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而胜。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所以者何。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此为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如此诸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故杀众生。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意知法。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则有是处。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正智解脱。不为九事。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为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未见未生者。我亦记之。何者未见未生。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从想有终。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虚。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虚。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虚妄。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何此世常存。此实余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