序

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法藏大师云: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研味其言,巧深悟实相般若,无相无不相之理;故能将空有双融,真俗无碍,和盘托出。此经、文虽简约,义则幽深。揭六百卷之精华,为十二分之骨髓。余乙丑至泉州,重兴大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次年莆田县梅峰寺,请讲此经。以斯寺系余□派祖庭,是以往结法缘。为时匆促,援笔略书讲义一卷,并不分科。此稿为佛学书局流通已久,此次重印,特为增修,以广法施。惟愿见闻随喜,共入般若玄门;信解修持,同登涅槃彼岸矣。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一年十月望日序于悟心堂

般若心经讲义序

慈恩云: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摩诃般若之心也。释尊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四谛之理。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以十有六之会,演六百卷之文。而心经一卷,即从此会所出;故始无如是,终阙奉行。我中华所见者凡七译,以玄奘法师之本,最为流行。文虽简略,旨趣深玄。虽华严之微尘数品,法华之十万余言,广略固殊,意义无二。吾闽圆瑛大法师,伸广长舌,现丈六身,深究宗门,广稽教部,树法幢于处处,悟玄蕴于生生。其在莆田梅峰兰若,徇缁素之请,说般若心经,编成讲义,以作慈航。林子悦禅,信心佛法。欲将镂版流通,请序于予。予一凡夫耳,何敢题辞,姑就所知上者,略述数语,以当供养云尔。

晚学性言李升扬谨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甲一 解题目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实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宝也。无论僧俗,均宜研究。

今则先解题目,后释经文。题为一经之总,经是一题之别。题中之总纲既明,经内之别义自易。此题须分通别:前七字是别题,别在此经,方是此名,与诸部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皆名为经,与诸经无异故。

般若是梵语,即印度语。印度人自谓是梵天苗裔,故其语称梵语。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是梵音。又即古来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一、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等。二、秘密不翻,如神咒等。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五、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等。

般若二字尊重,有翻作智慧即轻薄,以智慧尚不足以尽其义。世间科学,亦有智慧,制造无线电,飞行机等。但能令物质文明进步,不能令生死轮回解脱;故仍存梵语不翻。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以是出世无漏法故。此般若妙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何以知之?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来智慧,即此般若妙智。众生迷此,而成烦恼。诸佛悟此,而得菩提。

般若有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此卷经中,所有文字,能诠观照工夫,而契实相妙理,故亦得称般若。依此般若,能出生死。

观照般若,观照真俗二谛。依真成俗,全俗即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本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诸法,是照俗谛;一一皆空,是照真谛。真俗圆融,空有无碍。依此般若,得入第一义谛。

实相般若,即第一义谛。无相、无不相,是名实相。何谓无相?无一切虚妄之相,何谓无不相?具足恒沙种性功德之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即见如来,即实相法身理显也。

一切众生,皆具实相般若,皆当作佛。若无观照般若之功,则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此经以观照为宗,故我说是成佛之指南。我等当知:实相般若并非他物,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虽众生同具,迷则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何以得破我法二执,而出二种生死耶?

实相真心,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种种颠倒,所以久处轮回,无由出离。何以说众生迷真认妄?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那里?必以手指胸曰:在这里。此即迷真心认妄心之明证也。将本有广大圆满,实相妙明之真心弃之,惟认色身之内,肉团假心为心,此一迷也。更执此肉团为真心,不知此心无有功能力用,但为妄识所托之处。若闻说此心无用,必起诤辩之曰:现前能思想分别,皆此心之功用,何以而说无用?然此等说话,又复错认第六识妄想心之功能,当作肉团心之功能。执此妄想为真心,又一迷也。楞严经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诚可怜悯。

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实相真心,如镜子;我法烦恼,如尘垢;观照工夫,如磨镜;般若妙智,如镜光。众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虽迷不失。即如镜子本具光明,虽为尘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尽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观照,则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实相妙理。般若,乃六度之先导。六度者,以布施等六法,度悭贪等六弊之心。若无般若:安知广修布施而度悭贪?安知发心持戒而度过恶?安知修行忍辱而度嗔恨?安知常勤精进而度懈怠?安知深入禅定而度散乱?安知常起慧照而度愚痴?是知菩萨修行六度,舍般若无由起行,则般若之为功大矣哉!

波罗密译云彼岸到,此则顺彼方言;若照我方,则云到彼岸。彼岸者,对此岸说。此岸,是凡夫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槃安乐之场。一切众生,不是定居此岸,彼岸人人悉皆有分。此心迷时,则居此岸;此心一悟,即到彼岸。迷即愚痴,悟则般若智照现前,由凡夫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而到涅槃彼岸矣。

多字定也。此解与诸家不同,古解只有一二家亦作定解。因菩萨修行,必须定慧均等,不偏不倚,中中流入。定心若生法爱,则必用慧照以策进之。慧心若生智爱,则必用定力以扶助之。定爱慧策,慧爱定扶;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定慧双修工夫也。又由般若之智,而到彼岸,即成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

心,即人人本有,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经云: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即指此心与佛无二无别故也。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昔日楞严会上,佛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七审计执: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著。那知七计咸非,始终被破。不但肉团不是真心,即缘尘分别之意识心,也不是真心。若认识为心,无异认贼为子。必须照空妄心,则真心自可出障圆明,灵光独耀矣。此心即是般若真心,亦即如来藏心,涅槃妙心。上七字是所诠解竟。

经字一字是能诠。诠上三般若之功能力用。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乃佛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又具常法二义:常则三世不能易其说,法则十界所能应遵其轨;故谓之曰经。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