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2025-05-10 12:11
往生论注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
解论名目竟。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
末后一行,是回向门。
分偈章门竟。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灌),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第一行三念门竟。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结不解)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闇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败城阜)陉(山绝坎)陪(重土,一曰满)陼(如渚者,陼丘)。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五十亩)畹(三十亩)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明不满十仞。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此二句,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以木石为华观。或雕金镂玉,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必使珍宝具足,严丽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此庄严事,纵使毗首羯磨,工称妙绝,积思竭想,岂能取图?
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故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草得风貌)茸[艹/榮](草旋貌)[艹/眇](细草曰[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冫 夾][冫 枼](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盛食满貌)饶(饱也、多也)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推车)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闇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但乐有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是故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是故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
【论曰:】
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起观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瘥。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次续提释。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譬如迦罗求罗虫,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大小,为己身相。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虫,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也。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若欲令无,倏焉化没。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议?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宝例坚强,而此柔软。触乐应著,而此增道。事同爱作,何可思议?
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经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菩提心。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此三种所以并言,以同类者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类,所谓虚空、识、地、水、火、风。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风、虚空。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虽有风,风不可见故,无住处故。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所以。
经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彼中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盖斯类也。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暐晔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除。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
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焦,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众生体者
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萨。
观佛者: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也)。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则有觉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止也)餐养士,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