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净土修学导引》-第六章(一)
2025-06-12 11:06

净土修学导引 作者: 编述 隆盎

第六章往生品位

第一节人人皆得往生

净土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无上妙法,是万修万人去的圆顿妙法,是人人皆得往生的第一妙法。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种说法对吗?

首先,佛经到处都是信愿念佛,人人皆得往生的圣言。《阿弥陀佛》说信愿念佛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明信愿念佛必蒙佛接引,蒙佛接引必定往生。经中又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说明只要有信愿,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今后发愿,今后当生。《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观经》中说: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明确指出修净业的一切凡夫皆得往生极乐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很多很多,而不是少。《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术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证明往生的人多得无计其数。《无量寿经》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说:于此世界(娑婆世界)有六十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又说:他方佛土亦复如是。远照佛国有一百八十亿,宝藏佛国有九十亿,无量音佛国有二百二十亿,甘露味佛国有二百五十亿,无畏佛国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得往生。世尊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么多的佛国,无数众生都已往生极乐,就是要证明,念佛往生的人是多得很,绝不是少得很,是多得不计其数而绝非是个别几个人才得往生极乐净土。如果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则弥陀四十八大愿等同虚设,佛所说法即为诳语,净土法门就不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就不是无上妙法,这就有诽谤正法的严重过失。凡是与佛言祖语相违背的言说都切不可乱说!

诸祖师中善导大师最先明确提出一切凡夫皆可乘佛力往生极乐国土。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碍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善导大师又说: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定得往生。又说: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永明延寿大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印光大师说: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又说: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又说: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悲接引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大师还说: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诸祖师的开示也证明,真心念佛,一心念佛,决定往生,人人往生,无一不往生。

佛经圣言量和诸祖师教法中都明确指出,信愿念佛人,万修万人去,个个皆往生,一个也不少,人人皆成就。这才是念佛法门最为殊胜特别不可思议,也是容易为一般凡夫产生疑怀,是难以思量的。

往生与否靠什么来评判?往生的根本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蕅益大师提出: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浅。往生的根本条件,只是信愿之有无,而不是其他。没有信愿的念佛人,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他们的念佛,只种了今后成佛的远因,不能当生往生成就。这种念佛人是往生的人少。

有的人说多少年只有几个人往生。这些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彻悟大师说过以临终瑞相为往生的验证,有的人就以有否有瑞相来判定往生与否。因为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有至于临欲终前,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的愿文,有的人就以临终时是否预知时至,是否保持正念,是否身无病苦,是否昏迷,作为往生与否的标准。有的人更以是否坐着乃至站着往生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往生。还有的人,不相信自己,却相信某法师或其他人说某人是否往生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偏颇的,不足信的。如果能预知时至,临终时或舍报后有瑞相,临终时能正念分明,能身无病苦,不昏迷,甚至能坐着站着或吉祥卧而舍报,当然肯定是已经往生,而且是上品往生的证明,这丝毫不容怀疑。但是无论佛经和祖师都没有反过来说,不能预知时至,没有瑞相,临终已昏迷,未保持正念分明,身有病苦就判为没有往生。这是很关键的。中下品往生,不一定能达到这些条件,但却不能说就没有往生。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所愿求的是高标准,是上品上生,是为了给后来的念佛人作出榜样,让更多的人坚定信心。

我们必须以净土经论为准则,以祖师教法为依止,以信愿持名为纲宗,以诚敬实修为要务的原则,来弘传净土宗念佛法门。既然净土经论和祖师教法中都没有以有否有瑞相、病苦、正念、预知时至,作为是否往生的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就切不可师心自用,自定往生标准。

往生与否的标准,其实就只能是蕅益大师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只要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决定往生,一人不漏,一个不少地全都往生。只要老实念佛修行,万修万人去,决定不虚。

《无量寿经》要求净土行人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大德们也一再教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提出修净土法门要不夹杂,不间断。什么是不夹杂,不间断呢?

不夹杂,不是除净土以外的佛书都不能诵读,而是在对净土了然于心后,可以广泛研读佛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印光大师说:必须先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其他法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矢志专修净土法门,即可以了解学习其他法门。修净土并不是说不读经论,不可学教,认为只提倡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不重理论,不重解悟,担心会使佛教退化,这是误解。

不间断,是指信愿坚定,求生净土的心,矢志不移,时时不忘念佛。并不是一定要二十四小时,口里都在称名念佛。信心不断,愿心不断,念佛心不断,就是真正的不间断。除早晚课和集体共修,闻法听经外,念佛不忘世间法,应随缘敦伦尽分,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尽到自己作为世人和公民的责任。

虽然净土修行,应该尽可能修清净心,但并不要求达到真正的高水平的清净心,即不要求断除烦恼,而只是随缘去妄,伏住现行烦恼即可。妄心烦恼去得越多,心越清净,念佛会越得力,往生的障碍更少,往生的把握就更大。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净土法门特别殊胜的特点就在于带业往生。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菩提分。类似的,念佛未能达到一心不乱,仍可往生。

持戒,行善积德也是类似的,净土行人都应尽可能精进持戒念佛,都应尽可能行善积德,修诸功德,植众德本,自己应该对自己有高标准的要求,念佛才能得力,往生资粮才更充足,往生才更有把握。这些都不是能否往生的条件,只要我们随缘尽分努力去做就行了。

如无信愿,如不正助双修,理事双修,必不会老实念佛,这种人就不能往生。

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所以祖师大德都教我们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其实只要有信有愿能够真心念佛也都会人人往生的。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执持名号并没有提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这些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多年念佛人已有相当深的信,相当深的愿,念了几年几十年佛,哪能不决定往生呢?真正的高水平的一心不乱和深信切愿和无上菩提心,不是念佛人在平时念佛修行时,主要凭自力达到的,而是在临命终时,佛菩萨现在其前时,念佛人真正达到至心信乐时,这些都能瞬间真正达到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往牛的条件提高了。不要把易行易往生易成就的无上妙法,说成难行难往生难成就之法。

印光大师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这是十分精辟的千古定论。往生是有佛力住持的结果,佛力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净土妙法超情离见,是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唯佛与佛方知究竟。我们只要深信佛语,深信祖师教导,坚定今生老实念佛,必定往生无疑的信心,则大事成办矣!

有的大德也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那只是为了激励我们依教奉行,精进修持,老实念佛的方便之说而已。我们应该毫不疑虑地说:信愿念佛人,人人必往生。事实上也是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生必往生,当发愿,今后必往生。

谨依净土经论和祖师教法,努力提高信愿念佛人,今生必定往生的坚定信心,是我们弘传净土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职责。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