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持名念佛经论节引
2025-06-01 08:54

心持

持名法门,普摄上中厂根,高超律教禅宗,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故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凡与经意相违者,即是谤法,不得往生。学人机迟,卒难寻究,兹节引经论有关持名方法精华简要之义,以便随时印证。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节引

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按]此以念佛为胜方便,随愿得生,引经为证,修多罗,此云契经也。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节引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按]此论证明其它法门均难行道,惟信愿持名为易行道。智者大师云: 难行者,在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译日不退转。足证舍难就易,往生极乐,即得不退转也。

明四明妙大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节弓I

念佛当乘功名富贵得志之时,一刀割断,猛发大心,力行斯道,于世所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自吝惜,决志求生。岂可直待悔吝失节不得已之际,以苟且之心而欲之,可伤甚矣!若能因是悔吝,时放下,生大乘宝所之见,办决定不退转心,如随风顺流之舟,更加橹棹,岂不疾至,何幸如之!放下者、但放下世间业缘耳,岂放下精进体道之心哉。

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若宿业所使,愿行有亏,常当一心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持灭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恶等罪,持十万遍,即得不忘废菩提心,持二十万遍,即感菩提芽生,持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

何谓正行?行者必使身心清净,入于道场,先观我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常在生死大海,无归无救,若不令其普得解脱,何名正行。于是等观怨亲之境,起大悲心,如空普覆。然后审彼古贤念佛正行,择自然寂静之方,非先曾秽染之地,所费先当尽己所有,乃可丐人,如法建立道场,极念严净。无始所有一切善根,普为众生回向净土,庄严行愿。于是三心圆发,五体投地,观佛相好,胡跪合掌,运心普缘一切众生、及我此身,自昔至今,流浪不返,深为可痛,涕泪悲泣,求佛垂慈,剖腹洗肠,发露过罪。昼夜六时,克期练行。如障深未感,至死为期,于中不得刹那念世五欲,如是一心,必得往生。若根机不等,胜行难全,亦必处于净室,使内外肃清,随意立行,礼佛忏悔,日定几程,精进一心,誓不中悔。或专诵经,或专持咒,或但执持名号,直求往生。若得见好相,即知罪灭缘深,亦生彼国。又有未能尽断世缘,亦修世善,于极乐国,谛信不疑,念念恋慕不忘,于前行门,随意修习,四威仪内,以此为归,触境则达彼渊源,临事则力行方便,临命终时,必生彼也。诸行虽有详略,而其法力本等,但存心或有缓速,故佛应亦有迟疾,学者不可不矢口!

或于念佛之际,虽运身口,而心念飞,不能自制,如何用心,得不散乱?答:能运身口之念,毋论其散,但不间不断,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不休为度,固不必忧散乱矣。如母丧爱子,龙失命珠,不期心一而心自一,岂制之令一也,此心不可制,实在行人勤怠耳。或有修而无效者,盖彼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耀,使人恭敬供养,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见净境,或见小境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魔侣所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可不慎哉!虽有道场持诵忏愿仪式,不得不被人知,盖出于不得已,岂可特露其迹,使观行倾败哉。是当审谛,密实自行,内怀惭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时,不被强软二魔所惑可也。中有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不能蕴德,闻人之耳,其行必覆。所以远公三睹圣像,平日未尝言也,但除临终时耳。

念佛三昧,虽名一行,亦当以彼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诸功德行,以为助道,则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诸行,悉为净土而修,回回极乐,皆得往生。又此三昧,体性虽圆,解宜广大,行宜尽诸微细条章,革诸猥弊,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又当解随大乘,行依小学。经云: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以上每句是一法行。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亲近善友,请问先觉,不执己见,不引己长,志存忍辱,行当依经,听闻正法,不毁僧尼,息世杂善,一贪名利,远离邪恶,处事必忠,将过归己,深诫绮语,一心不乱,视人如佛,捐弃技能,唯求往生,身必清净,如是等无量善行,悉宜修习,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于嗔爱二境,无诸留难,凝心如一,必生净土。

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故依经创立十大碍行,名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贫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故以病苦为良药。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者起,必期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故以患难为解脱。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故以障碍为逍遥。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愿不坚,必未证谓证;达魔妄有,魔何能娆,故以群魔为法侣。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了成事随业,事不由能,故以事难为安乐。六、交情不求益我。则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故以弊交为资粮。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故以逆人为园林。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实,故以施德为弃屣。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动,必贪利毁己:了利本空,利莫妄求,故以疏利为富贵。十、被抑不求申明。则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故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若罗刹歌利之辈,央掘提婆之徒,皆来作逆,悉与其记,化令成佛,岂不以彼逆为吾之顺,彼毁为吾之成也。况时薄世恶,人事异常,于学道人,岂无障碍,若不先居于碍,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宝,因兹而失,可不惜诸!

[按]此论世久失传,云栖每欲见而不可得,幸灵峰列入十要,始广流布,愿于此正助二行,受持必忽;还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惟增念佛心,明若空观,不怨不尤,无挂无碍,庶得三昧宝王,决定生西。

明荷叶痷石头道人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论》节引

欲一生超僧祗之果,十念摄亿万之程,岂是粗见净思,结心尘口,所能趣越?不拼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角魔目。

一、净悟门欲生净土,当真实参究,如法了悟。一、了即秽恒净,不舍净故。二,闻净土不可思议,不怯弱故。三、知毕竟空中,因果不失,此一切恶法,不更作故。四、知彼土不去不来,此亦不去不来故。五、悟佛身量遍满虚空,众生身量亦遍满虚空故。六、闻阿僧祗无量诸行,不惊怖故。七、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如觉后忆梦中事,不作有无解故。九、如眼见故乡,信不信不可得知。十、知法无我,顺性利生,直至成熟,无疲厌故,菩萨入此门已,成就白法,随意得生。

二、净信门若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一、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二、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三、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四、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华,无所有故。五、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六、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七、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八、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九、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十、信此身决定当死故。若具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

三、净观门众生无始垢秽,遍一切法,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作往生津梁。一、净观,观佛相好,如观经所说故。二、不净观,观身心不净,器世界不净,生厌离故。三、无常观,观一切法无定,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乐,妇观之为苦,行人观之种种恶露,异类观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观,观是身,是世界,是见闻觉知,如积木为屋,积彩为画,无实体故。五、对治观,观自身何结最重,当用何法对治故。六、惭愧观,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递相淫毒,曾不觉知,当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观,观一切时中,几许念佛心,几许利生心,几许垢净沉掉心故。八、平等观,观一切色,无好丑故,一切声一声,无誉毁故。一切受一受,无恩仇故。一切义一义,无浅深故。九、微细观,观佛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往故。十、法界观,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故。若行诸观时,以第一净观为主,余九为伴。

四、净念门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若念散漫,三昧不成。一、摄心念,于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故。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高岩深涧,磷途鬼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故。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心,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故。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故。九、参究念,念佛一声,便念此声落处故。十、实相念,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无心念故。是为上品念佛门。若如是念者,现生必得见佛。

五、净忏门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一、内忏,忏心意识不净因故。二、外忏,忏一切色声不净法故。三、事忏,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祗劫见佛利生诸行业故。四、理忏、忏入道以来,所得狂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故。五、过去忏,忏无始世来,所作黑业,杀盗淫妄,一一当忏悔故。六、未来忏,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故。七、现在忏,忏现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故。八、刹那忏,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故。九、究竟忏,等觉位中,有一分无明,究竟洗涤故。十、法界忏,法性中无我无人,普为十方过现未来一切众生忏故。若能如是真实忏者,一切障碍悉得消灭,不离道场,得见诸佛。

六、净愿门修净土者,当发大愿,一、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着,生净土故。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不为一至千阿僧祗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祗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当知愿为导极乐之明师故。

七、净戒门一切净法,以戒为址,戒为诸善法之首,入净国之门。一、悭贪戒,行财命二施及法施,无爱惜故。二、毁禁戒,五戒,律仪戒、乃至无漏戒,满足持故。三、嗔恚戒,以忍调心,及于身口,若遇恶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业因缘法,作偿负想、导师想、风寒冷热故。四、放逸戒,生死险道,无放身处,如人持满油钵,行悬绳上,不得左右顾视,及生第二念故。五、散乱戒,守摄诸根,息诸缘影,如护风灯,如防生鸟故。六、愚痴戒,以智慧破诸迷闷故。七懦慢戒,不应以才辩、悟解、诤论故贡高,一切所得,如地上尘、镜面垢,不应以此垢、骄彼垢故。八、覆藏戒,一切处诸佛、菩萨、神明,无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湿,无可逃故。九、无益戒,一切嬉戏事、诗文、尘缘、口解脱无益,当远离故。十、不住戒,如上持戒,但为生净土,饶益众生,不求闻誉法,及诸人天二乘果故。菩萨如是行于净戒,能摄众生,生于净土。

八、净处门学道人既有志出尘,当舍诸恶处:一、繁华喧阗处。二、歌楼酒肆处。三、热焰熏灼处。四、论朝事处。五、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七讥刺古今,较长竞短处。八、讲无义味道学处。九、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处。十、宗乘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处。是等挠道,与魔不异,是故当远。若离是诸处,一切道业,即当成办。

九、净侣门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行道求友,当严别净秽。当近:一、山林闲适之友,能止躁心故。二、严持戒律之友,能淡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为师,以经为侣。其它嬉戏之徒,宁绝勿通。

十、不定净门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如上诸法,上根利器,方得具足。如来有异方便,开九品之门,分上中下修习三等:一、或解义谛,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诵读诸经故。二、或但依语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贫穷折辱生信故。三、或观金像,或随意观一像故。四、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五、或但忏粗重习气,及十不善业故。六、或为怖生死,或遇苦难,发愿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诸福德愿故。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杀盗淫妄故。八、一切喧场,不能卒离,但时时生厌离心故。九、于诸世法中人,不能即断,但不随顺故。十、或但临终十念故。如上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参。若有疑者,一切诸行,悉不成就。

[按]本论修持十门、摄尽一切念佛法门。 宝王论云: 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不必更求开悟,或涉观想参究,亦不必勉求净处侣,但息名利等心,于一切喧场,心生厌离,于诸世法中人,行勿随顺,生信发愿,严持净戒,摄心念佛,愿拼一忍,顿超僧祗。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