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倓虚大师《念佛论》
2025-05-31 12:51

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盖「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佛以慈悲为本,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趋势中,后人继续前人,各宗所学,才建立了这五大宗。五大宗的宗门下,是教外别传,专门修禅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门头是先悟后修,由修而证;律宗是专持佛的戒律,先以执身,次第摄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三聚净戒等。由于严净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密宗是专门持咒,注重事项须三密相应。这四宗比较起来,最初入手都稍难一点;惟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捷,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现在先就字义上来说明这两个字。「念」字是一个「今」字和一个「心」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就是「今心」;合起来说,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语,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国意思来说,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人们口里只管说想觉悟,想明白,而心里却存着一些糊涂想。由于心有糊涂想,身体就去做糊涂事。什么是糊涂想?就是意三业贪、嗔、痴。什么是糊涂事?就是身三业杀、盗、淫及口四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由于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整天六根对六尘,分别声色货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觉上做活计。念佛就是回生换熟,放下这些所知所觉,离开能知能觉,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能够恢复本觉,就能成佛。成佛也并不是另外添了些什么东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们心里那些肮脏东西,去得干干净净,肮脏东西去净了,佛性也就现前了。

因为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闇动,被六尘所蔽,人们的知觉偏在一方面去,只认识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尽虚空、遍法界的觉性大我。殊不知人们所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开,这个身体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血脉津液,是属于水大;温热暖触,是属于火大;气力动转,是属于风大;身体内外的虚空,是属于空大。(如果没有虚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识,即是六识,属于识大。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分了家,一个人就不存在,那里还有个我呢?就是当前由于七大假台有这么一个我,实际上不过是个臭皮囊,里面装一些腥躁烂臭,肮脏东西。

比如在我们讲开示的时候,忽然有一人用一个皮口袋装满了大粪,扎上口送进来。我们大家都以为这是肮脏东西,捏着鼻子嫌臭,躲远远的或赶紧把它扔出去,以为是亵渎。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个臭皮口袋,我们人的这个臭皮口袋,还不如用一个真的皮口袋装上大粪送进来的比较干净。因为送进来的这个臭皮口袋还扎着口,我们人人这个臭皮口袋,上下都张着口,直冒臭气,所谓「九窍常流不净」。但是人们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还爱得不得了!这样化妆,那样保养,如以佛的眼光来说,实属愚痴颠倒之甚!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大家都认为是「我」,其实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唤的一个物。应该在「我」字下面加上一个「的」字,称为「我的」。因为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一部分,像一件应用东西,如果我愿意使用它的时候就用它,不愿用的时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赘了。

普通一般的习惯,都以这个身体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许多人我合起来就是众生。每个众生都想多活几年,相续不断,就是寿者。其实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对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众生」就是因成假;(假借众因缘而成故。)「寿者」就是相续假。(我人众生相续不断故。)如果离开这些,那里还有个实我呢?

况且我以主宰为义,人们这个色身之我,它本身并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饿的时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时候,不喝就不行;寿命尽了该死的时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几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环境,不享受就不行。这已失去主宰之义,殊不知这些吃、喝、享受是属于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灭的,人们除了生命以外,还有一个慧命,它是永无生灭的。什么是慧命永无生灭?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觉性。这知觉性虽是无形无相,然而它能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所谓「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念佛就是培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为修其他宗,往往为了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绝不会走错路的。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最直捷。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断惑才能证真,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没有相当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实报庄严土,由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得见佛的真身。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如果是上乘根性,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都能圆见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问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工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生天很危险,于是重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见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引证)请想: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去,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受报。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是念佛人就没有这种危险。不是有这么两句话么?「饶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这是说,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尽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还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

念佛期内,每天一开始要念《弥陀经》,常住里作晚课的时候,每天也要念《弥陀经》。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境界在心里熏一遍,使在观想上,成一种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也像一部电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长,在六根上所接触的,整个是极乐世界的最胜境界,妙相庄严。在现时来说,虽然还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而在心里上,却早已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人们的意识在无形中都沉浸在妙相庄严的气氛里,将来临命终时,熏业现前,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诸圣众等,到这时会真的现身来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刹那顷,也就化现目前了。

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那是众生的边界,那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项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例如:今在念佛期里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净;耳听自己及大众念佛的声音,就是耳根清净;鼻子嗅着炉里的香气,就是鼻根清净;舌头反来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净;身体在清净道场里,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净。念佛、拜佛、心里想佛,就是意根清净。六根清净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则身不作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起贪、嗔、痴,当下即是十善业。修行人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身、口、意三业。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把三业收摄得住。久而久之,观念成熟,净因增长,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罗;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转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为观念,就是声闻;以十二因缘为观念,就是缘觉;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为观念,就是佛。又如世间人亦各有各的观念。如:士、农、工、商、军、政、警、学,最初都是由于观念所成。观念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这样到末了,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决定能成佛。上面我曾说过,中国佛教,在自然的趋势中,经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亦称慈恩宗或唯识宗)、净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这都是后人为了传承的关系和学习的专门,才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单纯的,唯净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义渗入了其他各宗,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为佛的七众弟子所共学。例如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观亦异。但是总起来说,他们都可以以修净土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参念佛是谁?无论出家、在家,亦无论其学佛动机如何?但其学佛的唯一目标,不外念佛成佛。同时在这学佛成佛的过程中,又要共同遵守着佛的清净戒律。例如: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说话应答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其最终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成佛。从此可以想见念佛法门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还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紧的事,佛法兴盛不兴盛?端视后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话,佛法就随着时代而趋灭亡了。

佛在世的时候,处处以身作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大家都以戒为师。佛在临入灭的时候,四众弟子为请佛住世,围绕在佛的左右,抱头痛哭。这时无贫尊者,在极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依止。今后佛要入灭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几件事情需要乘佛在世时问明白。这时,阿难尊者也站在佛的旁边掩面痛哭,因为他是佛的常随众,传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说法的时候,他都给佛当侍者在场。因此无贫尊者让阿难尊者以四事去问佛。其中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阿难以此去问佛。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纵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检要紧的,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南北各大丛林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家风。这些规矩、家风,就是人们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试问那个寺庙、庵堂没有规矩?就是人们的日常往来,应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节制,可见持戒和念佛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弘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修净土。」

普通说起来,佛有七众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译曰学法女,即是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从十八岁至二十岁期间,别学六法(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过此即可受具足戒而为比丘尼。四曰沙弥,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弥尼,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优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宝的男人。七曰优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宝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何谓三宝?即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法」以轨则为义,就是诸佛所说的言教。「僧」,以传持为义,就是绍隆佛法,为后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宝中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是众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灵明觉照的为佛宝;寂常圆净的为法宝;融和妙乐的为僧宝。何谓别相三宝?谓此三宝,各有人、法、因、果、性、相、体、用的分别。如妙觉及佛的三身,皆谓之佛;真如理体及一切方便法门,皆谓之法;五十位贤圣,皆谓之僧。何谓住持三宝?谓此三宝住持于世,能令佛法传持不灭,为世间一切众生所利赖。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宝;所诵经律论藏,就是法宝;出家徒众,传持佛的利生事业,就是僧宝。

大家应该知道,让人皈依三宝,并不是皈依另外的三宝,是要你皈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宝。佛译为知觉的「觉」字,人人都有个觉性。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觉性,人人都可以从自己觉性中流露出无穷的妙理;皈依法,就是皈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续从真性中发挥的妙理;皈依僧,就是皈依自己持续觉法的融和妙性。绝不像其他宗教,只许神为神,不许人为神。人永远给神做奴隶,这无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讲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人有觉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虽然普通说皈依的时候,是皈依现在的住持三宝,可是那只是给人做引导,主要是让人皈依到自性的三宝。至于究竟成佛,也绝不是给任何一位佛做奴隶的,念佛人应该对这件事弄明白,成佛绝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也绝不是他人赐给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皈而外,应该最低限度遵守着五戒,作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间的五常。因为世间上所需要的是仁爱,不是残忍;是道义,不是强暴;是礼让,不是邪曲;是信实,不是欺诈;是理智,不是愚痴。念佛人持五戒,可以养成仁爱、道义、礼让、信实、理智,既可做社会的正人君子,又可做为净土资粮。

三皈五戒之外,对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和八正道,都应当常作观念。何谓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例如一个人来处不净(从阴道出故)、去处不净(死变脓血土泥)、种子不净(父精母血)、内外不净(内而血肉筋骨等;外而发毛爪齿等不净)、究竟不净(一切都不净)。第二、观受是苦:大概说起来,苦有八种,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细说起来,就有无量诸苦。例如一个人到家里或到社会,没有没烦恼的。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不能种种遂心,就是苦。第三、观心无常:心念刹那生灭,无有常住。第四、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没有一处是真我。简单的说,这就是四念处。常这样做观想,也能巩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命。正见是不存邪知邪见,还有不应当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应当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纯洁的心;正语是不应当说的话就不去说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业是正当的行业,例如:念佛人和专门在社会上办慈善事的,当医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这是一种行业。还有开棺材铺的、杀猪的、宰牛的也是一种行业。所谓「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同是行业,要找一种厚德积福的正业去做,不要做不正当的。正精进和正业有关,例如:上面所说做各种行业的人,同是一样的精进,一种是上解脱成佛的路上精进;一种是上堕落恶道的路上精进。还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进,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进。所以正精进和不正精进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头。在人心意刚要发动而还未发动的时候,就叫做念头。正念就是处处以善心、好心做出发点,不要有丝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鉴于凡是正当的事,就一心一意去做。什么是正当的好事?如:念佛是正当的好事,就一心一意去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这就是属于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诸多正当的事情来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终,以清净身、口、意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绝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这样解释八正道,只是应台初机信佛的人,至于按教理往深里去说,那又不是这么简单了。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坚固,可以常拿四念处和八正道来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至于念佛的方法,也应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关于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临命终时种种瑞相,都已载在往生传内,这种例子已不胜枚举。我出家后,据我亲眼看到的,就有二十多位,其他听说的还不算。现在为了启发大家的信心,且就我所看到的,举出三位来作例子。

第一是出家的修无法师,他是营口人,做砖瓦匠出身。因生活环境不好,做工时又嫌辛苦,因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苦没有乐,屡思出苦之法。后听人说念佛好,遂发心常时念佛。出家后,正式闻佛法,念佛心益恳切,逢人亦必劝人念佛。

民国十八年,我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去传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师傅找我说:从营口来一位修无师,预备发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后,领来见我。我问他能做什么?他说:「我愿发心侍候病人。」时定西法师在极乐寺任监院,给在外寮找一间房,住了十几天,又去找我说:要走。定西法师在旁说:「你发心来侍候病人,为什么刚住十几天就要走?太无恒心了吧!」修无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第二天又来找我和定西法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找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送我。」定西法师给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傅去念佛送他。在他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佛国了。临走也应该作几句诗或作几句偈子,给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做苦工出身,生来很笨,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经验的话可以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他说这话,觉得很踏实,于是大家齐声念佛,修无师面西趺坐,也跟着一同念佛,念了不到一刻钟工夫,就往生了。常住临时给打了一口坐龛,到了晚上装龛。虽是天气很热的时候,其面目清秀异常,身上一点臭味,一个苍蝇都没有。谛闲老法师和一般信佛人都争相去看,叹为希有。之后用木柴架起,举火焚化,红火白烟,一点邪味没有。后潘对凫老居士听说这事,特别将修无师生平念佛事迹,写一篇文,印出来分给大家看,认为是僧人中的好模范。

第二位是郑锡宾居士,山东即墨人,业商。因看佛经,知念佛好,遂发心念佛,终身不娶。二十二年在青岛,我给说皈依和念佛的好处,自是念佛心益诚恳。把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给他弟弟料理,自己专心念佛。以后,他习练得能讲《弥陀经》。每年,必由即墨经青岛住一两天,到平度县给善友们讲几次经。二十四年时,郑居士还请我去平度讲过一次经。二十八年春,郑居士又经青岛去平度县讲经。过了两个多礼拜,有从平度县来的人和我说:「老法师你知道吧!郑锡宾居士已竟归咧!(胶东人谓人死曰归。)」我听他说这话之后很愕然。我说:「前十几天他在这里路过时还很好,为什么这样快就故去了?有什么病?他怎样故去的?」来的人说:郑锡宾居士在讲完《弥陀经》之后,听经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五、六位办事人,因大家都是朋友,在一块吃午饭。饭后,郑居士请他的朋友给租一间房子,说要走。他朋友说:「你要走为什么还要租房子?」郑居士说:「我要往生,因恐死在别人家里犯忌讳。」他朋友说:「我们是多年知交,不要说你是往生佛国,就是卧病不起,死在我家里也应当,何必另找房子?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信佛念佛的,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也给我们这一方念佛的人看看,作一个榜样。」说完这话,他朋友就在自己家里收拾出来两间屋,搭一个铺。郑居士和他的朋友简单说几句告辞的话,抖擞了抖擞身上,在铺上面向西,盘腿坐好说:「给诸位告假,我现在要走了!我们同事信佛一场,请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他的朋友在旁说:「你临终时还不说几句偈子,给我们作个纪念吗?」郑居士说:「不用说偈子,就你们看到的我这个样子,来去自如,你们就照我这样行,这就是个很好的纪念。」说完这话大家念佛送他,不到一刻钟工夫,就含笑往生了。因此在平度县一带,人人都知道念佛好,也引起很多人信佛。

郑锡宾的弟弟起初看到他哥哥抛家舍业,专门去念佛,心里不高兴。后来经他的哥哥一再劝说,也勉强信佛、念佛,但并不恳切。此次亲眼看见他哥哥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来去自如,知道念佛绝不是骗人的事,于是也一心一意的专门念佛,三年后也预知时至,念佛往生了。不过临终时稍微有点病,不如他哥哥那样痛快。

第三,是一位女居士张氏,青岛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贫寒,其夫在海港码头拉车为生。张氏住青岛市内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内立有佛学会。每到礼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讲经,居士们听完经后,再念一支香的佛。张氏藉此因缘,皈依三宝,得闻佛法,信佛很笃实。平素在家念佛,礼拜日即领其两个孩子去佛学会听经,听完经后,照例跟大家一块念佛。

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早起来,张氏忽谓其夫曰:「你好好领着孩子过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其夫因为生活奔走,对佛法少熏习,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们家穷,还不够受吗?你还来扯这一套。」说完这话后不睬她,仍去码头拉车。张氏又嘱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们俩好好听你父亲的话,不要淘气。」这时他两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五、六岁,听他母亲说这话,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仍旧门里门外的跑着玩。张氏把家里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脸、梳梳头。因是穷家,也没新衣服换,便换了一套浆洗过的旧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着佛就往生了。她两个孩子,因在外边玩的时间久,肚子饿了,回家吃饭。见其母在床上坐着并未煮饭,趋前呼之不应,以手推之仍是不动,这时两个孩子才知道他母亲已经死了。于是哭着跑到邻居家去送信,邻人闻讯赶至,见张氏虽死很久,仍是面目如生,并赞叹其念佛功夫深,后其夫由码头回来,痛哭一场。因家贫,无以为殓,乃由佛学会诸居士给凑款,处理其身后事宜。

人生最要紧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无论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环境,忙里偷闲来静坐一会,念一个时间的佛。在工作时间也可以心里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杀、盗、妄,作奸犯科,造种种业,难免要堕落三途,轮回六道,将是受苦无尽了。佛在《楞严经》上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大家请想想,造杀、盗、淫业,是多么苦!奉劝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处,很散漫的说了一个大概。至于详细处和究竟处,有《净土五经》、《净土十要》等可参考。现在我为了启发大家的信心,不过简单一说。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处,要具足真信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踏踏实实,至至诚诚,老实念佛,将来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聚会。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