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佛说千佛因缘经(二)
2025-06-09 13:11

时千圣王。各以国土付其太子。告下诸国。我等今者欲修一切施。诸有贫穷须财宝者。可诣我所当随意施。尔时诸国一切人民。皆悉来集千圣王所。白言圣王。我等今者唯乏二事余无所须。何等二事。一者天乐。二者天女。时千圣王。持摩尼珠置高幢上。发大誓愿。我等福德受善果报真实不虚。令如意珠普雨天乐供给一切。应念即雨种种乐器。时诸乐器住虚空中不鼓自鸣。复更生念。若我福善真实不虚。令如意珠普雨天女。应念即雨种种天女。容仪庠序如魔天后。一一天女各有五百眷属以为侍者。时千圣王满众愿已。即舍国土出家学道。时王千子及诸臣民。皆悉号啕随从王后。奉送大王至于雪山。时千圣王告诸臣民。诸行无常我身无主。性相皆空有者归灭。我于今者信解此义。是以弃国无所恋着。即随婆罗门入于雪山。王子臣民辞退还国。时千圣王。于雪山中各立草庵。端坐思惟发弘誓愿。当度一切求无上道。思大施义圣王宿世十善报故。雪山千神各献仙果。日日供给更不求食。应时即得获五神通飞腾虚空。寿命一劫。时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长四千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眼。眼出迸血光如融铜。左手持剑右手持叉。住圣王前高声唱言。我今饥渴无所饭食。唯愿圣王慈悲矜愍施我少食。时千圣王告夜叉言。我等誓愿一切施与。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果而令食之。夜叉得果怒弃置地。告圣王言。我父夜叉啖人精气。我母罗刹恒啖人心饮人热血。我今饥急唯须人心血。何用果为。时千圣王告夜叉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我等今日不能舍心持用相与。是时夜叉即说偈言。

观心无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舍 乃应菩萨行

时雪山中有婆罗门。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愿大师。为我说法。我今不惜心之与血。即脱单衣敷为高座。即请夜叉令就此座。时大夜叉即说偈言。

欲求无为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众苦 能忍犹如地

亦不见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无吝惜 犹如救头然

普济众饥渴 乃应菩萨行

时牢度跋提。闻此偈已身心欢喜。即持利剑刺胸出心。是时地神从地踊出。白牢度跋提。唯愿大仙。愍怜我等及山树神。莫为一鬼舍于身命。时牢度跋提告诸神言。

此身如幻炎 随现即变灭

犹如呼声响 呼已更不应

四大五阴力 其势不久停

于千万亿岁 未曾为法死

我今为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无上慧

以此布施报 誓愿成佛道

若后成佛时 要先度汝等

说此偈已卧夜叉前。以剑刺颈施夜叉血。即复破胸出心与之。是时天地大动。日无精光。无云而雷。有五夜叉从四方来。争取分裂竞共食之。食已大叫跃立空中。告千圣王。谁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时千圣王惊怖退没不欲菩提生变悔心。各欲还国。时五夜叉即说偈言。

不杀是佛种 慈心为良药

大悲常安隐 终无老死异

一切受身者 畏杀毒害人

是故诸菩萨 教行不杀戒

汝今若畏死 当行不杀事

云何欲还国 舍静求愦闹

时千圣王。闻此语已皆默然住。佛告跋陀波罗。汝今当知第一婆罗门。赞檀波罗蜜者。过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过去然灯佛是。时千圣王出家学道。见然灯佛修诸苦行。心生悔恨。于一劫中堕大地狱。虽堕地狱。菩提愿力庄严心故。火不能烧。从是已后。复得值遇灯明王菩萨为其说法。从地狱出。广为赞叹过去千佛解脱称庄严佛乃至最后妙自在王佛。时千圣王。闻千佛名欢喜敬礼。以是因缘超越九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千圣王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也。佛说是时。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八十人发无上道心。二百五十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复次跋陀波罗。乃往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须阇提。国名胜幡。其王生时七宝承足。天降瑞应三十有四。堕地即行七宝自至。四方诸山各有一亿神仙。五通具足飞集殿前。复有百万亿恒河沙七宝大山。踊出殿前列住空中以应神仙。须阇提王。渐渐长大王四天下威德自在十善化人。王德力故一切人民。皆受快乐如忉利天。时诸仙人各持仙经授王令读。王读经已。闻过去有佛号宝华琉璃功德光照如来十号具足。王闻佛名身心欢喜。即脱宝冠向四方礼。发大誓愿。我于今日舍四天下一切所珍。出家学道。坐于光明菩提树下。身心不动。若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终不起。是时六欲天王。名金刚摩尼珠。与诸魔众八万亿千。一一鬼兵作百亿变状甚可怖畏。竞集道树。时须阇提王端坐树下。入智印慈心王三昧。三昧力故。时魔兵众同时碎坏。经七七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神仙俱来劝请转妙法轮。仙人众中有一大仙。名曰光果。说偈请曰。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