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五)
2025-06-11 09:41

第四节学佛的纲领

人总得有一个人生的信念,这就是信仰。一般年青人总会说我要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必然不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宗教都在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这一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佛教是回答人生问题很圆满的宗教。因此我们要学习佛教。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佛教的纲领是: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

一、以戒律为基础

以戒律为基础,是学佛的第一条纲领。

(一)学佛必须先学戒律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任何人一入佛门,都必须学戒、受戒、守戒。戒律能止恶防非,能摄众净心,能统领僧团六和敬,能保障佛教徒之间的团结,是修行证果的基础。佛灭度时告诫佛子,必须以戒为师。

l、三皈依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戒律

正式学佛必须先受三皈依:皈依佛,即皈依觉,不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即皈依正,不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即皈依净,不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佛、法、僧三宝,方能取得正式佛教徒的资格。三皈依在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戒。未受三皈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

2、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受三皈依后的佛教徒,必须请出家僧人传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学佛人必须严守五戒。学佛必须先学做人,五戒也是世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严守三皈五戒,才能保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3、严守三皈五戒,必然守十善业戒

十善业也可以称为十善业戒。包括三身业:不杀生,而护生、放生,绝不可杀人,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坚守伦理道德。四口业:不两舌,而说调和互赞语;不恶口,而说温软慈爱语,不绮语,而说清净正当语;不妄语,而说诚信真实语。三意业:不贪婪,而克己乐施;不瞋恚,而慈悲喜舍;不愚痴,而深信因果,深信佛语。身口意三业清净,必生天界做天人。天人是道德高尚,福报极大的人。修十善业,是修行证得更高果位的基础。不守五戒,不修十善,不可能离三界,出轮回,了生死,成佛道。

4、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

学佛的在家居士,还可以受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居士菩萨戒是大乘学佛人行菩萨道时,应受持的戒律,依《优婆塞戒经》共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八关戒斋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又叫八关斋戒,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的斋戒)。过午不食又叫持斋,是内心清净,摒绝杂念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叫斋。不论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都应持斋。受持八关戒斋,兼修戒定慧,可证三果罗汉。受持八关戒斋,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5、出家僧人具足戒.

出家僧人,除了应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业戒,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外,还应受三坛大戒(即:沙弥十戒、比丘戒、菩萨戒)。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应守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出家僧人戒是出世间戒,是修行证果的基本保障。出家菩萨戒,其戒相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密宗还有以菩提心自性清净为体的三昧耶戒,都是大乘菩萨应学、应守的戒律。

(二)戒律是学佛的基本纲领之一

学佛修行证果必须修戒、定、慧三学。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楞严经》说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如佛住世。佛灭度后,应以戒为师。《涅架经》说:若破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虚云老和尚指出,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印光大师说:律是佛法的根本。我们学佛应以学戒人手,应从持戒做起,方能振兴佛教,成就道业。无戒必无定、慧。净土法门的行人,如果不守戒律,怎样可能真信切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呢?更不可能老实念佛,因此也不可能当生往生极乐净土。

任何否定戒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守戒律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放弃戒律的法门都不是佛陀正法。所以学佛必须以戒律为基础。

二、以般若为先导

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又一条重要纲领。

佛教就是开启般若智慧的心性之微妙教育。没有般若智慧,不可能在学佛修行中有大成就。

学佛就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是智慧宝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如千年暗室的明灯,佛光普照,即能驱尽一切黑暗。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智慧的宗教。佛法是佛陀教育众生,根除贪、瞋、痴三毒的宝剑。佛陀正法,就是智慧的妙法。如来的般若大智慧,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潜心学习佛法开发般若智慧,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利益。大乘佛法要求学佛人必须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佛知见,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就是严持戒律,深信因果,深信佛语。六度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没有般若智慧,只能是盲修瞎练,事倍功半,对佛法没有真实的受用,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就。因此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如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唯识宗等,都特别强调深入经藏,开启般若智慧,作为学佛修行的先导。

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主张死啃经论,好像是不主张以般若为先导。实际上,禅宗很重视《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佛经作为开悟、印证的准则。六祖慧能大师就是闻《金刚经》而开悟的。禅宗认为明白真心、了知本性是最重要的,主张直指本性,见性成佛。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认为众生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与佛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是一样具足存在的。因此佛陀的教导,正是开示悟人众生本有智慧的钥匙。正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明心见性,就是为了彰显般若大智慧。所以说,禅宗实际上也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净土宗一句佛号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切至高究霓的真理。唯有佛菩萨才能彻底明了。对有条件的念佛人,净土宗要求深入经藏。有文化有机缘的净宗念佛行人,应该多多读诵大乘经典,探究佛法奥义,闻听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开启般若大智慧。领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微妙甚深义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就证明净土宗也一样要求读诵大乘,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对于一般年老多病,没有文化,没有机缘的念佛人,则不可能读诵更多的佛经,研讨更多的深奥道理。他们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念到底,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也能具足无量的般若智慧。只要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如莲池大师所说的,他们必定能一生成就。

《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明确指出念佛法门,可以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但切不可以误解为净土法门不以般若为先导。此经接着又说:汝行大乘,解第一义。第一义是般若的核心,说明这种人对般若已经通达,这类念佛人,能够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善解义趣,就是深信因果,当然是以般若为先导。

有的人不能理解莲池大师的开示: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提倡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一著名的净土宗纲领,误认为是不要深入经藏,不要般若智慧。其实莲池大师本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通家,他著作等身,都收集在《云栖法汇》中,《阿弥陀经疏钞》就是他的著作。他早已悟人佛的知见,所以他暂不再研读三藏十二二部经典,他就有资格说:留给他人悟。他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他每天要保证念十万声佛号。一般浅薄者行吗?这些都可以用一句佛号来概括。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佛号既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和六度万行。认识了这一至极究竟的佛理,也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能够老实称名念佛,就是般若智慧的彰显。所以净土法门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土行人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有般若大智慧。不懂佛法,不深信因果,不严守戒律,不修十善六度万行的人,不以般若为先导,是绝对不可能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没有般若智慧,更不可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念到底的。很多人,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不愿意老实念佛,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般若智慧差得太远了。有人认为净土宗不要三藏十二部,不要般若智慧,这完全是误解。

总之,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这是不会有什么例外的。因为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纲领之一。

三、以净土为归宿

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净土信仰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对症良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至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了生脱死,绝无企望矣。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净土法门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是千经万论一致赞叹的深妙法门,是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同声称赞的无上妙法。净土法门,是如来的圣言量。

当代中国大乘各宗各派许多是教学本宗,行归净土的。因此,以净土为归宿是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法相唯识宗祖师,世亲菩萨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一开头就发愿: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玄奘大师译《阿弥陀经》,窥基大师著书弘扬净土法门。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极力弘扬净土,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莲池、彻悟、省庵等都是禅门巨匠。圆瑛法师是禅宗大德,因曾多次梦见佛陀叫他弘扬净土,他将自己的方丈室命名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近代著名天台宗大德谛闲、俊虚法师,都提倡念佛法门,并以净土为归。谛闲法师本人,是在弟子围绕中念佛安详往生的。俊虚法师著有《念佛论》弘扬法门。谛闲法师教他的补锅匠弟子念佛,虽然没有文化,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后来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了。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教归南山,行归净土,一生以持戒念佛教化众生。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悲悯娑婆,欣慕极乐,乃其本怀之自然流露。最后,吉祥卧,念佛往生。四川乐至报国寺中兴大德离欲上人是川内著名的禅门巨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成都市北门创建离欲念佛堂,以念佛法门接引有缘众生。这些都证明各宗大德都是以净土为归宿的。

其他的法门,都重自力修行证果,必须烦恼惑业断尽,方能出三界。净土法门依仗佛本愿力,与深信切愿老实念佛的自力相结合,不断烦惑,带业往生即可高登九品莲台,在西方净土闻法熏修,究竟成佛。末法众生福薄障深,如不归心净土,绝无希望今生圆成佛道。因此印光大师赞叹: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又说: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人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现今时代,学佛多为教、禅、密、净四法。学天台(学教),教义精深,没有文化和止观功夫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学禅,必须上根利器,还须有开悟禅师、善知识当面指导、印证。现在要寻求开悟的禅师和善知识是很难的。学密,也不是学几个咒子就能成就的,自己根基的选择也很重要,还需要跟随高明的上师当面指教,密宗要求四皈依,依止上师修行,也是不容忽视的。还是修净土最为方便。净土经论中已经把净土法门的理论和实修方法全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对于一般信众,最好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法门。在坚定地修行净业,一门深人,长时薰修中,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自己有坚定的信解,树立了坚定的正知正见,甚至可以学习了解其他法门的有关知识。学习其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坚定一门深入,专修净土的决心和信心。印光大师说: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了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但是如果信愿不坚,哪怕按照其他宗派的大德在法上的开示来修行,也不相应,甚至会动摇对净土法门的决心和信心。

禅宗行人中不理解净土法门的人不少,他们认为念佛人人会念,太简单。唐朝以后的很多有成就的禅师,都在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叫参念佛者是谁?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便。

永明延寿禅师是古佛再来,特作《四料简偈》指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宋代死心禅师,大悟之后,曾著《劝修净土文》谓: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明确指出,末法时期的禅宗行人,如果不是利根,又未大悟,最好以净土为归宿,才算把稳。而修净土的人,如果能悟入起修,固然值得赞叹;而一般根性的人,也就不要求禅净双修了。末法时期修禅不以净土为归宿,是一条十人九蹉路的险道。从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中国佛教徒很多是无禅无净土,不讲实修。有的讲修行,又盲修瞎练,定错了方向,甚至误入歧途,非常可惜。

净土法们是自他二力法门。有弥陀佛力不去依靠,就是没有般若智慧的蠢人。弘一大师有两首偈颂,非常值得学佛人谨记: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因此,修行大乘法门的人,都应该行归净土。否则,今生难有成就。

总之,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的正确纲领。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