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法句经卷22—32(下)
2025-05-31 11:33

原典

广衍品第二十九十有四章

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①。

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②。 ㈠

施劳於人,而欲望祐;殃咎归身,自遘广怨③。 ㈡

已为多事,非事亦造④,伎乐放逸,恶习日增。 ㈢

精进惟行,习是舍非,修身自觉,是为正习。(四)

既自解慧,又多学问;渐进普广,油酥⑤投水。(五)

自无慧意,不好学问;凝缩狭小,酪酥⑥投水。 ㈥

近道名显,如高山雪;远道暗味,如夜发箭。(七)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⑦。(八)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日暮思禅⑧,乐观⑨一心。(九)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⑩痛欲薄,节清而保寿。(十)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会止同利难⑾,艰难无过有⑿。(十一)

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精进得自然,後无欲於人⒀。(十二)

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⒁。(十三)

一坐一处卧⒂,一行无放恣,守一以正身,必乐居树间。(十四)

注释

①证应章句:证实回应了《法句经》中各章句所说的。

②受见景福:受见,回报;景福,大福。

③广怨:多方面的怨恨。

④非事亦造:非事,不该做的事;造,做,故意生出来。

⑤油酥:少数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液体状态。

⑥酪酥:亦是少数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固体块状。

⑦思众:即念僧,专心系想四双八辈之圣泉。

⑧禅:即寂静审虑之意。此乃因心专注而思惟详密的状态。

⑨乐观:即观心、观照自己,以期明心见性。

⑩则是:以这为标准,为准则。

⑾会止同利难:与人相处共谋财利。

⑿无过有:没有再超过对有我身的执著。

⒀无欲於人:无求於人。

⒁在所见供养:在所,在所处之处;见供养,即被供养。

⒂一坐一处卧:无论是打坐或处卧,皆守一念而正身心。一,专心致志,毫无杂念。

30地狱品

译文

地狱品的大意是讲,地狱中的事情,作恶之人必受恶报,罪恶(报应)牵强附会不得。

谎语欺人死後将堕地狱,已作恶事却说「我未作」,两种罪行後来皆承受,自己造下的罪孽自己牵引自己进入地狱。 ㈠

(即使)法衣穿於身上,(但是)作恶行为不止:行为苟且甘心隐於种种恶行之中,此人最终将堕入地狱之中。㈡

没有戒德却接受别人供养,(从法)理上讲岂不是自损其德?(这种人)死後生吞炙热著的铁丸,(内心痛苦)躁热有甚於燃烧的木炭。㈢

放纵逸乐有四种表现:喜欢侵犯他人之妻女,身处危险之境无福(报),三是诋毁(他人),四是骄奢淫夫。(四)

不做(有)福(有)利(之事),又堕入恶(道),畏而又畏(其实)很少快乐:王法又施加重重责罚,身死之後堕入地狱之中。(五)

就像拔草割草一般,握得不紧就易割伤手(掌):学习持戒却又不禁制(其欲),(死後)堕入地狱自受恶报。㈥

人的行为若是散漫堕落,就不能驱除众多劳禄:在修(清净行)方面若有缺陷污点,终身都不会享有大福报。(七)

常常做一些应该做的事,自守戒律必然能使自己坚强。远离各种外方(邪)道,不要沾染(外道)以免蒙上污垢。 (八)

做了不该做的事,後来必然产生忧郁和痛苦:行善常常大吉顺利,所到之处没有后悔懊恼。(九)

面对各种恶行,想去作或者已作了;这(样的人)尘世之苦不可解脱,所犯罪恶已经接近难以逃避(惩罚的边缘)。(十)

谎称得道以求他人供养,自己心行不正,却去毁谤好人,此乃用邪道蒙蔽世人;其人将因罪业缚绑,自设陷阱自投火坑。 (十二

犹如守卫边疆城镇,裏裏外外都要牢固:正心守意无妄念,非法(之念)便不会产生:品行有缺点将导致忧患,自己使自己堕入地狱。 (十二)

应该感到羞耻的却不(以为)羞耻,不该感到羞耻的却又以之为羞(耻):(这种人)活著时是被邪见所惑,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三)

应该恐怖的见著却不恐怖,不应恐怖的见著反而恐怖;人生信仰偏向邪见一边,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四)

应该避开的不去避开,应该靠近的不去亲近:把玩践行邪僻观点,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五)

应该亲近的就应亲近,应该远离的就该远离:恒定如一坚持端正见解(观点),死後便进入善道境地。(十六)

原典

地狱品第三十十有六章

地狱品者,道泥辈①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自作自牵往。㈠

法衣在其身,为恶不自禁,苟没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 ㈡

无戒受供养,理岂不自损?死噉③烧铁丸,然热剧火炭④。 ㈢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卧险非福利,毁三侄决四。 (四)

不福利堕恶,畏而畏⑤乐寡,王法重罚加,身死入地狱。 (五)

譬如拔菅草⑥,执缓则伤手;学戒不禁制,狱录乃自贼。 ㈥

人行为慢堕,不能除众劳;梵行有玷缺,终不受大福。(七)

常行所当行,自持必令强;远离诸外道,莫习为尘垢。(八)

为所不当为,然後致郁毒;行善常吉顺,所适无悔悟⑦。(九)

妄证求赂,行己不正,怨誓⑧良人,以枉治士;罪缚斯人,自投于坑。 (十一)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⑨不生;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十二)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十三)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⑩邪见,死堕地狱。(十四)

可避不避,可就不就;阮习邪见,死堕地狱。(十五)

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十六)

注释

①泥巩:梵语。也作泥黎,泥朶,意译为地狱,是十界中最恶劣的境界。

②苟没:苟且地沈沦於,或曰因苟且而沈沦於。

③噉:吃、吞。噉,音dan。同「啖」,「啗」。

④然热剧火炭:然热,即燃热;剧,熊熊燃烧,火力剧烈。

⑤畏而畏:畏而又畏。

⑥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且有一定硬度。

⑦悔恡:即悔吝,乃後悔之意。怯,吝之异体字。

⑧怨譛:即怨谮,冤枉诬陷。

⑨非法:不法,不符合佛法之念头。

⑩信向:信仰偏向、执著。

31象喻品

译文

象喻品大意是教人如何端正身(行),做了好事获得好报,福报来时其速快。我(若)像(身披钟甲的)大象(参加)战斗,就不耽心被箭射中;应该用「诚信」之法,救度没有戒德的庸众之人。 ㈠

就像大象被调教得十分端正,可以充当国王乘坐的大车:自己调伏恶念受人尊敬,便是世间诚信之人。㈡

即使大象已驯顺,有时亦会突狂奔,即使象师会御象,哪如大象自御更称心?(三)

大象无法行走处,凡夫之力所不逮:唯有调伏自己身心者,方能到达安乐境。(四)

养象如果是为了存钱财,其凶猛祸害就难以制服:当日後不喂食料时,此象还是变成野象。(五)

沈沦在恶行之中的人,常常因被贪婪(之意)自我系绊:其外在表徵是不知满足,所以多次地堕入胞胎(在人世间轮回)。㈥

一心一意走正道,德行无亏心平安:世俗烦恼皆舍弃,犹如大象被调伏。(七)

乐於大道之人不会放纵其心,能够坚守佛道调摄妄心:这种做法能够拔除身之苦,就像大象走出了陷阱深坑。(八)

假如能与贤能之人为伴,一起行善并且有力,就能降伏各种所闻的(道理)。(九)

不能与贤德有能之人结伴而行,在行为中放肆作恶并且有力;在魔力垄断国王的社区采邑之中,宁可独处(守善)不要犯下恶行。(十)

宁可独处守善,也不与愚闇之人结为伴侣:独处而不作恶,犹如大象受到惊吓自我保护。(十一)

今生行善利人得安泰,常处和顺得安乐:寿终正寝得福报,不犯众恶得平安。(十二)

母亲健在很快乐,父亲健在亦快乐,世上还有沙门修行乐,整个社会因为有道而安乐。(十三)

持守戒律终老安乐,信念正确之处更是端正善行(所在):智慧最能安乐身心,不轻意去犯下罪恶最为安乐。(十四)

就像马调教柔顺(之後),随心所欲加以驱使:一以贯之持守戒律精进向上,禅定之法乃为纲要性的工具(手段)。(十五)

智慧的品行修炼成功人生便可站立,忍意致和(心)意可定:这些均能斩断人生各种苦(痛),(能够做到此点)便能随顺心意所到而不犯恶。(十六)

顺从这一法则可以保持禅定(心意),就像马被调教之後戴上御辔(随意驱使);斩断愤恨之意要消除人生之烦恼,这样便能禀受天界之乐。(十七)

不要自我放纵(心意),顺从(此戒)便可获得各种解悟:就像(舍弃)瘦弱之马择取良马(可以致远),抛弃恶念(恶行)就可以变成贤人。(十八)

原典

象喻品第三十一十有八章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我如象鬬,不恐中箭①;当以诚信,度无戒人。 ㈠

譬象调正②,可中王乘③;调为尊人,乃受诚信。㈡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④最善象,不如自调。㈢

彼⑤不能适,人所不至,唯自调者,能致调方。(四)

如象名财守⑥,猛害难禁制;系绊不与食,而犹暴逸象。(五)

没在恶行者,恒以贪自系;其象不知厌⑦,故数人胞胎。 ㈥

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使结⑧,如鈎制象调。(七)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塪⑨。(八)

若得贤能伴,俱行行善悍⑩;能伏诸所闻,至到不失意。(九)

不得贤能伴,俱行行恶悍;魔断王邑里⑾,宁独不为恶!(十)

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十一)

生而有利安,伴輭和⑿为安;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十二)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十三)

持戒终老安,信正所正善,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十四)

如马调輭⒀,随意所如,信戒精进,定法要具⒁。(十五)

明行成立⒂,忍和意定,是断诺苦,随意所如。(十六)

从是住定⒃,如马调御;断恚无漏,是受天乐。(十七)

不自放逸,从是多悟;羸马比良⒄,弃恶为贤。(十八)

注释

①不恐中箭:不怕会被箭射中。

②调正:调教训服,使之能被人驾驭。正,行走规矩而无野性。

③可中王乘:中,符合,配得上;王乘,国王所坐的大车。

④亦:本意为又。此处假设条件句之连词,含有即使之意。

⑤彼:代指大象。

⑥财守:亦作财兽。

⑦其象不知厌:那个大象是不知吃饱的时候的。譬喻用法,说贪者贪财,如象不知有饱。

⑧降使结:即舍弃、降伏了烦恼。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被逐於众生界又驱使来生,故称为「使」。

⑨塪:即陷的异体字,塪穽。

⑩悍:勇敢、强悍、有力。

⑾魔断王邑里:魔力垄断国王境内的都市。邑,都市、城市。

⑿輭和:即软和、和顺。

⒀调輭:调教得柔顺。

⒁要具:最重要的手段、工具、方法。

⒂明行成立:意谓人在可以成为佛教教化下的社会化的人,真正超脱了种种苦痛的人。明行,即大智慧流行;成立,即人在世上可以站立、行走。

⒃住定:保持住入定之状态。

⒄羸马比良:全句意为在赢马与良马之间进行比较而後择良马乘之。羸马,瘦马;良,好马;比,比较。

32爱欲品

译文

爱欲品大意是教人鄙薄淫欲、恩爱之情:尘世之人因为这些淫欲恩爱情感,制造出很多的灾祸。

心意放纵淫佚的行为上,欲爱就会生出枝枝条条:遍布生长愈加炽烈繁盛,犹如猿猴在林中上下跳跃贪求各种果实。 ㈠

把对爱意忍受的行为看作是(人生)苦楚,(因而)贪婪的欲望在人世间愈加昭著明显。各种忧患(因此)日夜生长繁殖,蔓延无际犹蔓草随地而生。㈡

人们被恩爱迷惑,不能抛舍情感欲望;因此忧愁爱恋之意很多,就像潺潺细流渐渐充盈池塘(忧爱充盈心中)。 ㈢

这便是产生忧愁悲伤的原因,世间各种苦痛原因不一:但根本的原因都是由於有爱(意)(引起的),远离爱(意)则就没有忧愁。(四)

自己(心中)意念安定可以抛弃忧愁,没有忧愁哪裏还有什么来世的(轮回)?(如若)不是没有忧愁没有染於世俗贪求,没有世人恩爱,哪裏获得人生安宁?(五)

有爱之人临死之时,将会导致众多亲戚(忧愁):跋涉於忧愁的漫漫长途,恩爱之苦常使人堕入危险之境。 ㈥

修行大道品行之人,不与欲望聚会,首先诛伐爱意之根,使其无所伸根之处:切勿像刈割芦苇(一样),使其心念再度萌生。(七)

(爱意)犹如树根深固,即使截断树根还会再生新苗;爱意若不连根除尽,往往就会重新遭受爱意之苦。(八)

猿猴得以离开树上,(但是刚刚)脱离树上又会再上树来;庸众之人也如猿猴一样,走出(此爱的)牢狱又进(彼爱的)牢狱。(九)

贪婪意(识)是常流之水,憍慢习气也是这样;思想若被淫欲纠缠,自己遮蔽心灵不见佛道。(十)

所有的妄念都会长流蔓衍,爱意犹如葛蔓藤梦(随处攀缘):只有智慧能够分辨区别地看待(万物),能够斩断情思的根源。(十一)

那些受爱意滋润泽被(之人),其思想必然滋生枝蔓:爱意之欲深而无底,它早老死之根源。(十二)

生生死死枝蔓不绝,都只因为贪婪逞欲:育养怨意徒增坟冢,愚蒙之辈忙忙碌碌。(十三)

即使地狱之中有钩铄(等刑具),智慧之人并不因此谓之牢狱:愚闇之人看到妻子儿女,爱意的束缚甚於牢狱的囚禁。(十四)

智慧之人认为爱意便是地狱,深沈无底牢固难逃:因此应当斩断抛弃(爱意),除去贪爱欲望就能获得安宁。(十五)

看见美色心就易被迷惑,岂知世事皆无常:愚蒙之人只知色貌美,哪裏知道它们并不真实!(十六)

自陷於淫乐之中,就像蚕儿作茧自缚:智慧之人能够斩断抛弃淫乐,瞬息之间便能驱除各种苦恼。(十七)

心念放纵逸荡之人,看见淫欲以为清净:恩爱之意由此更加迅猛增长,从此自己为自己造下地狱因。(十八)

要想断灭欲念之人,应常观身不净:从不净之处人手可以脱身邪地,便能斩断老死的忧患。(十九)

以欲为网自我蒙蔽,以爱为盖自我遮覆,自我放纵犹如自己捆缚自己进入地狱,就像鱼儿进入笋篓之中(不复得出):人若被衰老与死亡所窥伺,就会像小牛寻求母乳一般急急慌慌。(二十)

远离欲望熄灭爱意轨迹,走出欲网就无所遮蔽:完全符合大道要求便可解除牢狱捆缚,所有的彼此对立都将消解:已经能够救度边罪的品行,便是大智(大慧)之上。(二十一)

不要亲近远离佛法之人,也不要受爱意浸染:不能斩断「三世」(情缘)之人,一定将会再次堕入边罪之中。(二十二)

如若觉解了一切(佛)法,又能不粘著滞留於诸法(之义),所有的爱意全部放下释解,这样便是与圣人之心相通。(二十三)

所有的布施中佛教真理的布施最殊胜,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法味最为殊胜:所有的乐中真理的法乐最为殊胜,一切苦中以灭除爱欲最为殊胜。(二十四)

愚闇之人因为贪心而自我束缚,不去寻求超度此岸进入彼岸:贪心是使爱意破毁的原因,既害他人又害自己。(二十五)

爱欲是以意(根)作为田地,以淫怒痴为种子:所以布施(财物)给救度世人之人,将会获得无法计量的福报。(二十六)

出门伙伴很少而货物很多,经商之人心内怵惕恐惧:酷嗜欲望就会贼害性命,所以智慧之人从不贪求多欲。 (二十七)

心起欲相则欲现,何必色香五种欲?如能速断五种欲,便是世间真勇士。(二十八)

没有欲望没有三界烦恼,心意恬淡安然就没忧愁祸患的缠绕:如使烦恼消除尽,这样便可永远地走出生死之渊。 (二十九)

我任欲的真正源头,乃由意根的无端妄想:我若不以假有为真,情欲幻相将自行消灭。(三十)

砍伐(意识之)树不要停歇,意识之树产生各种恶(行):彻底斩断意识的树根,比丘所追求的乃是涅盘之境。 (三十一)

那些不去砍伐(意识之)树(之人),多多少少都残余各种亲(情):心(念)系绊(在亲情之上),就像牛犊寻求母乳(贪恋依靠,不能自立)。(三十二)

原典

爱欲品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心放①在淫行,欲爱增枝条;分布生炽盛,超跃②贪果获。 ㈠

以为爱忍苦,贪欲著③世间;忧患日夜长,莛如蔓草生。 ㈡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④盈于池。 ㈢

夫所以忧悲,世间苦非一,但为缘⑤爱有,离爱则无忧。(四)

己意安弃忧,无忧何有世⑥?不忧不染求,不爱焉得安⑦?(五)

有爱⑧以死时,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危。㈥

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⑨,令心复生。(七)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八)

援猴⑩得离树,得脱复趣树;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九)

贪意为常流,习与懦慢并,思想猗淫欲,自覆⑾无所见。(十)

一切意流衍,爱给⑿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十一)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十二)

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塚⒀,愚人常汲汲。(十三)

虽狱有钩铄⒁,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著爱甚牢。(十四)

慧说爱为狱,采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十五)

见色心迷惑,不惟⒂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十六)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十七)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十八)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十九)

以⒃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态缚於狱,如鱼人笋口⒄。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孔。(二十)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蔽;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⒅,是为大智士。 (二十一)

勿亲远法人,亦勿为爱染,不断三世者,会复堕边行。 (二十二)

若觉一切法,能不著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二十三)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⒆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二十四)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败爱故⒇,害人亦自害。 (二十五)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幅无有量。 (二十六)

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21);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二十七)

心可(22)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23)绝五欲,是乃为勇士。(二十八)

无欲无有界,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二十九)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三十)

伐树(24)勿休,树生诸恶;断树尽株,比丘灭度。 (三十一)

夫不伐树,少多余亲;心系於此,如犊求母。(三十二)

注释

①心放:内心欲望驰骋,不加管束。放,纵也。

②超跃:勇跃、积极地、努力地。

③著:显著、昭著。著,音Zhu6。

④潺潺:细流不断。

⑤缘:谓人心识攀缘於一切之场界。

⑥何有世:意为哪裏还有来世的轮回呢?

⑦不爱焉得安:宋本《法句经》作「不爱焉得世」。如果没有爱意,哪裏还有对世界的执著?依宋本句似可解通。若依原句,则疑有讹脱、误译之可能。

⑧有爱:《中华大藏经》写作「有忧」。宋本《法句经》写作「有爱」。因爱而生忧 ,有忧缘於爱。故意皆相同。

⑨苇:芦苇,割其苗而不掘其根,极易再生。譬喻用法。《那先比丘经》有「譬如刈」之句,意同。

⑩猨猴,今写作猿猴。

⑾自覆:自我遮蔽、自我蒙蔽。

⑿爱给,《中华大藏经》作「爱结」。宋本《法句经》亦作「爱结」 。

⒀益丘塚:增加更多的死於爱欲之坟墓。意即指爱欲徒使人沈沦於死亡。

⒁钩铄:钩铄,即是两种不同的刑具,以刺伤肉体为功能。铄,一种被锻链得很薄的 金属片。

⒂不惟:不专心於。

⒃以:因为。

⒄人笱口:当作入笱口。《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皆作「入苟口」。笱,捕鱼的一种竹器,口大颈小,且颈部有逆刺式的竹芒,鱼可顺利进去而不能脱出。

⒅边行:即边罪之行的省称。佛教戒律中有边罪,即使僧人犯淫、盗、杀人、大妄语四种大罪,犯此四种罪恶之人是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佛门净土。

⒆味道:体味大道。味,亲自体验,实践。

⒇败爱故,宋本《法句经》作「财爱欲」。依上下文意,宋本更合理。

(21)怵惕惧:小心谨慎、提心吊胆。怵,惊怖。

(22)心可:心中想要。可,同意,以某某为可,赞同某物。

(23)速可:《中华大藏经》写作「违可」。依上下句文意,当作「违可」,即违背自己心中的世俗意愿而正之以佛法。

(24)伐树:譬喻句。伐意识、意念之树。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