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2025-05-31 10:13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

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正知正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由此可知: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与佛菩萨相应;如没有菩提心,纵使修禅、修净、修密、修慧,还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外道。《华严经》里讲得很清楚,普贤菩萨答普慧菩萨二千行门里的第一重点,就是说菩萨所依者是菩提心。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求访善知识时,开门见山地表明已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可知,我们学佛者要成佛道,一定要有菩提心为基础。什么是菩提心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吧。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

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具足。这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别名本觉。此理用不到造作,离一切虚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我们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所以叫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萨道,对机说法,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由以上三义,我们更可概括成为于行人实行的菩提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其华语的意义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正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

二、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给予众生世出世间之乐,是发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个主要行愿。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语言、给以暂时的快乐相比。

三、在实行中要以服务为目的。这个服务不同于现今社会的服务行业,它是一种无怨无悔、平等清净为众生、为自己寻求觉悟之行为。当我们在做一件工作时,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让别人受益,这是一种真正的服务。

我们修学菩提心,且要具足因缘。《往生论》说:发无上菩提心,有其二义:一者须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心法。

应远离的三种与菩提心相违的事是: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为远离我心贪着自身,必须这样做。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这是为了一切众生皆能远离无安心而得安乐。

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这是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必须这样做。

三种应该有的顺菩提心之事是: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不求诸乐故。

二、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之苦故。

三、乐清净心:为使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故。

此外我们还应该发如下三种心:

一、发厌离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二、发欣慕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发度生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以上三心,前二属智,后一属悲,如能兼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则悲智双运勤求,殊胜佛果,终必可得。

发菩提心的因缘

修行之法八万四千法门,菩提心是世出世间一切诸善法之王。因为五戒是人善;十善及味禅是欲界天善;四禅八定是色、无色界天善;戒定慧、四谛、十二因缘是二乘善;六度万行是菩萨善。菩提心为成佛正因,为佛之善,故称诸善中王。而此菩提心虽众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然无因缘不能发。今据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略述发菩提心之十种因缘如下:

一、念佛重恩。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于一切众生有拔苦与乐之恩,其恩最重,为父母师长之所不及,故列第一。为报佛恩,当发大心救度众生,行菩萨道乃到成佛。此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二、念父母恩。若欲报佛恩、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说法度生,皆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从父母而生,推而广之,愿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

三、念师长恩。世出世法皆由世出世间二种师长得,既知感恩,我们当发大乘心普愿利人,世出世间师长俱蒙大利。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四、念施主恩。念施主恩是大师对出家众而说,施主布施供养,使出家众四事不缺,如此则出家众可安心办道、成就道业。故是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五、念众生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以无始生死轮回以来,互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我们的日用所需衣食皆赖人供给,悉有恩于我;其余畜类众生,如牛马劳役、犬守夜等与我们亦有恩;菩萨观于蝼蚁皆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皆应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此为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六、念生死苦。我们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处于生死之中,六道轮回,升沉片刻,出没万端。是故应发勇猛心,截生死流,出爱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极乐彼岸。此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

七、尊重己灵,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诸佛无二无别,既是佛性,必应尊重,勿令永埋五蕴山中。是故我们应当勇猛地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以无量智慧对治执著。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转三障为三德,方不辜负佛的化度,不负己灵。此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八、忏悔业障。忏者是忏其前愆,悔者为悔其后过,即是改往修来的意思。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一举一动常违佛戒,一餐一水频犯尸罗,若非痛哭流涕深切忏悔、至诚悔过,万劫千生难逃恶报。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八个因缘。

九、求生净土。净土法门属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国土,成就无生法忍和不退转,以及诸种功德、智慧,次行菩萨道。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三障俱重,要使忏悔令尽实觉困难,又因助道缘少,故必求生净土,净土则助道缘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道业易成。是故净土法门,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所以我们应发广大心(多善根),执持名号(多福德),乘弥陀大愿之船,入干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可往,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十、念正法久住。释迦世尊为一切众生,以无量劫来修菩萨道,四十九年化缘周讫,示入涅槃。现处末法,但有教理而无行果。邪正难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斗争坚固,是非繁兴,争名夺利比比皆是;难有正见,不知三宝为何义。思念及此,悲心泪下。身为佛子,当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法劫运,决当尽力护持正法。是故愿诸善友同发大愿,愿愿上求下化,以于今比尽未来际,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门再阐。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

文殊菩萨十大愿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已懂得菩提心及发心的十个因缘,接下去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此才能成法器、度众生。那么菩提心应如何发呢?许多初学佛的人很难下手,今介绍文殊菩萨的十种甚深无尽大愿,作为我们行者的榜样,十大愿是:

一者大愿,若有众生乃至蠢动含灵,我皆随缘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见。若未闻我名,要令得闻;若闻我名,于我法中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或以世法医疗诸疾,或以历数、工巧、世典、杂艺等随类同事,接引世俗、导引众生,令发菩提正见,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在本愿中:若有众生乃至蠢动含灵,我皆随缘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见。一段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若未闻我名,愿令得闻;若闻我名,于我法中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本段为上求佛道之愿,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中我名即是文殊之智慧,一切诸佛皆悉从文殊菩萨发菩提心,常为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由此看来,我们学佛者应以智为导,不要以一般宗教信仰者的心态来学。因为学佛是一门觉悟的大学问,学佛者要理智,心里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否则往往沦为迷信。

若有众生或以世法医疗诸疾,或以历数、工巧、世典、杂艺等随类同事,接引世俗、导引众生,令发菩提正见,愿皆与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本段为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法不离世法,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在深山道场里打坐念佛参禅是修行,世俗的一切皆是我们可用的法门。心随境转是凡夫,心能转境即圣人。故学佛的人,只要用心去体察周围的一切境物,即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关键在一个觉字,看我们怎样用心。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于我,是人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我于是人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自他盛行谄曲,邪见颠倒,生净不净行,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枉压,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常生不善,如是众生,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不敬重于我、妨不妨我、用不用我、取不取我、求不求我、要不要我、从不从我、见不见我,如是众生,愿皆与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杀生命,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永失人身不舍报时,悉令如是众生,咸发菩提之心。若有众生,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与我财物,或我施他财物,所得财物或不得财物者,如是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以上五愿是属于烦恼无尽誓愿断。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于我或受我供养,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兰若,诸佛菩萨形像及诸功德,凡此因缘所修福佑,悉今回向菩提及诸法界众生同沾此福。又有众生或其伴侣,于诸修行不问成就与否,若于和上教导称说听受,我教他教,同行同业,此诸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本段为福慧双修,佛事门中福田第一,修学上先从布施开始培养福德,并以此来破除自我;在解门上不要一个人盲修瞎炼,要按善知识的教法依教奉行,更应发愿与诸佛菩萨同愿同行。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经无量劫从地狱出,生于五趣作驼驴牛马、奴婢,负重还命,偿他宿债,于此众生,我于五道随形受化,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乞人等等,同类、同缘、同事、同行而施教化,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诸众生纵恣身心,贡高我慢,无有惭耻,不识善恶,毁谤佛法,用僧袛物,劫夺他财,广造身、口、意十恶诸罪,死堕阿鼻受无量苦,因此六道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以上二愿,明白启示诸恶莫作,更要深信因果。我们应把握住当前,绝对依佛陀教法,深信因果来真实修行。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不论有缘无缘,若同我愿,则属我身,与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于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凡此众生,愿达菩提,同登觉路。

第十愿为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当然望圆成佛果,要圆满佛果必要行菩提道才能到达。让我们共同以大慈心、大悲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来勤修四摄、六度,随文殊菩萨迈上菩提大道吧!

菩提心的修学贵在发愿,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我们身为诸佛弟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更待何日?一个修行者不能只顾自我了脱,应普愿众等同发此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令增长,愿同修行者各各悲智双运,福慧齐修,同化众生,同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此发心,方为真正修行!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