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三)
2025-05-11 11:24

第四讲

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烦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信。其实,在你的烦恼之中,就有如来法身的功德!所谓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头。每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如来藏的智慧功德。在这一部经中,佛就直接地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种种的善巧方便为我们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们明白:无论是《金刚经》还是《无量寿经》乃至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佛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这部经)为根本的。

今天我们不是讲解这部经,而是侧要地向大家来做个汇报,做些贡献。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经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证过的。当时这个法会,是为众菩萨们说的,大比丘众百千人俱。注意!这部经没有具体说讲有几个人参加法会,而只有《金刚经》里讲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参加会者有多少人?中间有谁?名子叫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以大比丘这几个字就全概括了,这说明对于这部经,声闻乘不是当机者,当机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所谓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位菩萨,众生哪怕只要听一听他们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亿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况有六十亿个恒河那么多,可见有那么多得数不清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的。只要听到过他们的名子,你无上道都不退转。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虽有那么多的菩萨,但阿罗汉却一个也没列席!所以我们说,今天咱们大家在一块能闻到此经,已经不是小缘了!

关于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经文上讲了,我们在此不多说了。下文是菩萨请问于佛,然后佛就做答复。这其中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金刚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来(佛)说法的时候,那时无量的闻到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还有四大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没有成佛,就是这四大菩萨:金刚慧、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这时金刚慧菩萨又来问法,其实释迦佛就是后来闻到这个法而成佛的。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瑞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极其殷重地来听授如来的开示。他说有一个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要演说给大家所,所以现出瑞相:有种种的花、种种的化佛、种种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让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认真地思悟。接下来就是经文:如是善男子,我从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有五眼,这在《金刚经》中讲过,只有佛眼才能见,其他一切都不能呀!见什么呢?能见众生的贪。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俱足如我无异。这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说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以上经文所讲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了!你出了个妄想、有了执著,因此你才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其中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虽然是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烦恼中有如来藏存在,你的那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的!种种烦恼染污在缠的众生,你的如来藏并没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无异,与我释迦牟尼现在三觉圆满成就的佛一样,这个德相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为我们说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如《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大平等法是佛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主要内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以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个道理:

譬如淳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个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吗!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是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这个譬喻如同《圆觉经》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极为不信呀!甚至连古大德也有信不及的。如果说本来是佛还可以,而说本来成佛这话可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在这部经中再选几个譬喻,以此证明佛所说的这个话没错!

因为佛在说《圆觉经》时说的这句本来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个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上面的那个譬喻不是讲了吗,蜜是已经有了的,不是蜂还要采花,而是因为蜂围在那才使你没法吃那个蜜。众生本来有如来自性、就有如来藏,如来的德相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样!但你的烦恼就像许多蜇人的蜜蜂一样,所以才不能受用他,这是一个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这是说,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著稻子壳,不管是掏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著米一起扔了。给国王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掉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连壳带米一起扔掉呀!

以上两譬喻说的就是这个成。就是多了点皮罢了,我们要是有去皮、去壳的机器,倒进去皮壳就会脱了,也就成了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份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经文中许多譬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对于奇异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学会上讲过: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个人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因为他在这大讲什么奇异功能。其实,你真的把你的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这第三个譬喻,是以真金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个金子怎么样呢?这个金子不坏呀!金子掉到粪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从来没被染污!这就是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就是我们的烦恼;其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说,说我自己本来是佛?那不就骄傲自大了吗!对此有两点可以把这种错解打破!头一点,不是说了吗,虽然是金子,但这金子是掉进粪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连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这个金子不比首饰店里的那个金子,就这一点,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虽是金子但还是带粪的。再有一点,你也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也不值得骄傲!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譬如咱们造佛像,有个模子,把金子烧红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最好宝贵,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却后佛像才能造成功。这时候你还看不到佛像,因为祖模子包著呢!所以,只有你必须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见到佛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还有苍蝇、蚊子、蚂蚁乃至地狱中的众生,一切都是众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头。)诸相具足,(如来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出生后,示现给众生的相,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是很难形容的。而这个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身体里头本身都是具足的!)如是观已,(还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呢?)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说了干什么呢?让大家)得息清凉。(让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凉。)

以金刚慧这种智慧来认识自己,也就是在我们贪、嗔、痴之中、烦恼之中、勃然大怒之时,种种的愚痴之中,而如来却是常照放光转大法轮的!对此,禅宗祖师就悟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山禅师,临终大病,嗳呦!嗳呦!病痛得叫个不停。于是有徒弟问了:和尚疼吗?回答是:有个不疼的。他这个肉身还是疼,但他却答有个东西不疼。徒弟就又问了:那个不疼昀东西,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还有份。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的一宗公案。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疼!大彻大悟的德山禅师,他临命终也在病疼之中,但他还知道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慧能摧破烦恼。(金刚智慧不同于其他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学著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学点气功,或看些外道的书,不是看点这,就是看点那。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一部经以金刚慧菩萨为当机,是经中的主角,就像经中佛所打的这些譬喻。)开净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好像把模子里的金像打开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讲的只要去东西。释迦成佛了,我们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曾经对我说:我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但是他却没注意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曾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如果认为凡夫只有佛性而没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与释迦牟尼佛抬扛吗!这说明什么?说明难信呀!虽然佛学院毕业了,但他还不懂这个道理,而做自我发挥呢。这都说明这个法是难信之法呀!虽然难信,但你信了,你就有这个智慧!

对于顿法,许多人只能信渐法,而不能信顿法!因为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这就是顿法!现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顿法,他还在那整天地打坐,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顿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现在这呀!

底下,我们讲持这部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经文)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礼敬,就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得到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门外人了,不但是门内人,而且这是佛法的主人了!)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护持于他。十六诸佛也都给予赞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够持这部经,他就是法王了。这个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这个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他就是这个世间的正眼,我们对他的赞叹应该像赞叹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讲这部经,并不是让大家连《金刚经》、《阿弥陀经》都不念了,而去精进念此经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经中的几个譬喻,以及如来开示,使得我们把金刚智慧带到我们天天所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乃至一句佛号中去,这就是持是经。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会被一切世间所护念,一切佛所赞叹。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这部经,前面也谈到了,不空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如若能够得到,有此因缘应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呢?不空阿阇黎翻这部经,说明他是密宗,中国的密宗称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时。日本的密宗,现在日本高野山还有,这很盛!当年就是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能流传至今,而在日本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此经和密教有著极深的关系!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还要翻译呀!对于密宗,大家存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窍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领会,即使给你说了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因而称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近如密宗经典《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密宗最根本的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通过不空阿阇黎的翻译,就把这个心告诉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弗是没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总在那儿贪嗔痴、烦恼炽盛而不能自主。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这样的佛的开示,就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现在这个身就是一个模子,在种种的愚痴和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像外头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是一大殊胜的因!如道没有听说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时还觉得我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实,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这么想。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嘛!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这个模子。这就很简单了,你就不用再去买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烧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可以了!这是很现成的事吗!模子也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在一块的,把它掰开就完成了吗!是徒手之劳的!什么是正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这个模子里就有佛,这就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模子一打开,佛就出来了,也就成就了,证得佛法了!这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先产生正知见,刚掰开一点你就见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继续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全部修行也就圆满了。掰开同时佛成了!这个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与修不是两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这样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多啰嗦,那么多繁琐。所以这就称为无上法、顿法。密宗所讲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密宗的无上就表现在这!红教的特点也就在这!

从道理上懂得了如实知自心,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开出来了,你是佛了,这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现量。这个知,是指从彼量的知到现量的知。所以,我们一生参学佛法,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宗的精华就在这,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译这部经,因为它跟密法极其密切。禅宗经典《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如来藏,但是从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刚经》只听了半部,他就压倒了神秀。所以,渐法和顿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个渐法把它定死了。应该是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也应赞叹,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师就示现在咱们中国,离咱们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虽然他的修证超过了神秀,而得了衣钵。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他继承了五祖的法脉,其他人没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还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而来到寺院,因为只是个居土,还没资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劳动,他的本钱就那么点,还只是从别人那听得的半部经,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却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够到皇宫给武则天讲经,被奉为国师,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压倒,他的四句偈压倒了神秀的四句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这智慧是怎么来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

这些话是普通人所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难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烦恼吧!这件事一来就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就生烦恼了我们如此,而六祖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就是顿法;无住了就是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著,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了这四相,能够无所住,他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话是活泼泼的,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来藏的精神完全显示了出来!当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来方丈室,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次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彻大悟了,也就是见性了,壳完全打开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六祖完全开悟了!五祖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要知道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这个,那么你学法无益。学也只种点福田罢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若识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样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师、佛。这就是顿法,如果你不识,就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师、佛。以上所讲说明了,我们通过学习《金刚经》要明自本心;要知道这个模子中就有佛;打开模子就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达到的!在别教而言,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判教。

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

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

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破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

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碱味,色里胶青,(水里的碱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碱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碱。)虽然有碱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碱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碱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象,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相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要重申!

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著佛号,身在作佛,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根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可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没洗过的金子、在这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接了当地开了这个壳。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

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著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

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无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个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够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得做到的。就是因为通过这个殊胜的法门才做到的。因此,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

最后,对于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话做个总结。从事持达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离相或不离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万,而且三万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数。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我老劝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还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会有大明显。当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显著起作用的话,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万,这离蕅益大师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师提出至少要每天三万遍,大家从他的开示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蕅益大师拿著佛珠就是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处,可以起提醒我们的作用。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一句,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达到理持。

所以,尽管我们无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刚才所讲的连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也还做不到呢,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妙就妙在,你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著念著,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都没有了!念来念去就不知谁在念了,能念与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这时你也就无所住了!我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继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个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达到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所在!(第四讲完)

End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