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歧路指归三 佛教里讲些什么道理、他的目的是什么
2025-06-09 11:30

【问】比较起来说,佛教固然比别的教门可靠。但现在是破除迷信的时候,佛教再以前虽然很兴盛,将来恐怕难免被打倒吧?

【答】这到用不着挂心。因为佛教不是迷信的。他有他高深得哲理,这种哲理,是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不会改变的。如果你的功夫来得及,你可以把佛教里的书多读一些,到时候你就知道,现在实兴的一些学说,一切主义,都逃不出佛法的范围。

【问】佛教的书籍太深,我不能多看。你能不能拣一些容易明白的道理说来听听呢?

【答】可以。现在的人,不是常说平等,博爱自由吗?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所说的众生,并不是专指人类,连一切有性命的东西都包括在内。这样说来就是苍蝇、蚊子、蝼蛄、蚂蚁一样可以成佛。等到成佛以后,也就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才是真平等。既然连苍蝇、蚊子、蝼蛄、蚂蚁都有佛性,所以我们爱护他们,应该和爱护人类一样,这才叫真博爱。佛教是专门讲究脱离苦恼的方法,等到烦恼断尽了,心里无挂无碍无忧无虑,这才是真自由。从这里看来。佛教的道理,不但不和现在的学说相反,并且还要更彻底些。如果人人都照著佛的说法去行,你想世界还会有瘟疫刀兵盗贼吗?况且这不过是最浅近的道理,拿一点来作个样子罢了。至于高深的道理,任你说多少年,都说不完,真是无穷无尽啊!

【问】这么说来,想要避劫,最好是学佛了,是不是?

【答】是的,不过学佛的好处,先要明白众生的不好处。且就我们人类来说吧!我们一生下来就和苦恼订了合约,一辈子为吃为穿,劳劳碌碌。亲爱的偏偏碰不到头,仇恨的又偏来缠搅。以及天然的灾害,意外的祸患,任你有钱有势,他还是跟在后面。即使那些摆脱得了,却没法不病不老,更不能不死。这是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佛是觉行圆满,在涅槃界,不受诸苦,这便是成佛的好处。佛看著我们受苦,像在火坑里一般,所以教给我们许多成佛的法子,就是为了救我们脱离这个火坑。

【问】既然这个世界是个火坑,学佛又很费功夫,我们不是最好弄点毒药要把自己毒死,不就一了百了,立刻可以跳出火坑了吗?

【答】这却是很大的错误。这个世界虽然是火坑,只要大家肯发心学佛,是可以用我们的力量,把他变好的,这是佛教里头积极的精神。法华经上说:火坑变成池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寻死,死后真的一切完了,那到也未尝不可。要知道,死后并非一切完了,还要转生。而自杀是大罪的,在转生得报会更苦,那岂不是跳到火坑更深的地方了。

【问】人死后有灵魂再去转生,这事是真的吗?

【答】怎么不是真的?自古以来,正统的史书上,记载死后转生,和借尸还魂的事,不知有多少。就是现在,也常有这一类的事情发生,你以为都是骗人的吗?

【问】自然不全是骗人的,但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答】你听说过六道轮回吗?我们平常所说的灵魂,在佛学上叫作神识。人的肉身死了,他的神识是永远不死的。人死以后,他的神识,凭着他生前行为的好坏,或者升天、或者再转生为人,或者作阿修罗(阿修罗,是一种恶神,常和诸天打仗),或者变畜生,或者变饿鬼,或者入地狱。这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叫做六道。等到这道受报应完了,再转入那一道去。这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来回轮转,永远没有停止的日期。

【问】这六道里面那几道是好的?

【答】比较起来说,天到最享福,寿命也最长。人道是也享福也受罪。再往下说,就一道不如一道。饿鬼和地狱两道,所受的罪,那就不堪设想了。

【问】那么我们最好想法子生到天上去享快乐,不知有方法吗?

【答】方法虽有,不过我们却不应该希望生在天上。因为上面说过,无论生在那一道里,等到报应完了,就要转生到其他的道里去,那么生到天上,就算作个玉皇大帝,等到天福享尽了,也非死不可,死后仍然可以到畜生道里去受罪。可见只要在六道里面。没有一处是安身之地。要想享受永久的安乐。就非想法子跳出轮回不可。

【问】怎样可以跳出轮回?

【答】那只有学佛了。

【问】我们凭着良心,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那不行,行善的人,将来得生天道或人道的好报应,上面已经说过。这些好处,是不常久的。要脱离六道轮回,非学佛不可。单靠行善,是不够的。

【问】常听说人的生死,是玉皇大帝跟阎罗王管的。既然说学佛就可以脱离轮回,难道佛也管得著这些吗?

【答】不是这么说。你的生死,不但是玉皇大帝和阎罗王管不著,就是佛也管不著,唯有你自己管得著。

【问】我不愿意死,怎么早晚都要死呢?我愿意上天堂,怎么往往入了地狱呢?你说生死全是自己管得著的话,我真不明白了。

【答】这也没有什么难明白的,这就叫做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因,所得的报应就是果。比方说你今生的作为合乎人的道理,那么你来生就还是个人。你今生的作为和天道相似,那么来生就升天。其它各道,都是如此。这就和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神不能教他变一棵瓜。那么你种的是人的因,神自然不能强把你变作畜生,这是很显然的,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作善的德福,作恶的得祸。作善作恶既然你自己可以作主,那么死生祸福,还不是自己管得著吗?

【问】有些好人,往往遭遇不好的事,作恶的人,往往运气很好。你说的因果报应,怎么讲得通呢?

【答】比方种树,种子刚下到土里,立刻就能结果吗?又比方借钱给人家,哪有才交他的手,立刻就还钱的吗?佛家讲的因果报应,是综合前生今生来生三世来说的。有的前生造的因,今生才结果。有的今生造的因,当生即结果。有的今生造的因,隔几生几十生,或几千万生以后才结果。这就和果树的结果,或早或晚一样的道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里会讲不通呢?

【问】阎王,判官,城隍,土地,都是没有的吗?

【答】有到是有的,不过就像世间的法官一样,照著法律办事。你不犯法,他怎么也管不著你。

【问】不供养他们吗?

【答】他们都属于鬼道,我们要脱离六道轮回,当然不必供养他们。

【问】玉皇大帝呢?

【答】玉皇大帝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也用不著供养他。

【问】神仙呢?

【答】神仙,有天仙、地仙、鬼仙,等等的不同。或属于天道,或属于鬼道,都是六道的众生。我们不学他,崇拜他干什么?

【问】大仙堂一类的东西,都该取消了?

【答】那还用说,狐狸之流,都是畜生,你恭敬他有什么用处?

【问】不恭敬他,他怪你怎么办?

【答】这是你所不知的,学佛的人,天上的神,都要来恭敬你的,邪魔鬼祟,又怎敢来作怪呢?但是我们学佛,应当普度众生,虽不要恭敬他,也不要妨碍他。

【问】佛既然也管不著我们的祸福,自然我们也不恭敬他了?

【答】那又不然,我们既然想脱离轮回,就要照著佛的样子学,那么佛就是我们的老师了。你不肯恭敬老师,那还算是个学生吗?

【问】有一等叫作菩萨的,我们应该恭敬他吗?

【答】要说到菩萨。说得可就多著哩!简单地说,有已经成佛的,像观音等许多菩萨一样。有将来成佛的,像弥勒等许多菩萨一样。这等菩萨,慈悲心很重,专门帮著佛来度脱众生。拿上学来作比方,佛是校长,菩萨是教员。学生恭敬教员,是当然的事。

【问】依我的意思,我们学佛的人,供养佛菩萨以外,也供养天仙鬼神,似乎更好些?

【答】未必有什么好处,因为你要成佛,必须一心一意的学佛才行。假若你也和佛接近,又常和神鬼来往,心里自然不专一。等到临终的时候,或者把佛忘记了,一直跑到饿鬼道里去,也说不定。

【问】现在我明白了,要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恼,必须学佛。学佛的人,除了佛和菩萨以外,一切天仙神鬼,都不可信奉,都不可供养,是不是这样?

【答】非常的正确。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道理是为事情服务的,明理就是要透事

仁德上人一定要明白一个真理,你所听闻分析思维明白了一些道理干什么呢?如果你明白的道理,不能为你的事情服务,不能把你明白的道理落实在你的思想行为之中,你要明白的那些空洞无用的大道理干什么呢?道理就是为事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