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持名念佛的48个窍诀
2025-05-11 11:31

若论净土,法门广大。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纷来,数如雨点。于修行中不专念佛,于念佛中不专持名,而已高标姓字,稳坐金台。此盖或乘大愿,或由妙悟,或备众福,或秉戒力,或精观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今言之,观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沈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汝。故持名一法,普摄三根,速归净土。方便之胜,无过于斯。深浅合离,惟人自取。勉矣前程,幸毋自误。

1

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于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2

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在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3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于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4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

高声持名

若神志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6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7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8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琐,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9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10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11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回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回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利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有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12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余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13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心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14

忙中持名

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15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阎老来追,将何抵对耶?

16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何如!

17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18

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19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20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21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之也。或曰:其如不应何?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

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宿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未完。只须顺顺,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23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分苦即一分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之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24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25

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分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26

报答持名

天地君亲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回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物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号,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28

心念心听

持名

心忆而后动于舌,舌动而复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29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开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0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1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32

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33

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35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复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36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37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觐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38

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39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濯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40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41

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饮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念佛警策》下卷载:三峰禅师追顶念佛法,结期者不可不知。)

42

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小引磬专击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43

成就他人

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44

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45

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昼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46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47

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 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48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回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如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作者:江都 郑韦庵述)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