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五)
2025-05-29 11:15

第六讲

今天咱们就拿《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共同赞叹、学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的了,别的修行法门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容易成功。《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中的第一经,原因就在于其中讲述了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成佛的。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胜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大愿王怎么发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是什么?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

净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极为殊胜的大愿。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个从出家到发愿的缘起。上一讲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次法会,也见过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这光明,是多么的殊胜,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这也表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便在于此。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问:今天这么样的殊胜,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这一问太好了!释迦佛就告诉说了,因为阿难你的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谓当来就是指自问话起开始。从此所有有灵性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由于这一问的因缘,佛才说出了净土这个殊胜法门。

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好的。而我们特别对于净土法门,不能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曾对佛学院的同学们讲过:诸位出家人,你们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将来都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你们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这是我开净土课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轻视净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难的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此而得度脱。这个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讨论:

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不可说、不可数的无尽数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

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意!表明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我们现在这个机缘。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自在王,最自在不过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只要你有信愿,通过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具有很深的意思。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那时世间自在王佛(如来)正在住世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王名号世饶王,他治理国家国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听见佛说法,就因开解佛义而非常欢喜。于是,国王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弃国捐王,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后,取法号为法藏。我们常称的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王佛那里发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发广大愿 。他的修行超于世间,一切都是第一。这时他就发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学习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总之,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旦自己证得无上智慧,如佛一样的清净,如佛一样的普度众生。就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处所,就像杜甫的诗中所言:愿得广厦千万间一样,当然,法藏的这个愿要比得广厦千万间大得多!他愿有一个极乐世界,殊胜的国土,让轮回于六道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思想意识)上得欢颜,而且还要让六趣中的一切处于苦恼中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佛刹,受到无上的安乐,清净修行,最终成佛。这个愿就是后面所讲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现代话讲,不过是四十八愿的一个总原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胜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像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全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一、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说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疑议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认识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覆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有我国土都能得到智慧辩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已。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化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覆,而且对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说,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是有道理的!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他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依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各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物件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怎么证明佛不只一次讲过此经呢?唐译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是一个说明,此出自于《大宝积经》中的一段。这就说明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一遍《无量寿经》。只不过在说《大宝积经》时,没有提到咱们这个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罢了。因为说《大宝积经》时是个大法会,无量寿如来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没有全说。

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所以佛很重视,而多次说,再有人多次译,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种译本汇集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这就是我对有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认识给予的解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十八愿,实际上还是四十八愿,因为真正有四十八愿,只不过夏会本中,把四十八愿分为二十四段,所以出现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这个人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说:经中没有出现带业往生的字样,因此带业往生是错误的!这个人不是修净土宗的,当他看到有许多人修了净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问: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的人说:我们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当然要破带业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为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流传影响得很大,所以这里提出来作为第二个问题来讨论。

这四十八愿,我们把其中最殊胜的愿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的说法,四十八愿中,我们挑出五愿:1、定成正觉愿,2、光明无量愿,3、寿命无量愿,4、诸佛称叹愿,5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到了带业往生之后,就谈这五愿。我在拙作 《大经解》中都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谈了。

那么,怎么证明可以带业往生呢?在夏老的会本《无量寿经》,其中〈发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条国无恶道愿、第二条不堕恶趣愿,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既然来了之后,他就不会再堕落到恶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说,各种众生都可以来,极乐国土中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没有三恶道。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尚无恶趣之名,何况有实。所以,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苍蝇、蚊子什么都有。特别是畜牲、饿鬼、地狱,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且众生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再堕落回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发个愿不再回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业了呢?佛虽没有说,但他根本还是有业。这在《观经》中有所说明。在《观经》中说:罪恶之中,五逆十恶,临终地狱都现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这个往生后,到底彻底消业了没有呢?是消了不少的业,但还是没有消完啊!对此,蕅益大师讲过: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无论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这样念上一百年,无量劫以来的业,也只消得如手指盖内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业的!而临终能十念可以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业,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结果!佛接引你,尽管你还有很多业带著。否则,由这些恶业牵引你还是要堕恶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罪业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没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无需再发这个愿了!为什么还要发这个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过蕅益大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啊!

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中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通过这一悔过得生愿,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宿恶有很多罪业,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到我的名字就悔过了,改悔了,于是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其中这个愿很重要!说明你光持经、持戒,这只能使你将来命终之时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刹才可以不复更三恶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业,命终之时也无需再经三恶道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肯悔过、肯念佛号、愿生净土,你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经三恶道了,因为你的这些罪业,由于佛的愿力超过了你的业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极乐世界后继续修行,继续做功德,继续消宿业,所欠的债加倍奉还了,也就了清了。

在这个愿中,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到把业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往生,就只有这个法子最容易!我们是带著罪业往生的,带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断了见惑、思惑业,那就证了阿罗汉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难行道了。极乐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见惑、思惑都断了,证得阿罗汉,而发大乘心往生的话,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净土法门,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见思惑都还没有断!所以我们才称凡夫。对此,蕅益大师说过:是凡夫,可是不退转。由于不退转,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萨一样,甚至等于一生补处,而实际还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没有这种情况,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正式接著谈善导大师关于阿弥陀佛大愿核心的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定成正觉,就是所有众生,生到我的国土之后,他就远离分别了。说起分别来,我们这些凡夫都是在虚妄分别之中。我在《净土资粮》里就曾举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宝塔,于是你开始分别了,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炉中一化,哪里还有这些东西呀!全一样,都是金子。这些分别是你虚妄分别出来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离开了这些分别。人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结果!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实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会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成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要想成佛,当然要舍离这些分别,除去这些分别之后,诸根才能得以寂静。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这六根。这一切诸根都寂静了。寂是离开烦恼的意思,静是没有苦患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错解了寂静二字的含义,认为越清静,环境没有声音才叫寂静,那是《新华字典》的解释,不是佛教的解释。这不生分别,诸根寂静,就决定你成等正觉、证大涅槃,乃至决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种称谓,大涅槃是佛果的称谓。因为涅槃分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两种。《贤首心经略疏》曰: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德行具备了称圆;一切障碍(理障、事障)消除了称寂。所以圆寂、涅槃的含义就是万德具备,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备解脱德,他虽解脱了,但并没有证法身,还没有证得无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乐、我、净,而小乘涅槃只有常、乐、净而没有证得法身的真我。因为他还没有恢复就已经寂灭了。

知道了什么是圆寂,什么是涅槃,还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只能离开了分段生死,虽然出于生死,但还是像一般凡夫一样,还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萨果位,才有变异生死。从初地菩萨到二地菩萨也叫生死。从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变异生死。跟咱们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样!小乘的涅槃还达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说要证大涅槃,就是要成佛,这也是佛的一个本愿!

生到极乐国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带业不带业,不管你带业多少、带惑多少,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终各个将来能够彻底远离分别,诸根都能彻底寂静,最后都能证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看,弥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头一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去,这个极乐国没有三恶道,你不必再受苦了。这念念为众生成佛呀!不是为了得一种安乐、得一种享受,而是究竟的觉悟。念念为正觉,为菩提,这才是法藏比丘初发此广大殊胜、利益彻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让众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恶道、再不退转了、永远不退转了,而且个个来后个个成佛!这个愿是善导大师所指出的,五个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东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为十方。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够普照得到,没有一处不照到的!绝胜诸佛就是说,我一定要超过一切佛的光明。对此话,大家一定要小心领会,不要错解!不小心可就变成修罗(六道之一)了。为什么呢?逞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佛说这话可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愿意这个光明能够有更大的饶益性,使众生更能够受真实之利,而给众生利益更大,这个愿望要胜于诸佛。所以这不是逞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弥陀佛的悲愿更大!对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说明。经中说,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远有近的,而只有这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与佛是平等的,法与法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每位所发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发之愿后,这个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现的光明当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发愿最大,一旦成佛后当然光明也就最为无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写有一本《甄解》,其中说明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为真正的报身佛的功德。又说此光寿无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发愿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完全不同于修罗的好胜。

因为无量寿命竖穷三际,佛身常住,所以众生才有所依靠;无量之光横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处而无遗漏,且德用遍周,功德达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众生当即便可因加持力而离开苦恼得以安乐。我们能有今天,其实都是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摄受之下,才得以这样(地球因有光方显此地球世界)。所谓无量光就是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都被摄受教化无尽。所谓摄受,就是说像吸铁石一样,而我们就是这被吸的铁。所谓教化,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铁了,但还在愚痴沉迷之中,佛要把我们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须无量光,这样才能够去摄化无尽,德用遍周。这是佛的用心之处!我们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胜、如何光明无量,而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佛的用心。只有体会了佛的用心,我们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还有一位法师,他曾著有《望西楼》一书,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边。法师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慈亦无边。大慈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亦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意思是说,佛所摄受的虚空是没有边的,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了,由于众生无边,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没有边,所以光明也就没有边。这个光明,我们就可以体会为慈心的意思。佛发出光也就是要摄受我们,给我们利益也是无边的。总之,想要利益无边的大众,就要光明无边。

最近我接到过一封来信,来信人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的黑教,我不信,他们就用什么东西来降服于我,我应该怎么办?其实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人来信说,他身边有个外道,总要对付他这说明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随地都在护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个什么咒,以求得一个咒的方法来对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则就是多事了。

所谓光明无边、摄受无边,总结起来说,就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功德才无边。这就是法藏比丘发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胜于诸佛千万亿倍。

三、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与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寿命无量。国中有无数的声闻,所谓声闻就是断了思惑,但这里所指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声闻,因为发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往生论》有所论证,正所谓小乘种不生。所以这里指的都是大乘,达到了断思惑的水平。所谓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人。声闻、天人无数,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寿命一样,也是无量的。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才能使我们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们这个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长久住世该有多好啊!而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已经不是了,佛法将来还要有灭的时候。而西方极乐世界则永远是保持正法。佛永远在世,人民寿命因而也就无量!日本高僧澄宪有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寿命无量,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会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证大涅槃,而没有死了,因而寿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这个现像是退转的根本。今生虽好,但来生可就保不准了!历史上的三车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车和尚生前与玄奘大师约好了,转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转世投胎到了富贵的官宦人家后,他却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还是玄奘大师让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还跟玄奘大师提出条件说: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许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车的美女陪著我,我还离不开美厨,我若每天没有燕窝、鱼肉,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看就是这样的人一转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记了。他当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师才出了定,并答应大师:等你从印度回来,到皇宫里去找我,我定会跟你出家结果一转世就全忘记了。于是玄奘大师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称为三车和尚,就是一车是美女、一车是厨房,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经过教化才使他把那两车不要了。这其间经过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转世,但来生还落得如此,所以对这个退缘,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今生为来世修。而来生你很不保险呀!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可要问你一些经历过的事,你不见得想得起来,甚至全忘了。这辈子的事还有记不清的,连自己的事都有时忘得一干二净,你还能等到下辈子还记忆起来,这很困难的!所以,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

既然到了极乐世界,又见了佛、又闻了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有快乐、又无诸苦,可是寿命很短,那就像没有底的杯子,是没有用的!无论怎样,必须得有寿命才成,因而这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寿命无量,我们才能彻底地成就,因为没有使你退转的缘!到了极乐世界,你不必为生活等等问题而苦恼,而处处都能使你精进。而且,佛的寿命无量、你的寿命也无量,这就保障了你迟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诸佛,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量诸佛,都在称叹我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在称叹我极乐国土的庄严殊胜,如若不是这样,那我便不能成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对此解释说: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谓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说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没有这个愿,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知道有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就是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说我们才知道,而佛为什么说呢?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当年发了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里也说,六方佛都赞叹,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六方佛赞叹,实际上是十方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摄受经》里是十方。其实十方、六方都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间。总之,我们之所以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都知道这本《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部《无量寿经》。日本的大德写有一本专门注疏《无量寿经》的书,名为《会疏》,其中对于称我名者,解释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1)诸佛称扬彼佛德号;(2)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3)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称赞念佛的人,如果咱们念佛,也会被称赞的。因为我们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们国家有十二亿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净土法门的人,而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诸佛都会赞叹你的,而且包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来护持你,共同护念。第三个意思:十方诸佛也都在念阿弥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称赞。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佛名呢?就是要让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来。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诸佛都在劝各方的众生,让大家都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了,其他教都是宣传我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这来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这好,这样宣传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呀!凡是佛就不是这样,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但他就不说:你们都在我这呆著,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只给我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而是让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不仅释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诸佛都在共同地劝大家去。由此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些经论上所讲的不一致!佛教经典很多,信这本经或那本经都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们如果不信净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红教,要是信了红教,那就肯定要信净土宗,因为根据教义,你不能轻视其他法门,这是与经义不合的,是违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以至诚心相信,并且欢乐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纯地、相继地在回向,愿到极乐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远不成佛了。言外之义,你这样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这五逆,罪恶可就大了!不仅五逆,还加上诽谤佛法,这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释。如果再说得更细致一点:至心,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地至了极点,心,就是我们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就是欢喜。至心信乐,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圆满的、愿意的、欢喜的、庆幸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坚固不拔的。你做到了这个善,它就会产生力量,产生结果、果实。这个结果分二点:一是你做这一切善事,这个善能生出一个根,有了根就会使你不动摇,所以称善根;二是你做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会结出众善果来。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块就非常纯一了,而别无他心!也就是净念相续,心心相续,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正如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所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众生那去,回向极乐世界去,让众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弥陀佛圣号。《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大师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号,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两者所说意思相同。

也许有人会疑问:经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圣号?这种解释有根据吗?我们可以用经典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宋朝译本《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这其中当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经》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如果下品地狱相现,叫他观想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让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诸经义可见,所谓十念,实际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特别是《观经》对此说得更清楚不过了!把十念解释为完全是念佛号,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中有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中也说至心信乐,都有至心二字,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对此,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最极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了强盗恶贱,挥戈拔剑来杀他,这个人赶紧跑,前面见到一条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脑袋就会保不住了。这时跑的人心里会怎样想呢?就想著我怎么过这条河我是到了河边穿著衣服过呢,还是脱了衣服过,我穿著衣服过,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脱衣过河,强盗追上来该怎么办这时,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只会想著自己如何过河的事。绝对想不起来:人家让我买彩电,我买不买等等其他的事。

举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生动亲切。我们念起佛号来也是如此,念佛时没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强盗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样,我就只想著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这样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实际我们真要做到这样才成,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万缘都放下了,就等于过河了。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这个那个、什么是非人我这一切都没有,才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过河的人,没有别的法了就是要过河一样,要一念单提。所谓一念不是指我们要过河,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

怎样才能做到万缘放下呢?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才一切放下,要养成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这个譬喻。所谓至心念佛,什么是至心?万缘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讲关于不能往生的两种情况:

所谓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诽谤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可以往生。对此,《观经》有所证明。单是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这话在《往生论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另有一种见解,他认为:五逆加上谤法的人,如果他于临终之时,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还是摄受的。《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并不矛盾。《论注》之说,说明谤法罪业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谤法;至于《观经疏》则正显弥陀悲愿无尽。果真能临终念佛、忏悔发心,这太难得了,所以佛慈悯,仍然摄受。

善导大师,日本人最为尊崇至极。认为阿弥陀佛是净土第一祖师,第二祖师就是善导大师了。善导大师专弘《无量寿经》,而且特别赞成这第十八愿。他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意思是说:一切的愿,都出自这第十八愿。日本人所著《甄解》一书也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这个愿,众生才能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恶道 ,虽然你还带著业呢,但你照样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样可以有种种神通、照样可以成佛、照样可以入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海中。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第十八愿。

所以,丁福宝所著《笺注》中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念佛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功效?这么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话讲,名号是万德所成就,因为万德所成就,才成了这句名号。名号之中含万德。同时,根据密宗大圆满的道理,声、字都属于实相。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万德。也就是既具万德的同时,又在念实相。

这一讲重点讲的是五大愿,就讲到此。(第六讲完)

End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