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弥勒净土论-第五章
2025-06-11 07:48

弥勒净土论 作者:松本文三郎[日], 张元林 译

第五章阿含部中的弥勒经典

在前一章里,我已经把现存于汉译藏经中的弥勒经典的梗概及其特点,以及它发展的经过简略地作了论述。在本章中,我想进一步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稍作探讨。即,阿含部的弥勒经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类经典与大乘类的弥勒经典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以及如果彼此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大乘经典真的是从小乘经典发展而来的吗?弥勒思想的最单纯、最原始的形态又是如何的呢?

就所有阿含部的弥勒经典而言,从其内容来看,彼此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决不能将它们看成是同一种经典的变形。我把它们大致分为四种,其中,只有第一种把弥勒仅仅当成佛弟子,其余三种都是表现未来佛的弥勒的思想的。第二种经典虽然表现了未来佛的思想,但对于其净土的思想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第三种经典与前一章所讲的《成佛经》基本相同,表现了弥勒的净土思想在其中的某部分尤为明显。而被称为第四种的经典更具有一种独物的性质,它把阿弥陀的前身宝藏佛和弥勒佛相提并论,实在是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经典,我对它抱有非浓厚的兴趣。首先从大体上讲,这里所说的阿含部的第一种经典与大乘弥勒经典的第一种经典相当,这里的第二种与前者的第四种相当,这里的第三种与前者的第五种相当。只是这里的第四种或许在大乘弥勒经典中也有与这相当的内容,但因本人孤陋寡闻,尚未看到它们。

下面,想首先叙述一下各种经典的梗概、特征,然后再稍作讨论。

一、第一种阿含部弥勒经典

《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昊之一、东晋僧伽提婆泽。

此经说法的场所是舍卫国给孤独园,弥勒是其所化。弥勒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几法,行施婆罗蜜、行六婆罗蜜,才能疾速具足无上正真之道?佛答曰:行四法本。所谓四法本,一、对于诸佛及凡人施舍之时,不有所选择,一视同仁。恒作是念:一切皆由食所存,无食则衰;二、施舍之时,头目脑髓国财妻子欢喜施与,不生着想。不能像应死之人复活时那样地欢喜,不生着想布施誓愿;三、布施之时,及于一切,自不为己,应成无上正真之道;四、布施之时,应如此思惟:于诸有众生之中,菩萨第一。其具足六度,了解诸法之本,不论成什么,思惟诸根寂静戒禁,不起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除不善法,恒一心不乱,辩才具足,超越法门之终。正因为此四法是具足六度,疾速得无上道的工具,所以在行布施的时候就必须起此誓愿,具足诸行。

如上所述,此经很短,其内容与平常的佛经相比也没有什么怪异之处,但是,它与《所问经》中当菩萨摩诃萨问佛:毕竟成就几法才能得无上正等觉,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乃至疾速成就无上正等觉时佛以十法答之的情节颇为相似。而且我认为,在这四法中大体包含了十法所举的内容。又布施的时候,头目脑髓国财妻子等在所不惜悉数施与,这与《本愿经》的偈语里的世尊本布施妻子及饮食头目不惜施与字句完全相同。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以阿含部的经典作为根本而产生了大乘弥勒经典呢,还是因为受了大乘弥勒经典的影响而把其思想引入了阿含部的呢?要想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困难的。不过就此经来看,既然叫作弥勒菩萨,那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佛弟子,而且也反复出现了菩萨摩诃萨这类在大乘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词语。由此我想,即使阿含部中过去就有这样的经典,那肯定也是后人的加笔之作。因此,虽然要判断二者中哪一个更为原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若把此经当成能直接反映佛陀时代所有说法的东西,那也是不妥当的。根据本人的推测,此经也好,那些大乘类的经典也好,都是从更为原始的作品中变化而来的。不仅如此,阿含部的经典还可能几度经后人纂改过呢。现在的这种形式,好像是小乘学者见到或听到大乘经典后再加笔而形成的。那么,它的更为原始的形态究竟如何呢?这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论述。

二、第二种阿含部弥勒经典

《增一阿含经》第十一卷、吴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

此经说法的场所是舍卫国给孤独园,诸比丘是其所化。此经中,弥勒居于第三者之位,以未来佛的身份出现。此经大意是:若众人懈怠,种不善行之种,则有损其事,反过来,若精进的话,则有最妙增益。为什么说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后理应成佛、得正觉?且因其有精进勇猛之心而于我之后成佛呢?这是因为过去七佛皆以勇猛而成佛。接着佛这样告诫诸比丘:由此应当知道,因懈怠而有苦、而有诸恶行、而有损其事;若善精进、强勇猛之心,则增益诸善功德。是故汝等亦常精进,不应懈怠。

此经所说的还是仅限于叙述毕竟精进功德之事,与前一经相比,其内容更为单纯。但是,弥勒为未来佛的预言在经中已明确化,而且经中也说了弥勒是以精进勇猛之心而得正觉的。由此而想到,在该经产生的时候,关于弥勒的思想也已颇为成熟,而且关于弥勒是如何从原来的一介凡人经不断修行最终得到成为未来佛的资格等等的传说也已经存在了。如若不然,单凭几个简单的故事,谁也不可能对弥勒有所了解的。虽然从形式上看该经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它预示的内容却很复杂。可以断言,它是比讲述作为佛弟子的弥勒的前一部经还要晚得多的后世所成之物毋宁说是加笔所成。

这样一来,要说在该经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传说,本人认为,《成佛经》中,至少也是《本愿经》中所讲的那些传说在当时一定已经出现了。而且在《本愿经》里,佛虽然也一并讲了六波罗蜜,但仍然讲精进布施之德为最强。不仅佛是通过它很快在现世成道的,而且弥勒也是通过昼夜不怠的修行,发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之愿而得道成佛的。更有甚者,到了《成佛经》时,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佛陀的精进勇猛之心就尽数算在了弥勒身上,成了弥勒的所作所为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传说,人们才开始很好地理解在该经中作为精进勇猛之心例子而出现的弥勒的善行。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碰到了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像这样的传说在佛陀时代是否就已成立了。这将留待后面作进一步的论述,这里就从略了。本人在这里只能说明阿含部的弥勒经典中有一些是与大乘部的同类经典有着同一内容或是在其中包藏着相同的内容这一点,就非常知足了。

三、第三种阿含部弥勒经典

1、《长阿含经第六卷转轮圣王修行经》,昊之九,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合译。

这里所称的第三种经都是表现作为未来佛的弥勒的,而且多少也记述了净土的一些庄严之状。不过这里的三部经各有所异,并不都是有着同一内容的东西。因此,不能将它们笼统地一概而论,只能一个个地分别来谈了。

首先来谈《转轮圣王经》。该经正如其名所言,主要是说转轮王之事,而只在最后简单地谈了弥勒之事。其说法的场所是摩罗酝搜,诸比丘是其所化。经中讲,佛告诸比丘:汝等若归依吾法不依他处,若观察内身、外身、内外身,若精勤不怠,不忘忆念,就能不为魔所困扰,功德与日俱增。作为对佛所说的一种证明,这里就引出了转轮王之事。在过去之世,有一转轮圣王,其名坚固。王将王位让于太子之时,告其如法施行仁政。如若不然,则其轮宝将忽然消失,不再复现。太子即位,起初也能遵守父王教诲。但过了很久,虚空中的轮宝忽然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王即认为此乃寿命无几之征兆,遂出家修行,果然于七日之后没。父王去世之后,其子不再遵守旧法,于是天下大乱,轮宝忽然不再出现。人民因王的虐政而陷于苦厄之中,相互残害掠夺,寿命也逐渐减少。人们愈行恶道,其寿命也愈缩短,其恶行达到极点时,人寿也减到了十岁。到了这时,人们才起了悔恨之心,才想到人皆因恶行而至于此,必须努力地做到相互尊重,不再犯恶,才稍稍扭转恶心而开始转向善心了。其结果,人寿也从十岁到二十岁,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八十岁这样逐渐地延长起来了。人皆作是念:我等今因修习善行而使寿命如此地逐渐增长故,今后必须更加修习善行。就这样互相勉励,结果其寿命也不断增长,直至八万岁的极点①(注:①述说法轮圣王的部分与《大善见王经》是同一种之物,而与接着在后面的《说本经》和上面的《弥勒成佛经》又属同一种类型。)

此人寿八万岁之时,大地平坦,无有蚊虻毒虫,瓦石变为琉璃,五谷丰乐。有八万大城,比邻相接,鸡鸣之声闻。尔时有佛,名弥勒,梵行清净,演说妙法,义味具足,其弟子有无数千万。时有一王,名儾佉,七宝具足,有千子,皆勇猛,不用兵杖而天下自治。王曾建一大宝幢,而即刻毁坏施与诸沙门、婆罗门、贫者。王遂出家成道。因此,若修善行,精勤不怠,则一定会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刀具足。此即该经最后所说之事。

正如经名所见,该经主要是讲转轮圣王的,弥勒之事不过占居次要地位,故其叙述也就极为简单,大体上与下面要讲的《说本经》的开始的部分同文。但是,在这简单的叙述中所含的内容却与《成佛经》没有丝毫的不同。而且,如果事先不知道《成佛经》中的弥勒的故事的话,单凭该经的文字是不能够明了其中的关系的。例如,虽然儾佉王是在人寿达八万岁、弥勒出世的时候出家的,但因谁而出家的,又是因何因缘而出家的等等,都完全不明了。总之,因为经中没有说明弥勒和儾怯王之间的关,所以从单从字面上来看,很容易使人以为这只是两个相没有关系的事实摆在了一起而已。但看了《成佛经》后,从这二者的关系一直到儾佉王出家的因缘等等,就都透彻地明白了。这就是说,在该经成书的时候,《成佛》或者说与《成佛经》相同的思想肯定就已经很成熟了,所以该经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有关弥勒的事迹的要点吧,也就是说使这二部经能够互相补充。因为《成佛经》中有关转轮王的叙述还不是十分地详尽,故该经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而关于弥勒和儾佉王之事,因为在前部经里已较为详细地讲过了,故该经从略。还有,若论其早晚,则该《转轮王经》比《成佛经》(或者与有着同一思想的本子)要晚出。至于为什么《成佛经》中的转轮王记事比较短呢?那是因为虽然其思想已经完备了但尚未想像出在《转轮王经》中才出现的故事。在该经中,如果假定其内容与《成佛经》或与之相同的东西不一样的话,那么不管怎样做,其经文都会让人难以明白。而且《成佛经》讲,人寿八万岁之时,只有饮食、便利、衰老三病,而该经却说有寒、热、饥、渴、大便、小全、欲、饕餮、老等九病,这恐怕也是从《成佛经》发展而来的吧。综合这些事实来看,该经大概是小乘教徒杂糅了《大善见王经》、《成佛经》等诸故事后编成的一篇小乘教的经文吧,再不然就是后人把上述诸经的原文纂改后形成的东西。

2、《中阿含经第十三卷相应品说本经》、吴之五、东晋僧伽提婆译。

该经说法的场所是婆罗奈国鹿野园,以阿那律陀为首的诸比丘是其所化。该经一开始,尊者阿那律陀即于讲堂上通过古代故事向诸比丘讲述布施功德的重要性。云:我曾因给一辟支佛施舍一钵饭而生于七反天而成天王,生于七反人后复成为人中之王,出家学道时又被世人所敬重,并受到诸种供养。其时,佛正好从燕座起,现于讲堂,诸弟子便请佛以未来之事向他们讲法。佛于是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之时阎浮提洲丰乐之事开始,谈到转轮王螺儾佉乃至千子勇猛的事实,最后到王亦出家成道为止。这部分经文大体上和前面的《转轮圣王经》相同,但后面的经文却有很多非常令人感兴趣的地方。经中讲,尔时尊者阿夷哆于众人中离座,行至佛前而曰:我将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之时为王,名螺,七宝成就,知子具足,乃至布施大金幢,出家成道。经文紧接着在下面有一句:于是世尊呵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但在这句话之后又说: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之时为王,号曰螺,乃至出家成道。

佛陀又进一步告诸比丘曰: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之时有佛名弥勒如来,犹如今之我也。其所演说妙法,文义皆美,梵行具足,大会无量百千比丘之事亦如今之我也。尔时尊者弥勒,于众中起座白佛言:我于未来久远而成佛,名弥勒,乃至于大会无量百千比丘之事亦如今之世尊。时佛赞叹弥勒: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念导领大众,汝必定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成佛,名为弥勒,乃至有无量比丘①(注:①以为弟子译者。)。尔时佛又傍顾阿难而曰:汝取金缕织成的衣服②(注:②袈裟译者。)来,我今将付于弥勒比丘。阿难从命即刻将其奉于佛陀。佛受之而告弥勒:汝从如来手里取此金缕之衣,汝施佛法于众人。此时魔众前来欲扰乱佛陀,但佛心坚固,魔众不能得逞而退去。

虽然《说本经》的要点已在上面尽数说到了,但怎么说它还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经中,佛虽然一度对阿夷哆口出狂言的行为训斥道:汝愚痴之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但马上又接着授记道:阿夷哆,汝于未来应为转轮王螺乃至出家成道。那么这样做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该经,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后世都知道阿夷哆(Ajita无能胜)是弥勒的名字,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人的名字,这从下面的事实就能判断出来:《上生兜率天经》的开始部分也讲阿逸多(同阿夷哆)次当成佛,然后讲弥勒上天的因缘,在结尾部分还有名之以弥勒菩萨没于阎浮提生于兜率天因缘之句。但是,该经所说的阿夷哆和弥勒只能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人;其次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所称的弥勒尊者、弥勒比丘和弥勒如来的讲法上的区别。固然,弥勒比丘在此被授记为将来的弥勒佛,但可以看得出来,他此时仍然和阿夷哆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佛弟子。这两点在其它的大小乘经中尚未看到,而我前面所说的非常令人感兴趣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最后的降魔一节只是想用来表明佛为弥勒授记的不可否定性,它不过是从佛传中移植而来的画蛇添足式的文字。由于它毕竟是把《成佛经》中的将来之事提前到了现在,所以就显得如此地不自然了。与之相关联的一件事是佛陀为了确保弥勒的未来佛地位而将衣服授与了他。这件事虽然在《成佛经》中也有记载,但却是弥勒将来出世时候的事,而在该经中却是现在佛在世时候的事,因此也就有了佛从阿难手中接过来,亲自授与弥勒比丘的记述了。在那部经中,却是摩诃迦叶一直等到弥勒出世后再将袈裟传给他的记载。这也多多少少是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对于该经,我们应注意的大体上首先有以上几点,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在这几点中仅有一些独创之说,更多的是模仿其它的经典造出来的东西。我想原来就一定存在着与阿夷哆或弥勒比丘有关的什么故事。但正如前项所讲述的那样,将来的转轮王螺因何而出家,又是如何成道的等等,都不明了,这里必须把写有因缘什么的另外放在一边,而只把撮略其要点的部分挑出来。我想,佛有关阿夷哆的这样前后矛盾的回答难道不也是附会佛弟子的名字,杂糅别经所说而来的结果么?总之,该经虽然不是完全由后人一手炮制而成,但它却经过了后人的纂改杂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因为记有螺王、弥勒佛之事的只有《成佛经》一类的经典,所以,该经还是受了那一类经典的影响。

3、《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昊之三、僧伽提婆译。

该经被认为与前面讲到过的弥勒六部经之一、方等部的《下生经》属同本,其内容也和它非常相似,但是说去的场所却是舍卫国给孤独园,阿难是其所化。该经首先讲,因为阿难已经通晓佛陀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包括从过去佛的姓字名号到那时的国王大臣人民的姓字乃至现在国境面积等等无所不知,所以想知道未来久远弥勒出现的时代的状态,于是就去问佛陀。经文就从阿难问佛开始。

对此,佛讲述了弥勒下生时的状况。弥勒出现之时,有城名鸡头,其土地丰熟,人民炽盛。城中有水光龙王,还有罗刹守城,于夜里扫除不净之处,使臭处变香。尔时阎浮提地平静如镜,人家相接,四时和适,人无三恶,犹如一人。转轮王儾佉拥有七宝、四大城。大臣修梵摩和其妻梵摩越为父母而生弥勒,具足三十二相,未几出家成道,儾怯王遂亦归依。弥勒从迦叶手中得传佛衣,于初会、二会、三会各化九十六亿、九十四亿、九十二亿人。

因为上述内容与《下生经》类相比,并无多大变化,所以这里就没有细说。但是,其措辞却与那三部《下生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论在《成佛经》还是《下生经》中虽然都说弥勒是见到迦叶之后才被传授袈裟的,但是却都没有说明迦叶是如何活到弥勒出现之时的,而该经却很明白地讲了其因缘,即将《成佛经》中的大师释迦牟佛临涅盘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奉于世尊之句衍生开来,变成了尔时世尊告吾曰,吾今年已衰已,近八十,然则今如来有四大声闻,胜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是也。当等四大声闻不得般涅盘,应于吾法灭尽后才得般涅盘,大迦叶亦不得般涅盘,要等待弥勒出于世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弥勒所化弟子悉皆释迦文佛弟子,我以遗化使有漏皆能得救,于是,迦叶便于摩竭陀毗提村的山中住下。。

从以上所说来看,毫无疑问,该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作为未来佛的弥勒的信仰,而且也还设想了弥勒净土的思想。因此,和《下生经》是《成佛经》之后所出一样,该经也应是《成佛经》之后的东西吧。而像迦叶传衣的因缘,也许是因为《成佛经》没有说得很详尽,所以该经又进一步做了增补吧。之所以说该经并不是把《下生经》直接取来后而形成的东西,其证据之一就是,经中说法的场所从原来的舍卫国移到了摩竭陀,说法的对象也由阿难取代了舍利弗。或许可以这么认为,前者是由大乘学徒,而该经则是由小乘学徒分别将其缩短(修正)后形成的东西。

四、第四种阿含部弥勒经典

《增一阿含经》第三十八卷、吴之三、东晋僧伽提婆译。

该经说法的场所也是舍卫国给孤独园,优婆离是其所化。该经一开始,佛陀首先给比丘讲了八关斋法。尔时优婆离就其修行的方法及其誓愿向佛发问。佛答曰:作为修行的方法,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至沙门长老之所,口称名号,自朝至暮于心不动,怜悯一切群生,今受我斋法,不犯其一,更发誓愿,以此八法不坠于地狱畜牲乃至八难之处,或边地凶弊,不从恶知识,不习邪见,闻听善法,又以此功德,摄收一切众生之善,施他以惠,成无上道,又学佛道,习此恶,应于将来弥勒佛出现之时值遇其佛并得度脱。

是时优婆离又问,若人不发此持八关斋法之愿,是否就不得此大功德。对此,佛陀答曰:也不是不能得其福德,而是其福已十分不足。接着,佛陀用过去世之事来说明其理由。过去世有王名宝岳,依法治事。其时有佛,名宝藏。王有一女,名为牟尼。其佛有一侍者,名为满愿,多闻第一。满愿问曰:比丘若不精进钝根,不习禅定,此人应居于何处?宝藏佛答曰:钝根比丘不修禅法当修三上人之法业。所谓的三法业,坐禅、诵经和辅佐众事。其时有一长老比丘,以为今年已衰微,不能修行禅法,宜修劝助之法。于是入城中求烛火麻油以供养于佛,使其灯明不断。彼王女每于城下遇见长老,闻听其志,故言:当来我处求之,我悉与之,不复他处乞求。于是长老受王女所施,使得明灯长明不灭。宝藏佛看到长老的功德,对其预言道:汝当为未来佛,名灯光如来。他日王女闻听此预言,于是下此决心:因此比丘只受我施与,我乃施主,故我亦应受佛记,若不能得授记,我将自绝命根。并求授记。但宝藏佛却这样讲道夫女人之身求转轮圣王果,终不可得,求帝释果,亦不可得,求梵天王果,亦不可得,乃至如来之果亦不可得。将来无数劫有佛出世,彼佛因你有善知识而授记与你。一句话,并不是说受者清净而施者秽浊,而是用来比喻崇尚心意清净、发愿牢固之意。

经文接着转入将来的故事中:将来之世,有灯光佛现于钵头摩大国,其时国王名提波延那,其子将为弥勒。彼颜貌端正,通诸经藏,知晓诸书咒术乃至天文地理。此梵志见灯光佛诸根寂净,具足三十二相,知其为所谓的如来,乃持五华而起誓愿:我今愿持此五华奉于如来,又持此身供养圣尊。起此誓愿之时,空中有五花,化作宝台,上有殊妙四柱四门。佛亦见其誓愿而告之曰:汝当于未来之世成就为佛,号释迦文如来。然后,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汝优婆离莫作异观。尔时宝藏如来时长老比丘岂异人乎,尔时灯光如来是也。尔时王女牟尼今我是也。时宝藏如来立我名号字释迦文。

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所以若发誓愿,不可能不遂其所惠。然后就说誓愿的功德是不可称记的。经文到此结束。

该经既没有劝助往生净土,也没有鼓吹弥勒信仰,而只叙述了发坚固誓愿之功德,这是谁也能看得出来的。但是,该经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很多。

首先,前面所引的优婆离云云等文字怎么也难以解释清楚。那宝藏佛之时的长老比丘即后来的灯光佛的本生在前面曾讲到过,尚可明白,但下面的王女牟尼今我是也又是怎么回事呢?稍前一点讲弥勒于后世成道为佛,号释迦文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释迦文是现在之佛,又怎么变成了未来佛呢?当然,若非要视此为同体异身之义的话,也不是说不过去,但下面宝藏佛所说的我立名号释迦文就有问题了。宝藏佛并没有立此名号,前文已经说过,这是灯光佛给弥勒所立的。因此,此间的文章显得非常地暖昧不清,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误脱了什么文句吧。按照前文的意思,有一点很明确,即,因为牟尼女没有被授记于将来世直接成佛,又因为是女人之身,所以她将转生来世,在那里值遇他佛并受其记。这样一来,王女将与弥勒共生于来世,于其时得灯光佛授记然后成为释迦文,这可以被认为是最正当的顺序了。如果真是这样的顺序的话,那在王女下面的文中当误脱了以下字句,这里暂且订正如下:尔时王女牟尼,灯光如来时梵志弥勒是也,尔时梵志弥勒令我是也,时灯光如来(非宝藏如来)立我名号字释迦文。如果没有以上字句,经文文义是不通的。

经现在这样一订正,弥勒即是现在释迦佛的前生。虽然他比宝藏如来晚无数劫于将来才出现,但从现在来讲,却只能同属于过去佛。然而,作为过去佛的弥勒之事,向来不见于其他经典。如果把一开始就预言着弥勒将成佛的号释迦文如来之句当成后人纂入的冗长文句的话,那就成了王女牟尼于现世成为释迦而直接成道,不再于未来世被他佛授记了。这样一来,还是与前文相矛盾,而且弥勒所说的话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又如果第一过去时的王女变成了第二过去时的弥勒,成为现在的释迦佛的话,那弥勒就是现在佛,仍然成不了未来佛的。不论怎么理解,该经经文还是很暖昧。非常遗憾,本人无法搞清楚其意义之所在。

其次,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宝藏和弥勒之间的关系。虽然前面也说过这两者的关系不甚明了,但是大体上也预言道,宝藏佛之时的长老即其后的灯光佛,尔时长老的施主牟尼女即转生为其后的弥勒,并得灯光佛所授记为未来佛。但是这里讲的宝藏,在弥陀一类的经典中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起二十四或四十八大愿而成就此佛的,而弥勒也是因发当于来世人们奉行十善时出现的大愿而成佛的。虽然其各自净土有所不同,但其发大誓愿而成就佛果之事却没有一点的不同,而且也被后世的大乘经典详细地记载着。由此来想像的话,该经难道不是把这二类经典表现出来的有关章节相结合,并将其作为誓愿功德之例证而例举出来的东西吗?虽然在大乘经典中这二佛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在这里因为使这二者间有了一定的关系且又一并同现在的释迦佛连在了一起,我认为,所以就出现前面讲的到那种前后交织、暖昧不清的情况。因此,如果我的想法没有太大的错误的话,那么该经典肯定也是在弥勒净土及阿弥陀净土的思想已经十分成熟之后才出现的。

综上所述,暂且不管其思想是否真的是从大乘经典而来,抑或是受其影响,也不管其总体上属于什么种类,阿含部中的弥勒经典不仅都与大乘经典有着相似或相同之点,而且即使只从文字上看,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我想,这是无需质疑的事实。换言之,如果不从后世的大乘经典所反映出的思想来考虑的话,我们是不可能清楚地理解该经文义之间的相互联系的。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