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佛说四不可得经》原文
2025-05-11 11:47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

佛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华香伎乐。追于上侍。佛道眼睹见兄弟同产四人。远家弃业山处闲居。得五神通皆号仙人。宿对来至自知寿尽。悉欲避终。各各思议。吾等神足飞腾自恣。在所至到无所挂碍。今反当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当造方便免斯患难。不可就之也。于是一人则踊在空中而自藏形。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一人则入市中人闹之处。广大无量在中避命。无常之对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则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处于其中无常之对何所求耶。一人则计窃至大山无人之处。擗山两解入中还合。非常之对安知吾处。于时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脱。藏在空中者便自堕地犹果熟落。其在山中于彼丧亡。在大海中则时夭命鱼鳖所食。入市中者在于众人而自终没。

于是世尊睹之如斯谓。此四人闇昧不达欲舍宿对。三毒不除。不至三达无极之慧。古今以来谁脱此患。佛则颂曰。

虽欲藏在空若处大海中

假使入诸山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未曾可获之

是故精进学无身乃为宁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获致。何等为四。一曰年幼颜色炜晔发黑齿白。形貌光泽气力坚强。行步举止出入自游。上车乘马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面皱皮缓。体重拄杖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二谓身体强健骨髓实盛。行步无双饮食自恣。庄饰头首谓为无比。张弓捻矢把执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骂詈冲口谓为豪强。自计吾我无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着床不能动摇。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闻声香美味细滑。坐起须人恶露自出。身卧其上众患难喻。假使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

三谓欲求长寿在世无极。得于病死命既甚短。怀万岁虑寿少忧多。不察非常五乐自恣。放心逸意杀盗淫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嫉邪见不孝父母。不顺师友轻易尊长。反逆无道希望豪富。谓可永存。讥谤圣道以邪无双。嘘天推步慕于世荣。不识天地表里所由。不别四大因缘合成犹如幻化。不了古今所兴之世。不受倡道。不知生所从来死之所归。心存天地。谓是吾许。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命忽然终不得自在。欲使不尔终不可得也。

四谓父母兄弟家室亲族。朋友知识恩爱荣乐。财物富贵官爵俸禄。骑乘游观妻妾子息。以自憍恣饮食快意。儿客仆使趋行骑视。顾影而步。轻蔑众人。计己无双。奴客庸骂兽类畜生。出入自在无有期度。不察前后。谓其眷属从使之众意可常得。宿对卒至如汤消雪。心乃怀懅请求济患安得如愿。呼噏命断魂神独逝。父母兄弟妻子亲族朋友知识恩爱。皆自独留。官爵财物仆从各散驰走如星。欲求不死不可得也。

佛告比丘。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设无此难。不现身相教化群黎。犹如四方有洪石山广大且高。上生草木众果药树。华实悉茂。忽失野火四山俱发。暴疾相向速于日行。有人白王。说有此患宁可避乎。答曰。不可得也。天中之天。唯有神通乃可济矣。

佛言。有心意识。不解深妙空无之慧。心计吾我。五阴所缚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规拔此恶分离之患。志于常存终不可得。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如春种谷。令秋不熟终不可得。殖老病死别乖之本。欲离不终不如志也。犹树生果。欲使不落终不可得也。犹人饮酒。欲使不醉孰有获愿。种诸根本。欲令不终不可得也。如人服毒。欲令不死谁有获愿。种离根本。欲令不别终不可得也。犹人入溷。欲令不臭谁有获愿。植老病死欲免斯患。未有如愿。人不识此四苦。放心恣意没沈五道。犹如车轮不得离地。悲哀呼嗟转相恋慕。无有竟已。犹如狂逸裸形而游。恍惚妄语谓为真谛。痛哉谁了此义唯有解道乃知之耳。比丘白佛言。何缘免济此苦之难。

世尊告曰。当求解脱。何谓解脱。佛言。护身口意初中竟善。不为声闻行。身不犯三罪。口不犯四过。意不念三恶。初中竟善也。又身口意和而归三宝。除于三毒。入空无相不愿之法。向三脱门。是初中竟善之德也。三界皆苦。生老病死。视身如怨。行于四等悲慈喜护。不遵大慈无极之哀。趣欲免身至于泥洹。不念一切便得罗汉。不及十方。虽得免于四患犹有限碍。

佛言。发菩萨意。普令众生常念遵六度无极之行。初中竟善者。谓发意菩萨也。初亦善者。视一切人如父如母如身。常等无异。中亦善者。不畏勤苦在于生死无央数劫。不以为劳。竟亦善者。分别空慧不见吾我。

又初亦善者。本发大意愿济一切。不为己计。中亦善者。行四等心慈悲喜护。竟亦善者。弘无极慈欲导群黎。遭诸恼患。初亦善者。观身四大本无化合。缘于无缘。中亦善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有斯四事则受身矣。无缘无攀何从得因。犹如立屋。有材有土有水有草。四事别离各散异处。人合作舍因得屋名。计身四事亦复如是。各在一面心着所有我人寿命。四大合成因号为人。竟亦善者。了知无身不倚三界。一切悉空。初亦善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之道。中亦善者。晓知六通之法。入柔顺法忍。竟亦善者。知身自然诸法自然人物自然。一切如化如幻计皆本无。初亦善者。谓发无上正真之道。中亦善者。解音响慧。得无所从生不起法忍。竟亦善者。逮一生补处。勇猛之状游一切生。睹无所起救济一切。如日普照无所不遍。是为菩萨初亦善者。中亦善者竟亦善者。佛言。行菩萨道多所度脱。犹众星中月而独光。光如日初出一时悉遍。犹如炬火在所如照。疗诸病如良医。度群黎如船师。安三界犹国主。降异道如师子。道心普如虚空。心等如地。洗垢如水。烧诸罪如火。游无碍如风。是为初中竟善菩萨之事。乃为究畅。

佛说如是。诸菩萨及众比丘。诸天龙神阿须伦。闻经莫不欢喜。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