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经论: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三)
2025-05-11 11:24
第四讲
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烦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信。其实,在你的烦恼之中,就有如来法身的功德!所谓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头。每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如来藏的智慧功德。在这一部经中,佛就直接地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种种的善巧方便为我们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们明白:无论是《金刚经》还是《无量寿经》乃至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佛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这部经)为根本的。
今天我们不是讲解这部经,而是侧要地向大家来做个汇报,做些贡献。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经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证过的。当时这个法会,是为众菩萨们说的,大比丘众百千人俱。注意!这部经没有具体说讲有几个人参加法会,而只有《金刚经》里讲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参加会者有多少人?中间有谁?名子叫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以大比丘这几个字就全概括了,这说明对于这部经,声闻乘不是当机者,当机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所谓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位菩萨,众生哪怕只要听一听他们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亿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况有六十亿个恒河那么多,可见有那么多得数不清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的。只要听到过他们的名子,你无上道都不退转。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虽有那么多的菩萨,但阿罗汉却一个也没列席!所以我们说,今天咱们大家在一块能闻到此经,已经不是小缘了!
关于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经文上讲了,我们在此不多说了。下文是菩萨请问于佛,然后佛就做答复。这其中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金刚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来(佛)说法的时候,那时无量的闻到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还有四大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没有成佛,就是这四大菩萨:金刚慧、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这时金刚慧菩萨又来问法,其实释迦佛就是后来闻到这个法而成佛的。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瑞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极其殷重地来听授如来的开示。他说有一个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要演说给大家所,所以现出瑞相:有种种的花、种种的化佛、种种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让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认真地思悟。接下来就是经文:如是善男子,我从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有五眼,这在《金刚经》中讲过,只有佛眼才能见,其他一切都不能呀!见什么呢?能见众生的贪。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俱足如我无异。这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说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以上经文所讲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了!你出了个妄想、有了执著,因此你才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其中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虽然是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烦恼中有如来藏存在,你的那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的!种种烦恼染污在缠的众生,你的如来藏并没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无异,与我释迦牟尼现在三觉圆满成就的佛一样,这个德相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为我们说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如《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大平等法是佛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主要内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以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个道理:
譬如淳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个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吗!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是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这个譬喻如同《圆觉经》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极为不信呀!甚至连古大德也有信不及的。如果说本来是佛还可以,而说本来成佛这话可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在这部经中再选几个譬喻,以此证明佛所说的这个话没错!
因为佛在说《圆觉经》时说的这句本来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个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上面的那个譬喻不是讲了吗,蜜是已经有了的,不是蜂还要采花,而是因为蜂围在那才使你没法吃那个蜜。众生本来有如来自性、就有如来藏,如来的德相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样!但你的烦恼就像许多蜇人的蜜蜂一样,所以才不能受用他,这是一个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这是说,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著稻子壳,不管是掏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著米一起扔了。给国王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掉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连壳带米一起扔掉呀!
以上两譬喻说的就是这个成。就是多了点皮罢了,我们要是有去皮、去壳的机器,倒进去皮壳就会脱了,也就成了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份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经文中许多譬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对于奇异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学会上讲过: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个人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因为他在这大讲什么奇异功能。其实,你真的把你的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这第三个譬喻,是以真金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个金子怎么样呢?这个金子不坏呀!金子掉到粪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从来没被染污!这就是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就是我们的烦恼;其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说,说我自己本来是佛?那不就骄傲自大了吗!对此有两点可以把这种错解打破!头一点,不是说了吗,虽然是金子,但这金子是掉进粪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连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这个金子不比首饰店里的那个金子,就这一点,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虽是金子但还是带粪的。再有一点,你也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也不值得骄傲!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譬如咱们造佛像,有个模子,把金子烧红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最好宝贵,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却后佛像才能造成功。这时候你还看不到佛像,因为祖模子包著呢!所以,只有你必须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见到佛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还有苍蝇、蚊子、蚂蚁乃至地狱中的众生,一切都是众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头。)诸相具足,(如来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出生后,示现给众生的相,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是很难形容的。而这个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身体里头本身都是具足的!)如是观已,(还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呢?)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说了干什么呢?让大家)得息清凉。(让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凉。)
以金刚慧这种智慧来认识自己,也就是在我们贪、嗔、痴之中、烦恼之中、勃然大怒之时,种种的愚痴之中,而如来却是常照放光转大法轮的!对此,禅宗祖师就悟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山禅师,临终大病,嗳呦!嗳呦!病痛得叫个不停。于是有徒弟问了:和尚疼吗?回答是:有个不疼的。他这个肉身还是疼,但他却答有个东西不疼。徒弟就又问了:那个不疼昀东西,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还有份。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的一宗公案。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疼!大彻大悟的德山禅师,他临命终也在病疼之中,但他还知道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慧能摧破烦恼。(金刚智慧不同于其他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学著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学点气功,或看些外道的书,不是看点这,就是看点那。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一部经以金刚慧菩萨为当机,是经中的主角,就像经中佛所打的这些譬喻。)开净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好像把模子里的金像打开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讲的只要去东西。释迦成佛了,我们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曾经对我说:我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但是他却没注意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曾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如果认为凡夫只有佛性而没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与释迦牟尼佛抬扛吗!这说明什么?说明难信呀!虽然佛学院毕业了,但他还不懂这个道理,而做自我发挥呢。这都说明这个法是难信之法呀!虽然难信,但你信了,你就有这个智慧!
对于顿法,许多人只能信渐法,而不能信顿法!因为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这就是顿法!现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顿法,他还在那整天地打坐,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顿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现在这呀!
底下,我们讲持这部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经文)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礼敬,就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得到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门外人了,不但是门内人,而且这是佛法的主人了!)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护持于他。十六诸佛也都给予赞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够持这部经,他就是法王了。这个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这个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他就是这个世间的正眼,我们对他的赞叹应该像赞叹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讲这部经,并不是让大家连《金刚经》、《阿弥陀经》都不念了,而去精进念此经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经中的几个譬喻,以及如来开示,使得我们把金刚智慧带到我们天天所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乃至一句佛号中去,这就是持是经。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会被一切世间所护念,一切佛所赞叹。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这部经,前面也谈到了,不空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如若能够得到,有此因缘应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呢?不空阿阇黎翻这部经,说明他是密宗,中国的密宗称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时。日本的密宗,现在日本高野山还有,这很盛!当年就是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能流传至今,而在日本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此经和密教有著极深的关系!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还要翻译呀!对于密宗,大家存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窍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领会,即使给你说了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因而称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近如密宗经典《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密宗最根本的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通过不空阿阇黎的翻译,就把这个心告诉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弗是没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总在那儿贪嗔痴、烦恼炽盛而不能自主。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这样的佛的开示,就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现在这个身就是一个模子,在种种的愚痴和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像外头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是一大殊胜的因!如道没有听说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时还觉得我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实,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这么想。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嘛!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这个模子。这就很简单了,你就不用再去买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烧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可以了!这是很现成的事吗!模子也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在一块的,把它掰开就完成了吗!是徒手之劳的!什么是正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这个模子里就有佛,这就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模子一打开,佛就出来了,也就成就了,证得佛法了!这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先产生正知见,刚掰开一点你就见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继续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全部修行也就圆满了。掰开同时佛成了!这个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与修不是两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这样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多啰嗦,那么多繁琐。所以这就称为无上法、顿法。密宗所讲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密宗的无上就表现在这!红教的特点也就在这!
从道理上懂得了如实知自心,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开出来了,你是佛了,这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现量。这个知,是指从彼量的知到现量的知。所以,我们一生参学佛法,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宗的精华就在这,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译这部经,因为它跟密法极其密切。禅宗经典《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如来藏,但是从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刚经》只听了半部,他就压倒了神秀。所以,渐法和顿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个渐法把它定死了。应该是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也应赞叹,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师就示现在咱们中国,离咱们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虽然他的修证超过了神秀,而得了衣钵。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他继承了五祖的法脉,其他人没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还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而来到寺院,因为只是个居土,还没资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劳动,他的本钱就那么点,还只是从别人那听得的半部经,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却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够到皇宫给武则天讲经,被奉为国师,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压倒,他的四句偈压倒了神秀的四句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这智慧是怎么来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
这些话是普通人所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难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烦恼吧!这件事一来就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就生烦恼了我们如此,而六祖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就是顿法;无住了就是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著,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了这四相,能够无所住,他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话是活泼泼的,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来藏的精神完全显示了出来!当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来方丈室,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次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彻大悟了,也就是见性了,壳完全打开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六祖完全开悟了!五祖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要知道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这个,那么你学法无益。学也只种点福田罢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若识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样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师、佛。这就是顿法,如果你不识,就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师、佛。以上所讲说明了,我们通过学习《金刚经》要明自本心;要知道这个模子中就有佛;打开模子就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达到的!在别教而言,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判教。
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
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
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破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
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碱味,色里胶青,(水里的碱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碱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碱。)虽然有碱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碱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碱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象,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相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要重申!
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著佛号,身在作佛,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根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可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没洗过的金子、在这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接了当地开了这个壳。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
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著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
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无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个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够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得做到的。就是因为通过这个殊胜的法门才做到的。因此,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
最后,对于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话做个总结。从事持达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离相或不离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万,而且三万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数。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我老劝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还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会有大明显。当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显著起作用的话,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万,这离蕅益大师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师提出至少要每天三万遍,大家从他的开示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蕅益大师拿著佛珠就是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处,可以起提醒我们的作用。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一句,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达到理持。
所以,尽管我们无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刚才所讲的连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也还做不到呢,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妙就妙在,你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著念著,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都没有了!念来念去就不知谁在念了,能念与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这时你也就无所住了!我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继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个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达到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所在!(第四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