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四(三)
2025-05-16 08:43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闇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着。已不着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今有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际。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虚。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虚。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餔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鱼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当佛说此法时。大千世界三返六种震动。尔时。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此法甚深。当以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当名此经为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