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一)
2025-06-12 11:01

净土修学导引 作者: 编述 隆盎

第七章临终关怀与助念往生

第一节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事

人生的终点是死亡。死亡是人人必须面对的人生最大的事。人生百年,谁能不死?一般人面临死亡,十分恐惧。他们既不知生从何处来,更不知死到何处去。茫然徬徨,不知所措,内心激荡,痛苦万端。

我们自己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帮助他人也坦然面对死亡,这就是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狂的大事。对死亡学的研究也在逐步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对死亡研究最成功最有效的,还是佛教。佛教的临终关怀,尤其是净土法门对人生的临终关怀是圆满的关怀。临终助念往生是最值得推广,极具实践操作性的妙法。

一、什么是死亡

死亡是有情众生神识离开身体,一期生命的结束。神识类似世人说的灵魂,民间说的魂魄。佛教所说的神识,又叫阿赖耶识即第八识,又叫含藏识,它能储藏人们善恶业的种子,有如仓库;又有如精神的磁带,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思想意识都能完完全全记录在上面。神识脱体后,这个神识是一个约五六岁的小孩,可以在空中飘浮飞翔,可以穿墙越壁,眼根更明,耳根更聪。在找到另一期生命的起点之前,这一神识精灵叫中阴身。中阴身主要随生前的善恶业力,牵引向六道轮回的一道中,恶人入恶道,善人做人,或升天做天人。中阴身的投奔趣向,与因缘有关,也与最后一念强烈愿心有关。如与父母有缘,即在父母交媾时,投入受精卵中。投入受精卵的神识又称为投胎识。在母腹中物质的受精卵和投胎识相结合成为婴儿,经十月怀胎,出生为人。

一般神识离体是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后十二小时左右,可以二三天不离体,有的更长,或几天后神识又复回到身体中,意外复活的。所以佛教提倡在人停止呼吸十二小时之内不要触动亡者身体,七天之后方可火化。

神识离体后,信愿念佛人瞬间往生极乐世界,大善之人立即升天做天人,大恶之人,立即堕入地狱长劫受苦。有缘之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可以投入六道中与善恶业力相应的某一道,一般在七天之内多数亡灵会通过胎卵湿化,开始新的一期生命,最迟在四十九天会开始另一期生命。

二、临终关怀

如何妥善护卫将亡者安详地进入死亡期,心无恐惧地迎接死亡,如何让神识愉快脱离身体,如何帮助神识加强临终最后的善念,以促使神识去到更好的归宿,这就是临终关怀。佛教通过临终助念,帮助亡灵往生极乐世界,是最圆满的临终关怀,是最崇高的慈悲,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事。临终助念就是帮助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佛,功德之大,是不可思议的。

一般世人的临终关怀,只不过是让临终者满足物质享受的要求,有人陪伴护理、安慰,最多只能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现在有的地方开办的临终关怀医院,老人安养院等,都只能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但对其神识灵魂的归宿,都没有做更多的引导。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也派牧师到临终人前劝其忏悔,引导其灵魂迁升天国,但这是不究竟的。因为天界仍在六道轮回之内,并不是人生最圆满归宿。只有佛教净土宗的临终关怀,劝导临命终时看破生死,坦然欣喜地谢别娑婆,老实念佛,求生极乐,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最后究竟成佛。这才是最高的临终关怀,是引导人们到达最终圆满的归宿的创举。

三、正确面对死亡

一般人是很怕死的。贪生怕死是人性的自然,所谓蝼蚁尚且贪生。娑婆世界再苦,但仍可忍受。因为人们多认为,无论如何穷苦沦落,但总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执著于我和我所有,绝不轻易放弃,因此认为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死亡降临,势必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属于我自己的一切,比如姓名、名誉、地位、财产、家属、儿孙、亲友等等,将不复存在,不再拥有。这种对于即将单独处于一个无所知境地的惶惑恐惧、焦躁不安,就会强烈困扰临终人的心境。

中国民间流传,人死后有的会变牛变马,会受到十殿阎罗的审判,会下油锅,上刀山、下火海,过血河,被磨子磨,锯子锯,苦不堪言;有的会成为孤魂野鬼,流落荒山旷野,苦无依傍。总之将死亡说成是十分可怕万分恐怖的。虽然还可能投生做人,也不知下世将受何等痛苦。天主教、基督教也认为人死后必须受上帝的审判。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拨无因果的断见。有的人说为人死后仍会变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常见,认为因果无牵制,这些对死亡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是圆满科学而客观的。首先人的死亡是因缘分散的必然,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科学规律。十法界都是人生的归宿,人的善恶业力是人生趣向的原动力。出世的善,就是依佛的教导的修行功德,求得解脱的康庄大道。老实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究竟成佛的无上妙法,是最完美的人生归宿。佛教修行人对死亡的认识是十分坦然的,毫无恐惧惶惑的。佛经中对待死亡的态度有:

(一)死即解脱,如出牢狱:佛教追求无生无灭,色身是聚集一切苦难的根源,娑婆如系缚人们的牢狱。死亡正如服刑期满,可获释出狱,因此值得庆幸。

(二)死如再生,实现理想:在娑婆受到太多的苦难,修行人发愿,或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或求往生之后如留学归国,再回娑婆行菩萨道,这些本愿都在此期生命完结后,在下一期生命中方可实现。因此修行人视死亡为再生,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心存欣喜快慰之情。

(三)死如毕业,创业开始:人死亡后并不是阎罗王操纵审判权,也不是由佛菩萨来决定死亡的去向的,主要是依个人的业力和修行的水准来决定的。生的时期如像求学,死亡如通过考试领取毕业证,走向社会开始创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业力大于阻留在六道轮回中的业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正是证明我们在娑婆念佛修行已经毕业,到极乐世界,以不退转菩萨身份再创净业的高级果位。求生极乐的宏愿,终得实现,无比兴奋,见佛接引,欢喜踊跃,快乐无比。

(四)死亡如乔迁,如弃茅屋人宫殿:人的色身有如房屋,时日一久,经岁月摧折,已破坏不堪,死亡有如从归宅迁至新居,从破败的茅屋,迁入金碧辉煌的宫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进入黄金铺地的无比华丽的宫殿,欣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五)死亡如更新衣:脱去脏臭粗俗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衣,自然是快乐的事。

(六)死亡如新陈代谢:身体出于母腹秽脏的胎包,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化生,永别生老病死。如分秒时时变化的细胞的新陈代谢,是必然的事,只有欣喜,不必苦痛恐惧。

神识离体时,如生龟脱壳,一般人是很痛苦的,而且由于历劫恶业因缘,常有地狱等恶境现前,宿世的冤家债主前来索债,所以常显恐惧。但是念佛行人由于念佛的功德因缘,不但没有恶境现象,冤家债主早已因念佛而得到超度。所以只有妙境现前,佛菩萨持金莲台前来接引,所以多有不可思议的瑞相。念佛人是不怕死的,也是以欢欣踊跃的心情,急盼早蒙佛菩萨前来接引的。

正确认识死亡,确立正确的生死观,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佛教认为长寿未必可喜,求长寿并不是究竟的,因为人活百岁终会死,越老困苦越重。学佛人并不求长寿,但只要行善积德,老实念佛,福德具足,不求长寿,自然长寿。长寿只不过是学佛念佛的副产物。佛教认为死亡不必忧虑,而应关注的是神识往何处去。修行人应关注的是应如何死。

死亡有四种情况:一是寿终而死。寿命的长短在出生时是随过去世的善恶所决定的,因此佛教认为有命运,但是佛教不唯命运,认为我命自立,命运寿命是可以因善恶业力而改变的,寿终必然死亡。二是福尽而死,福报享尽后,寿命也就会结束,就会死亡。三是意外而死。各种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意外事故而死亡,比如自然灾害、车祸、瘟疫、绝病等意外死亡。四是自在死亡,就是修行人证到一定果位的圣人,以及往生极乐的念佛人,预知时至,蒙佛接引的往生,都是自在的死亡,自在结束一期生命。中国祖师大德的往生,很多都是自在自如的,预知时至的。印光大师在往生前一个多月已预告大众作准备,六祖慧能在往生前已能预知数年后的事,不少念佛人的往生也是预知时至的,所以只有有修行的人才能自在往生。

四、死亡的过程

一般人的死亡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一)示疾:身体患病,四大不合,病态显现,逐渐加重,难以坐卧,多卧床不起,身体衰弱,饮食骤减,面色灰暗,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总之与常人已判若两人。

(二)四大分离:人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体,缘聚则生,缘散则亡。濒于死亡的人,四大开始逐步分离。地大分离时,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双眼难以合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全身有如大山压扁等,心识开始错乱,陷入昏迷。水大分离时,全身如浸入水中,寒气逼人,冷至骨髓。体内液体失控,流泪、流口水、流鼻涕、大小便失禁,眼干、口渴、唇舌下垂、呼吸急促、心识模糊、神情紧张、感觉眩晕,见到烟雾弥漫的漩涡。火大分离时,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剧痛僵硬,面部灼热,吸人少于呼出。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不识亲友,四肢发冷,体温复冷。风大分离时,呼吸急促,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如过电影。全身无法动弹,如遭烈风吹刮,呼吸突然停止。

一般人四大分离,临终之际是很痛苦的。

信愿念佛人,上品往生者,只略示病疾,四大分离并无太大痛苦,这是佛力摄护念佛人的不可思议的必然结果。下品往生者,病重,甚至恶境现前,但只要老实念佛,病痛也会减少,四大分离也不太痛苦,临终一刻蒙佛接引,也是很安详的。

(三)神识离体:医学上,原来以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判为死亡,近年又发展为脑死亡为死亡的标准。佛教认为,真正的死亡是在神识离体七天后方可判为死亡。一般人神识离体,身体复冷。下肢最后冷,多生三恶道,腰身以上最后冷多生人间,头部最后冷,尤其头顶最后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瑞相。

(四)中阴身神识离体后,至下一期生命开始这段时间称为中阴身。中阴身,除大善立即升入天界,大恶立即堕入地狱外,多数人在七日之内会转世投胎,或经胎卵湿化进入饿鬼、畜生、阿修罗或人法界。最迟在四十九天绝大多数都会开始另一期生命。因此对遗体的处置,佛教与一般世俗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没有神识的遗体,只是一具物质体的废物,不值得留恋。所以佛教主张火化,并不必保留骨灰,而应将骨灰撒在江河山林,与虫蚁鸟兽最后结缘。民间的土埋厚葬是没有意义的浪费。绝大多数的坟墓中是没有什么灵魂的白骨堆。祭祀祖坟只有后人缅怀先祖,寄托思念的象征性意义。到极乐世界九品往生乃至到边地往生的人都是不经过中阴身,瞬间往生的,对遗体更用不着太多留意。不过,对多数人是否真正往生,由于没有太多的眼见为实的实证,所以念佛人临终时,仍应大力提倡临终关怀和临终助念。

中阴身又称为中蕴身、中有身、中阴有,是一个只有意识并无实质肉体的化身,并非父母精血孕育而来的,所以又叫意生身,是只带有业种子的一种形态,已摆脱了色身的束缚,所以比生前更加自在。神识离体后,自觉非常舒适自在,眼根更明亮,耳根更聪敏,可以飞翔在空中,先在自己尸体附近流连,可以看到自己的色身。其知觉能力比生前高七倍,而且有他心通。中阴身飞翔的速度可达到乃至超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公里)。在一念顷,可以到他方世界去投生。可穿墙越壁,山河大地也不能阻碍。移动的方向由过去的业力牵引支配,希求的东西可以立即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是唯心所造。

欲界中阴身,高约二尺,像一位五六岁的小孩,诸根明利。即使生前有残疾,进入中阴身则完善无缺,具有天眼,无论多远,都能看见。有人拜祭时,他知道,有人上香时,神识随至。医生抢救,飘浮在天花板,他可以历历看见,遗体搬运走,他也会尾随而去。

菩萨圣者的中阴身,是为度中阴众生而示观的,形状如一青壮年,身体高大雄健。其智慧高超,会绽放光明。菩萨入胎时,光明照耀四大部洲,是智慧身,不是凡夫的业力身。

色界的中阴身,身材如人,具有惭愧心。瞬间转世为天人,一出生就穿有衣服。色界的中阴身形质细微,有修得清净天眼的人在禅定中,也可以看到天人。无色界没有中阴身,或非凡夫可知。

欲界中的中阴身的饮食有专食香味以滋养其身的。在六道中的中阴身,很快会寻求其出世因缘,叫求生。《大宝积经》中说地狱的中阴身形貌丑陋,面如焦炭。畜生的中阴身如烟雾,无固定形状,饿鬼的中阴身如水。天人的中阴身,形如金色。色界天的中阴身,色彩鲜白,通体透明。有情众生的中阴身随其业力,其身形即已形成,下世为人的仍为人的形状,为畜生的,即显四脚多脚或无脚,视其业力而决定投生之处。

中阴身随业力一念即会投身到应去的法界。如果念佛求生净土,即转生莲花内化生。所以随业力外,临终一念十分重要。即使五恶十恶人,应堕恶道,但遇善知识则生善道,遇恶缘则堕恶道。所以临终助念于神识未离体前,帮助亡者保持求生净土的正念,提高往生者的品位。万一进入中阴身,临终听闻助念佛号,中阴身因往昔念佛因缘,记起自己是念佛人,只要十念一念佛号,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这就是净土宗临终助念的原理。

中阴身主要是随前生善恶业力的牵引而去投生的,神识带有全部善恶业力的种子。常言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也有随念而去的,临终强烈的善恶念头,有时比一生善恶的业力更重,重者先牵。比如有人一生多行世善,但在临终一刻,突因贪心极重,怕钱财带不走,或因刺激突然大怒,瞋心极重,甚至突然升起害人杀人之心等,都会堕入恶道。反之一生恶多善少的人,临终时,善心大发,决心皈依三宝,捐献慈善事业,忏悔生前过错,至诚恳切,也可以投生人天善道。遇善知识一念至诚,老实念佛,即使地狱现前,也可往生极乐。有的人的投身是随习气而去,比如有人钟爱宠物,念念在宠物身上,形成习气,虽然善多恶少,也可投生为畜生。念佛人,数年数十年,称念佛号,弥留之时,佛号自然脱口而出,因早已积习成性,所以依此一念,无论修行功德大小,都必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平日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擦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

中阴身可见到各种光彩,佛界交替放射耀眼的蓝色或清净白光、黄光、红色宝焰妙光及灿烂绿光。如未念佛,因其业力,中阴身反而对佛光不敢面对,不敢寻佛光而去。六道的劣光不耀眼,天道为微白光,人道为浅黄光,阿修罗道为淡绿光,地狱为黑烟,饿鬼道为淡红光,畜生道为浅蓝光。中阴身的业力感应何道,此道的光愈是显现,就会寻此光而去投生。这些光是来世父母行淫之光。见父母行淫,神识变为投胎识,进入受精卵,爱母者成男性,爱父者成女孩。

中阴身每七天要重历死亡的心境。众多中阴身聚集在男女交媾处,遇到有业缘之父母则投胎成功,如不成功则会绝望而死,这是无明心中所现的生灭相,不是世俗的生死。试管婴儿,虽未见父母交媾,精血和合,其受精卵即可牵引感召有缘的神识去投胎。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