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净土决疑论(印光法师与一位参禅者的辩论)
2025-05-31 08:30

净土决疑论白话文

法宣法师白话译

药物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治愈疾病者即是良药。佛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的即是妙法。在昔日古代之时,人们的根机殊胜,善知识众多而如丛林,随意修习一个法门,则皆可以契入而证道。而在如今之时世,人们的根机低陋下劣,善知识极为稀少,若是舍弃西方极乐净土,则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我自己惭愧多生多劫以来,所种的善根极为稀少,福德微薄智慧浅陋,障碍极重业力深厚。在我年少而刚立志学问之时,不能遭逢具有正见的善友,未能听闻佛菩萨圣贤传薪之道,争相服食韩愈、欧阳修辟除佛教之邪说毒素。由于谤佛造罪之故,学问都尚未成就,而业力的果报却先现起,从此病苦困顿了数年,几乎不能从事任何事务。

后来自己仔细思惟天地之道、鬼神之事,是如此的昭明显著。古代以至今日的圣人贤者,是如此地众多。更何况佛法自身并没有权力来胁迫他人服从,必定要仰赖圣明君王和贤能臣相来加以护持,才能够流通于国家天下也。假使其佛法真的如韩愈、欧阳修所言的,是悖叛儒家圣人之道,为害于我华夏中国。那么岂只是古今的圣君贤相,不能容忍其存在于世间,即使是天地鬼神,也将尽力诛灭而令其长久以来便无所遗留也。又何必等待韩愈、欧阳修等人依托著空泛不实之言语而辟除之呢?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即使是如一般平凡夫妇、世间男女之愚痴,也可以赋予良知和良能。可是说到其究竟之处,虽然是儒家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焉。韩愈、欧阳修虽然贤能,可是其距离圣人之境界尚且极为遥远,何况那些儒家圣人尚且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之境界呢?佛法之微妙不可思议,实在不是凡夫情识、世间智慧之所能够测量揣度之法也。

我于是便顿时改革过去之心,出家而为僧人。自己思量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决定难以即于此生而一定出离生死。是故我从此之后心中只有忆念阿弥陀佛,唯有求生极乐净土。纵使出家多年以来,滥竽充数而参与讲经之座席,广泛经历而参究于禅门宗匠,也不过是为了启发明了净土的第一义谛,以作为极乐世界上品往生之资粮而已。我所悔恨的是色身体力衰败虚弱,修行难以勇猛精进,然而我心中求生净土之信心愿力极为坚固,非但是世间的禅宗和讲席之诸法师,不能稍微转移我的心志节操。即使是诸佛如来亲自现身,使令我修习其余的法门,我亦不肯舍弃此极乐净土去执取彼法门,而违背了我最初之心志也。奈何由于宿世的业缘所障碍,终究尚未能获得一心不乱,以亲身证得念佛三昧,心中实在极为惭愧而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日,有一位上座法师,长久以来参究禅宗,兼带通达教典义理,眼光高傲看空四海一切的众人,誓愿证得究竟一乘之佛法。仿效善财童子以普遍参访各方之善知识,来至螺山以叩关请教于我所住的精舍。当时我正好因为《阿弥陀经要解》,其文句艰深、义理奥妙,不方便于佛法中初学的童蒙之人。于是便想要搜辑天台宗的教典,逐句逐条地著作钞释,以使得初学佛法之士,易于进一步了解和修学佛法,我并不敢仿效古代大德一样宏扬阐释佛道之妙意,只是作为后进之人进入殊胜佛法的因缘而已。我心中欢喜此位禅者能够前来参访请问,因此即赠送他《弥陀要解》一本,并且告诉他我著作钞释之心意。

这位参禅的上座法师因此告诉我说:《弥陀要解》这一本书,我过去曾经看过一次,我见到其中的言词曰:《华严经》深奥的妙藏,《法华经》不可思议的秘义精髓,乃至一切诸佛的心法精要,以及菩萨修习万行之指南,皆不超出于此《阿弥陀经》。此书中像这样的言句实在不胜枚举,简直是贬抑遏止禅宗教理,过度赞叹净土法门,毁谤佛陀的正法轮,疑惑耽误一切众生。没想到蕅益大师,以其千古稀有的学问知识,不能够即于当下直指人心,宏扬阐明大乘止观,反而著作这样的要解,以作为这些念佛的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使得全世界的出家在家之众,枯守一法而弃置其他的万般修行,执取牛蹄足迹中的一滴雨水而舍弃了巨大的海水。一同进入于迷惑之途,永远背离正觉之路,断除消灭佛陀之种性,其罪过之大实在可以覆盖充满于天地也!如果是想要报答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者,应当要立即将其书籍焚毁消灭而令其穷尽。又怎么能够忍受更再著作钞释,以助长其邪见之流通呢?这位禅者显得内心愤慨而声气严厉,就好像是亲自面对著深仇大恨的敌人一样。

我等待他的怒气稍微平复之后,徐徐缓缓地告诉他说:你以为蕅益大师此《弥陀要解》,是罪恶过失之根源者,那么你只是知道其末流,而不知道其本源。是追求石块的愚痴之犬,不是抉择水中之乳的鹅王也。你必须知道其所谓的过失,实际并不是在于蕅益大师这一个《要解》,而是在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十方的一切诸佛。以及净土三经,和《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典。更加上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和大祖师也。

你若是能够成为大法王,能够纠正而治理其罪过,那么便可以将你的言论,让全天下举世之人依法奉行也。否则你就是如同荒山野地的愚痴之民,狂妄自称为皇帝,自己制定国家法律,背叛天子帝王之典章,恐怕不必等待转个脚根,便被人灭门而诛连九族了。你作如是之说,真是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必当即生陷落于阿鼻地狱之中,永远长劫而受种种痛苦,完全没有出离地狱之期。你倚恃著宿世所种些微的福报,造下无穷无数劫之痛苦果报,三世诸佛称之为可怜悯者,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啊!

彼参禅者心中惊异面色恐惧而曰:师父您说其罪过乃是在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等人者,怎么会如此颠倒反常呢?请您详细陈述其缘故,若是其道理果然较为殊胜,我怎敢不随顺依从呢?

我说:释迦如来为了一个大事因缘之故,而出生示现于此世间。而所谓的大事因缘者,便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以于直下成佛而已,岂有其他的原因呢!可是无奈一切众生的根机有大乘小乘之分,其迷惑也有浅薄和深厚之不同,致使释迦如来不能直下演说流畅其本有的心怀。因此佛陀便随著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化,对著不同的病症而投用不同的药物。

为了究竟的实教而施设以权巧之教法,开解阐释权巧的教法而显示其即是究竟之实教,于唯一佛乘的究竟之法,作种种不同的随机演说。或者有些善根已经成熟者,便令其即时高登于觉悟之彼岸。而其中有的恶业障碍极为深厚者,则令其次第而渐渐出离于尘劳之苦,曲折宛转而垂慈接引,循序渐进而善于诱导,虽然是天地之德、父母之恩,也不能比喻佛陀慈悲智慧的一小分也。

此外因为佛陀开示的一切修行法门,皆是倚仗著自己修行之力量。纵使是有的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者,假使见惑和思惑之烦恼,稍微有一些尚未断尽,则三界的生死轮回,依旧还是不能出离。更何况是既已转世之后受于胎胞五阴,接触境界生起执著,生生世世之间由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更入于迷惑者多。上根器而悟道的人犹然如是生死不已,中下根器的人又何必待人来详细说明呢?想要断除见惑就如同要截断四十里广阔三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岂是很容易言说而到达呢?因此之故自力的法门便不能普被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流佛陀的本怀。

唯有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方法,专门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无论是善根成熟或是尚未成熟之人,其所作的恶业是轻是重。只要肯生起信心发起愿力,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其人临命终时,一定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垂慈接引,真接往生极乐净土。使那一些善根成熟者,顿时可以圆证佛果。即使是恶业较为深重的人,也可以高登而进入圣人之流。此乃是三世诸佛度化众生之重要法道,是上根圣者和下根凡夫皆可以共同修行的微妙法门。由此之故种种的大乘经典,咸皆开启此一净土要门。历代以来的祖师大德,莫不遵照而共同行持。你自己以禅宗和教理感到高傲自负,而狂妄地指称宏扬净土法门者,其是为毁谤佛陀的正法轮,其是断灭佛陀的种性。这样的说法足以证明你乃是邪魔来依附于身,丧失心志邪病狂妄,误认迷痴而以为觉悟、指责正法说其为邪的地狱种性之俗子也。

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过去的无数劫当中,发下广大的誓愿,期愿度脱一切的众生。一个则示现出生于娑婆的污秽国土,以污秽不净、以痛苦的境界,折伏众生的贪爱执著而令其前往净土;一个则是安然居住于清净的国土,以清净庄严、以自在安乐的世界,摄受众生前来而加以教化熏陶。你只知道平凡的愚夫愚妇,也能念佛修行而往生西方,因此而藐视净土以为低下。你何不前去观看《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所证齐等于十方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导他发起广大的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以期愿能够圆满究竟之佛果,并且以此净土法门普遍劝导华藏海会之大众呢?

而华藏海会之大众,没有一个是凡夫二乘的根机,乃是四十一个阶位证得法身之菩萨大士,大众皆已一同破除无始无明,同样证得真实法性,皆悉能够乘著他本愿之轮,于没有佛陀之世界,现身而示现作佛。此外华藏世界海当中,其中的净土有无量无边之多,然而普贤菩萨令其必定要回向发愿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者,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出离生死苦海之玄门,成就佛果之快速捷径也。以此之故自从古代以至今日,所有禅宗、教门、戒律之丛林道场,无不是朝暮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于西方净土也。

你经历而普遍参访过许多丛林道场,何以你日日都随著丛林来修习此法,却反而生起像这样狂妄的毁谤之心呢?儒家的书籍当中所谓的学习而却不能觉察,日用而不能了知者,则没有比你更严重的了!所谓的《华严经》乃是一切诸经中之经王,称王于三藏的经典,《华严经》的开示不能相信,即是断善根的一阐提。纵使不当生下陷于阿鼻地狱,果报命终之后决定堕落于无间地狱当中。我心中想要远离痛苦而求生于极乐净土,你却想要得到苦果而毁谤华严。你可以痴迷执守你的心志,我却愿意坚行我之正道,正是所谓的将军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又即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你离去,我不与你言语!

彼参禅者曰:佛道最重要的是能够宏扬流通,若有疑惑则必须剖析解决,师父您为何这样排斥拒绝我呢?我曾经听闻毗卢遮那佛,遍于一切之处,其佛所住的境界,名为常寂光。那么只要能够证得法身,则当处即是常寂光之净土,又何必以生灭之心,舍弃东方娑婆而取于西方极乐,然后才可证得呢?

我回答说:要证得法身谈何容易。常寂光的净土,虽然说是当处即是,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断德究竟,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法身者,便不能能够究竟彻底而亲自得到受用。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等四十一个阶位,尚且还只是分证而已。你如果是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之法身,那么便不妨说当处便是常寂光净土。如果尚未如此,那么则是空说饮食、数他人的财宝,不免要饥饿寒冷而死。

彼参禅者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禅宗门内所常常谈论的,不应当会有错误才是。

我答曰:禅宗门内所说的,专门是指理体之性,并不是谈论事修的这一面。其之所以如此者,是要人首先认识不涉及因果修证的,凡夫圣人众生诸佛皆具有的理体之性。然后依循者此不生灭的理性以起而修习因地、证得果报,超越凡夫而入于圣人之地,即众生之心性而成就佛道之事。你何以事相和理体儱侗不分,知见如此地混淆颠倒啊!

此外你又以舍弃东方秽土求取西方净土,为生灭之事。而却不知道执取东方废除西方,乃是断灭之见也。若是尚未证得妙觉的究竟佛果,又有谁能够远离超越于取舍呢?三大阿僧祇劫精进地修行,百劫的修行因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除痴惑证得真性,有哪一件不是取舍之事呢?因此必须了知释迦如来欲令一切众生迅速证得究竟法身,以及常寂光土之境界,所以特别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于西方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李枣柏长者的《华严合论》,其当中指出所谓的西方净土,乃是为了一部分取相的凡夫,尚未信入一切法空的真实之理,以其心忆佛念佛之故,其心念分分得到清净,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此乃是权教而非实教也。何以华藏海会的大众,却一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李枣柏现生证得圣位,其神通和智慧,乃是不可思议,必定是华严海会之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其所有的言说论著,应当没有错误差谬才是。

我答曰:李枣柏虽然是菩萨示现,但是因为《华严经》的全部尚未完全传来中国,没有办法预先断定,是故作如是之说。考察李枣柏写造论文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著作论述完成之后,随即入灭而去世。经历了五十多年之后,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的乌荼国王,才进献〈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本。到了贞元十四年,才翻译完毕而流通之。其前面的三十九卷,即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然而其文章句义更加详细。而彼八十华严之第八十卷,善财童子承借著普贤菩萨威神之力,其所证得的智慧与普贤菩萨齐等,与一切诸佛齐等。普贤菩萨乃为其演说偈颂,称赞如来殊胜微妙之功德,因为剩余的经文尚未前来而圆满究竟,所以经文尚未结束而终止。

等到〈普贤行愿品〉来到中国后,其第四十卷,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导策进善财童子,以及和华藏世界的大海众菩萨,令其皆一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演说完毕之后,如来加以赞叹,大众欢喜而依教奉行,其经文才圆满完备。是故古代大德以此一卷经文,接续于八十卷华严之后而流通之,便是想要后世的学佛之人,皆能够受持完整的经文啊!

古代大德说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法门,唯有诸佛与诸佛之间,才能究竟了知其境界。即使是登于初地之菩萨,也不能知道其少分者,即是这个道理(译注:指李枣柏虽然可能是菩萨示现,但是其尚未究竟成佛,也不能究竟了知极乐净土之不可思议。)。那么一切的上根利器的众生,极乐净土都全部摄受而无有遗留了。《大集经》云: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佛法,罕有一个能够得证佛道,唯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得以度脱轮回生死。那么一切的人天六道、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净土法门也可以全部摄受而无剩遗了!你相信李枣柏的言论,而却不相信〈普贤行愿品〉和《大集经》。那么这就是遵守地方县令一时而权宜之告示,却违背了皇帝天子万古不易的敕令旨意,你为何如此不知道尊卑高下和轻重缓急呢!

参禅者问曰:彼李长者既然是华藏海众的菩萨所示现,何必要等到经典传来之后才能了知呢?

答曰:宏扬佛法,实在不是非常容易之事。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才可以取信于大众。《华严经》这一部经,远远超越于一切经典,没有办法从其他的经典加以引类了知,而来自我裁测度量也。

参禅者问曰:《大般涅槃经》的全部经典尚未来的时候,道生大师何以预先提倡主张一阐提也同样皆有佛性呢?难道您认为李枣柏,其修行程度不及于生公吗?

答曰:一阐提之人原本也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断善根者怎么会独独没有佛性呢?有智慧见识的人皆可以不待经典传来而预先断定。然而往生极乐世界以圆满成就佛果,诸多的经典完全没有事先宣说,又有谁敢自己特别独出心裁,而竖立这个奇特的义理呢?这两件事理绝对不可相提并列,不可以引用而作为证明。至于此二位大德所证之境界,则不是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所可以了知,我又何敢随便戏论呢?我们必须知道菩萨宏扬佛法的时候,或者以顺道或者以逆道,其种种方便善巧,真是不可思不可议。这难道不是李枣柏长者示现以不能了知,以帮助后世来信受净土法门乃真正是不可思议呢?

参禅者问曰:禅宗门内的诸多祖师,大多拨除排斥净土法门,这又要怎么解说呢?

我答曰:禅宗的诸多祖师,唯有弘传佛陀之心。其所有的指示言说,皆是指归向上直指人心。你参禅已经有很多年了,尚且不知道此事,那么你对禅宗的种种知解,皆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也!

参禅者问曰:我乃是博地凡夫,岂敢自我放任自己的见解。但是诸禅宗祖师真实之言,绝对是可以依凭的。例如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念佛又要求生何国呢?赵州禅师云: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又说:老僧我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禅宗的诸多祖师,有很多都有像这样的言语文句,那么又要怎么说呢?

我回答曰:六祖大师直指向上之开示,是要令人明白识认取自心,而你却把他当成训诂文字解释言义,当作是辨别评论修持的法门。那么这即是所谓的,误认驴鞍和拱桥而把它当作是阿爷弯弯的下巴,这真是差误太大了。你应当知道往生西方之人,其见思惑之现行已经清净穷尽,进一步更再破除尘沙惑,以及无明惑。只有前进而修行,绝对没有造罪之事情。

而所谓的彼人求生何国者,若是在此娑婆世间,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者,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带业而往生西方之人,则往生于凡圣同居净土。一旦往生彼国土,则见思二惑便彻底消灭。比喻就如同大火燃烧的炉子上飘下了一片雪花,尚未到达炉子即融化。又如同才一见到有德之人的颜面,邪恶低劣的念头便全部消失。

若是在此世界时见思惑已经清净断尽,则往生于方便有余土。若是能够分破无明惑,则便可以往生于实报无障碍土。无明惑若是能够清净断尽,福德智慧皆已圆满,则便生于常寂光净土。在此世间现生证得者如是,在彼国土进一步修行者也是如此。你何必过度忧虑彼人没有可以往生之处,而自我障碍亦障碍他人,却不肯求生于西方净土。就如同听到有人噎到喉咙而废弃饮食,自己徒然饥饿以致丧失性命,那么天下间愚痴之人,再也没有像你这样的了!

你只知道赵州禅师说: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你何不领受记取在语录的下文当中,有僧人问说和尚您还为人指示否?赵州禅师回答佛!佛!的这些语句呢?你只想要依循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的这些话,你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和尚您受大王如是的供养,要以何来报答?赵州回答:念佛!的这些话呢?你又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十方诸佛,他们还有没有老师?赵州答云:有。僧又问如何才是诸佛之老师?赵州答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些说法呢?

你认为禅宗祖师们,很多都有此等的语言文句。你却不知道禅宗酬对回应问者根机的言语,名之为机锋,名之为转语。所问的便在回答之处,回答的便在提问之处。而却不知道要返照回光,叩问自己而参究。却一向只是吃语言枝末的糟粕,如痴狗般追逐于土块而不逐于人,这样有什么了脱之期呢?

我出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像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样的言语,则众人口中皆在宣说。至于以佛佛而为人指示,以念佛为报答恩德,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的老师,则完全没有听过有一人说过一句者。而这些言语皆是出自赵州禅师同一口舌的言语,既然以彼漱口三日等为真实、为可依凭,则此念佛之语亦是真实、亦是可以依凭。何以对于让人受损者则依凭信受,而可以得到利益的却违背而不信。一个依循、一个违背,自我互相矛盾冲突。

而赵州禅师所言的,总是归向于我们自己的本分。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与念佛而报恩德者,皆是属于禅宗的转语。若是能够直下识得自己之本心,才知道赵州禅师的禅道超越于凡俗的常情,其语句超出于寻常格式之外,从此应当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每日的时间皆不足够也。

假使不能够亲见赵州禅师之意旨,则宁可以赵州禅师所说的念佛作为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照赵州拨弃诸佛的方式而将其作为把柄。若是依照念佛而来修行,则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轮回,将来必定可以成就佛道。若是依照拨弃诸佛的方式,则是谤佛谤法谤僧,现生则其所造的罪业如同高山一样地堆积,福德智慧如同冰雪一样地销融。性命终绝之后则永远堕落于阿鼻地狱,无量长劫要受种种痛苦,其利益和灾害、所得和失去的,何异于天渊高下之差别也。

总而言之,如今之人大多都是福德微薄智慧肤浅,业力极重罪障深厚。对于能够有益于人者,就好像是完全没有听闻一样;而对于令我们受损的,则全身顶戴而受持。(得益和受损是约未能悟道而错会其意来说,并不是说古德所说之法,有利益或损害之差别。)诸多禅宗祖师酬答应对其当机者的言语,全部都是以如此的方式,不必劳烦而全部解释。

你所谓的禅宗诸祖师的真实之言语,绝对是可以依靠凭借的,那么你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云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为稳当。又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立下的为病僧祈祷念佛的仪式,火化度送亡僧的念佛规范,皆悉为其回向往生于极乐净土呢?难道你认为百丈禅师只令死者往生净土,而不令在生者亦求生净土吗?

你又何不依照西天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释迦如来预先授记其将可往生极乐世界。此菩萨在龙宫当中背诵而取出《华严经》,广泛造作诸般论著,偏偏独赞西方净土,譬如在《毗婆沙论》,称赞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而且快速能够到达之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的最末后,开显指示最殊胜的方便之道,令人称念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可恒常侍奉阿弥陀佛,永远而可不退转于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迦叶尊者,其所结集的三藏经典,与净土的诸般经典呢?假使净土法门不足以师法学习,有害于世间众生,彼祖师们何以不知好歹,而遗留给后世这样的罪恶根源呢?

此外诸大乘经典,皆赞扬西方净土,而小乘的经典则没有一个字谈到西方净土。难道你认为大乘的经典,不足以依凭法则吗?又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之时,六方世界如恒河沙之诸佛,悉皆现出广长舌相,劝导众生信受此释迦牟尼佛所说之《阿弥陀经》。难道你认为六方世界之诸佛,也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吗?

如果你说六祖大师,赵州禅师等人的话,不可不相信。那么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六方世界的诸佛、诸多的大乘经典,则更加是不可不相信。如果说诸佛、诸祖师、诸大乘经典,皆不足以相信,那么又哪里有六祖和赵州可以令人相信呢?你只见到浅近之处而不见到远处,只知小事而不知大道。就如同乡野之民仰慕县令的地方势力,而却不知道皇帝天子之广大威德。又如同小孩儿见到几枚铜钱便即刻捡拾而去,遇到无价的摩尼宝珠而却不知顾视注意也。

你还知道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其所开示的禅宗净土之有无,其利益损害和所得所失吗?永明大师乃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怎么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毁谤正法轮,疑惑耽误众生,而断灭佛陀之种性呢?

彼参禅者曰:彼永明禅师所作的料简,其言语显得支离破碎,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何以这样说呢?彼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是如他所说的,则如今的参禅之人,大多都是看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也有的人安住于念佛堂,长年修行念佛者,那么彼人真的于现世皆能为人之师,而来生即能成佛作祖吗?

彼四料简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今这些平凡的愚夫愚妇,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到处都有。可是却未曾见过有几个人临命终时,现出种种的瑞相,承蒙阿弥陀佛的接引,而往生于西方净土也。由此可见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是不足以作为修行之法则。

我回答曰:你何以如此粗鲁急躁而囫囵吞枣,像这样不知仔细品尝滋味啊!永明大师之料别简择,乃是大藏经之纲要宗旨,修道行持之龟鉴指引。首先必须认识确定如何才是禅?如何才是净?如何才称之为有?如何而称之为无?然后随逐其文句而分别剖析,则便可知道其字字皆如同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个字不是极为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移动。我数十年来见到禅宗和讲经的诸师所说的,都和你所说的一样而没有稍微的差异。大家的见解境地都是如此,那么也难怪禅宗和净土,日日渐渐地见到其衰败残缺也。

参禅者曰:何者名为禅和净,又何者称之为有和无,请师父您慈悲垂示而明白教诲。

我答曰:所谓的是禅者,即是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禅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禅宗门内其言语不明白说破,却令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是故其言语是如此。其实际上即是无能见所见,即寂而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之心体也。(离念灵知者,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明白洞悉前境也。)

所谓的净土者,即具有信心愿力以持念佛名。而其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是指人们参究的功力至极,分别念虑能使之寂静而情执消亡,彻底明见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是真实的发起广大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执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所谓的禅与净土,唯只是约理体、约教典而言;而有禅、有净土,乃是约众生根机和其修行来说。教典和理体则恒常皆是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而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则必须依于教典起而修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使其真理实际存有于自己心中。此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可是实际上却是大大的不同,必须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以儱侗不清。

假使参禅尚未开悟,或是悟而尚未透彻,皆不可以名之为有禅。假使虽然有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无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而如同习惯之事。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或者求其来世生于富贵人家,享受五欲之快乐。或者求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或者求其来生之时,能够出家而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众生。如此种种皆不可名之为有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么过失,而也要简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我答曰:若是已经断除见惑思惑之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之生死,乘著慈悲的广大愿轮,示现出生于五浊恶世,上宏佛法下化众生,可以如此度脱众生则可以。若是有些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尚未断除见思二惑,纵使其能不迷惑于受生的最初之时,可是也很难保证其于一生之中或多生之时,不被种种境界之所迷惑。以其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尚未证得无生之智,情执之种子仍然存在,遇著境界遭逢众缘,难免会被种种境缘所迷惑。假使一旦随著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者,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个两者。从迷惑而更再入于迷惑,不能够自拔超脱于境界之外,因此而长远劫来沉沦生死者,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人。

释迦如来为了此种缘故,因此令人先求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令其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证得无生忍之妙智。然后乘藉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转而入于娑婆世界,度脱一切的众生。如此则修行只有前进而无有后退,只有所得而无有缺失。因此如果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而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莫不皆是如此,然而在净土宗则断然而万万不允许也。

世间的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净土。像这样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知道〈四料简〉文句之意义。孤负了永明大师古佛示现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之捷径。自我耽误亦耽误他人,其祸害岂有穷极之时。这就是所谓的认错定位罗盘的星辰,毫厘之间有差错,就相差如同天地之悬远也。

彼参禅者曰:禅和净土的有无,我约略已经知道其旨趣。〈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我答曰: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是说这个人已经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并且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完备地了知释迦如来一切权教实教之法门。而且在一切的诸法当中,又唯有以信愿念佛这一个方法,以之作为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上品上生,其所谓的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者,即是指此人也。

其人有广大的智慧,有大辩才。一切的邪魔外道,听闻到其名声则丧失胆魄。就如同威猛之老虎更戴上锐利的双角,其威力强猛无有其他兽类可以相比并列。凡是有前来参学者,皆能随其根机而说法,应当以禅净双修而接引者,则以禅净双修而接引之。应当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者,则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之,无论是上中下之根机,没有一个人不蒙受其恩泽,如此岂不是人天之导师吗?

至于到了其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上品莲台,只有一弹指之时间,便能够华开见佛,证得无生忍之妙智,最低下者即能证得圆教的初住位,也有顿时可超越诸般位次,而至于等觉菩萨者。圆教的初住菩萨,即能够现身于一百个世界而示现作佛,更何况是在此初住位之后,其位位倍加殊胜,乃至于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是故称之曰来生作佛祖也。

所谓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这是说其人虽然尚未明心见性,可是却又决定志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当中,发下了广大的誓愿,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忆念独子一样。众生若是能够真的如同游子忆念母亲,以志诚心忆念于佛,如是则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即能蒙受阿弥陀佛之摄受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者,固然可以往生于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于其临命终时由于痛苦之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十声,或者只有一声,然后便直下而性命终止,也同样皆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此岂不是万人修行万人前去吗?然而此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多少工夫,但是因为其心力极为猛励强烈,是故能够获得如此巨大之利益。不得将其如同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而来较量分别其念佛功德之多少。

这些人既然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其亲见佛陀听闻佛法,虽然也有缓慢和迅速之不同。然而其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之流,永远便可得不退转。并且随著其根性的浅深之不同,或者渐次、或者顿时,便可证得诸般之果位。既可证得种种果位,则其开悟更不必等待人谈论了。此即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所谓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是指其人虽然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然而见惑思惑之烦恼,并不容易断除。必须要经历种种缘起境界的锻炼,令其见思烦恼清净断除而无有剩余,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有可能出离。如果说一丝毫的见思烦恼都尚未断除者,姑且先不要谈论。即使是努力断除而只剩下一丝毫尚未清净除尽者,则其六道的轮回生死依旧难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尚未归于解脱之家,即便性命终结。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皆是如此。故曰:十人九蹉路。所谓蹉者,即是蹉跎,即世俗所谓的担搁也。

阴境者,是指中阴身的境界。即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界。此中阴的境界一现前,在一眨眼之间,便随著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自作主宰。就如同人们负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牵去偿还。心念的思绪有多头多端,心念最重者首先坠入。五祖戒再来而为苏东坡,草堂清再来作鲁公,这些还是比较好的呢!是故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所谓的阴,其音韵和意义都与荫字相同,即是盖覆的意思。是说由于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也。瞥,音韵为撇,是指眨眼也。有把蹉字当作错字。而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之境界,这些总是因为不认识禅和有这个字的意思,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十个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却即随著「五阴魔之境界而去,而变得著魔发狂呢?人之所以著魔发狂者,乃是因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为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性也。何以不知好歹而将著魔发狂之事,加之于大彻大悟者之上呢?这个关系甚为重大,不可以不明辨也。

所谓的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土者,即是指一般不学佛法的人,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的善法,这是大错特错的。佛教的法门虽然有无量无边之多,唯有禅宗和净土,最为适合众人的根机。无禅无净土,是指其人既然尚未能够彻悟心性,而又不求生极乐净土,只是悠悠泛泛,任意地修习其余的法门。既然不能靠自力而定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性;又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其毕生泛泛修行其他法门之功德,感得来世他生的人天福报。此人现生既然无有正确之智慧,来生亦无有智慧,于是即随著福报境界而转,耽溺执著于五欲境界,广泛造下种种恶业。既然造下种种恶业,将来便难逃于恶道之果报。等到其人生命的一口气不来,随即堕落于地狱之中。以地狱当中洞然火烧之铁床铜柱,经历于长久之时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彼从前贪欲声色、杀害生命等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想要垂慈怜悯而救拔之,可是因为其被恶业之力所障碍的缘故,不能得到佛菩萨慈悲之利益。古人曾经说修行佛道之人,若无真正的信愿以求生西方净土,而泛泛地修习其他的善行,这个称之为第三世之怨苦,就是在说这种人也!

这是因为其人以今生之修行,来生便能享受福报,倚仗著福报之势力又作下种种恶业,即获得第三世的堕落恶道。快乐暂时得到于来生,可是痛苦却遗留于长久之时劫。纵使令其地狱的业报消尽,又再度转生于鬼道畜生。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也。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手拈起地上之泥土,问阿难尊者曰: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阿难尊者回答佛说: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够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之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所谓的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依怙。犹只是局限于偈语之言,而浅近地言论其孤独受苦的窘况也。

因为一切的修行法门,专门仰仗于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和业种清净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即能进入圣人之流。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缘故,因此特别作诗偈料简,以垂示于将来之众生。可以说是迷于河流津途者的救渡宝筏,危险道路的明智导师。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是随意迷糊地读过,不知加以研讨探究其深意。这大概就是众生同分的恶业所共同招感之果报吧?

彼参禅者曰:我昔日不知是何过失,很早便迷昧于真实的佛法。宿世不知有何福报,可以听闻到师父您开示出离之要径。我愿意侧列于师父您的门墙之下,作您的弟子而执持奉侍手巾水瓶。

我回答曰:我有什么德行,敢让你如此称赞言说。但是我所说的言语,皆是宗主于诸佛陀、诸祖师之智慧。你只要仰望信受佛陀祖师之语,努力宏扬净土法门,则无有恩德而不能回报,无有罪业而不消除。过去天亲菩萨,最初修行时毁谤大乘佛法,后来以努力宏扬大乘来救赎其昔日的罪过。你如果能够追随彼菩萨之美好芳踪,我愿意舍弃我的身命而供养你。

彼参禅之上座乃礼佛而发愿云:我弟子某甲,从于今日以后,专门修习净土法门。唯愿祈望临命终后,往生于西方极乐上品莲华,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顿时证得无生之智。然后不违离于极乐安养,普遍进入于十方世界之中,以逆行或顺行、隐密或显明之方式,用种种的方便,宏扬流通此净土法门,度脱一切的众生。尽于未来之际,无有间断歇息。虚空有其穷尽,我之愿力则无穷。唯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常住之三宝,愍念我的愚痴诚心,一同垂慈而摄受。

我则曰:净土法门此事,乃是一个广大的因缘。净土法门的义理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够信受奉行,即是以佛陀之功德庄严而自我庄严也。

参禅的上座唯唯称是而退去。我因此记录其问答,以作为不知道净土法门之人的劝导。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