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经论:贤劫经卷第二(一)
2025-06-09 12:05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诸度无极品第六

尔时喜王菩萨。燕坐七日无他异念。七日已后试自思惟。从燕坐起往诣高座。稽首礼佛及谒一切。现诸化佛并众菩萨。则往佛前叉手礼座。于时世尊寂然庠序。从三昧起普观众会。已观众会默然而住稽首自归。时喜王菩萨前白佛言。道法玄妙不可攀逮。无上正真不可譬喻。一切菩萨比丘圣众诸尊神天皆来集会。一切渴仰饥虚于法。会来甚久。时以欲过愿有所问。若见听者乃敢发言。佛告喜王。在所乐问。狐疑众结。如来悉当分别说之。令心解脱无余挂碍喜王菩萨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向在斯独处燕坐。心自念言。斯诸菩萨积功累德习志调心。好慕佛道诸度无极。殖众善本以求至真。或有菩萨为众生故行度无极。以成佛道。或以诸菩萨故行度无极。或以生死众漏之故行度无极。或有无漏行度无极。合集此已。随其所志行度无极。长益菩萨而成正觉。如是弘普以成因缘。初中至竟习法典目。谛受兴发诸菩萨众善权方便。显隆道法惟说其意。时世尊倍加咨叹喜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喜王菩萨。乃能发意。咨问如来如是异义殊特之慧。仁以昔曾问过去百千亿佛之所致。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喜王菩萨与诸大众受教而听。佛言。菩萨有六事业。习进行法修度无极有六事。光曜度无极亦有六事。世度无极亦有六事。为众生故行度无极亦有六事。住度无极亦有六事。生死度无极亦有六事。有所著度无极亦有六事。益他人度无极。亦有六事。所处度无极亦有六事。道度无极亦有六事。慧度无极亦有六事。已修立行度无极亦有六事。有逮得度无极亦有六事。有念度无极亦有六事。有离三世度无极亦有六事。有所业度无极亦有六事。休息度无极亦有六事。有不置远度无极亦有六事。有应慎度无极亦有六事。有造作度无极。亦有无作度无极。有意度无极。有勤修度无极。有正真度无极。有健度无极。有深奥度无极。有杂度无极。有清净度无极。有无际度无极。有信度无极。有为众生故行度无极。有法故度无极。有寂乐度无极。有乐观察度无极。有一切所入度无极。有说处度无极。有无害度无极。有无败度无极。有贫度无极。有不回还度无极。有回转度无极。有严净度无极。有坚强度无极。有兴成度无极。有充满度无极。有为世度无极。有度世度无极。有无上度无极。有不乱度无极。有无怨度无极。有怨敌度无极。有摄持度无极。有无摄度无极。有报应度无极。有无报度无极。有自然度无极。有无所有度无极。有广普度无极。有华度无极。有无量度无极。有慕求度无极。有所厌度无极。有妙乐度无极。有无乐度无极。有闻持度无极。有生死长度无极。有无断度无极。有乐纯熟度无极。有禅度无极。有神通度无极。有世巧便度无极。有慈愍护度无极。有行哀度无极。有欢喜度无极。有劝邪正见度无极。有劝住无住见度无极。有劝无猗度无极。有劝意度无极。有劝忍度无极。有造无造业度无极。有无余度无极。有佛兴盛度无极。有明度无极。有时住明度无极。有成就度无极。有意不忽度无极。有佛立家度无极。有出家来度无极。有愍哀博闻来度无极。有出家不断戒度无极。有住神通度无极。有神通意不断度无极。有入欲度无极。有立度无极。有应度无极。有众报无报度无极。有无乐度无乐。有时进度无极。有光明无量光度无极。有报安光度无极。有不回还度无极。有娱乐度无极。有鲜洁度无极。有成世法度无极。有净世度无极。有成种度无极。有成眷属度无极。有不坏眷属度无极。有除尘来净度无极。有观土度无极。有宣誓度无极。有无逸度无极。有周旋度无极。有灭度度无极。有豪贵度无极。有理眷属度无极。有无所忘失度无极。有三十二相度无极。有顺时度无极。有知时度无极。有分别世度无极。有顺世度无极。有边际度无极。有蠲除度无极。有金刚度无极。有造救度无极。有自然度无极。有伏魔度无极。有无退度无极。有一时度无极。有无所著度无极。有三昧度无极。有训诲度无极。有佛道度无极。有一切智度无极。有无余有余度无极。有可止度无极。有诸佛度无极。有方便度无极。有愁戚度无极。有真陀度无极。有异度无极。有四意断度无极。有四神足试神足度无极。有四禅度无极。有四意止度无极。有四谛度无极。有信根。精进根。意根。智慧根。定根度无极。有信力。精进力。意力。定力。智慧力。度无极。有七觉意。八品道行度无极。有寂然度无极。有观度无极。有乐明度无极。有来解脱度无极。有比丘圣众度无极。有八部会度无极。有分别度无极。有系解法度无极。有分别顺理度无极。有辩才度无极。有无厌度无极。有六度无极。有眼耳鼻口身心度无极。有愍他劝助度无极。有愍已度无极。有法度无极。有宣度无极。有[邱-丘 半]伴度无极。有劝乐度无极。有三脱门度无极。有异行度无极。有解他度无极。有勤用意度无极。有十种力度无极。有四无所畏度无极。有大哀度无极。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度无极。有自在度无极。有娱乐度无极。有难得自归度无极。有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度无极。有晓了方便度无极。有纯熟度无极。有自然度无极。有三界行度无极。有观清白行度无极。有法种度无极。有八等度无极。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度无极。有缘觉度无极。有菩萨度无极。有尽慧度无极。有无所生慧度无极。有建立慧度无极。有天眼。天耳。心知。自在见过世事。知他人念。神足。漏尽。六通度无极。有威仪度无极。有愍伤度无极。有行空度无极。有捐舍度无极。有灭度度无极。有变化度无极。有流布教度无极。有分舍利度无极。是诸比丘菩萨所行。二千一百寂然度无极。菩萨大士若逮解是。皆致得一切诸法殊特玄妙无际之行。无等无伦怀来圣哲。无所恃仰消一切尘。无所至凑断诸狐疑。是二千一百。其中别一百度无极。主除四大去六衰令无有余。独步三界往来周旋。遍入三世。犹如日月不畏众冥。成就万物百谷草木。仰天之茂皆因地生。菩萨如是。二千一百诸度无极。及是百度无极。其二千一百诸度无极。贪淫怒痴等分四事。各二千一百。合八千四百。八千四百各别有十事。合八万四千。以能具足度无极。便已备悉八万四千众要上业。八万四千诸总持门自然达矣。便通诸佛五百圣功品第各别。以娱乐化一切众生。晓成一切所行境界。随时发起靡不济安至无极慧本际法身。◎

◎习行品第七

时喜王菩萨复白佛言。我闻世尊粗举目要诸佛境界。本性不敏不能寻了义之所归。惟愿大圣垂意愍念。善哉之德。当广叹演斯经要典使一切解。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十方人。复为重散。佛告喜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一切比丘诸菩萨等重解散之。喜王菩萨与诸大众受教而听。佛言。何谓修习行法度无极有六事。从古已来未曾发意则发平等至真菩萨心。在于过去平等觉所及于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志乐佛道心愿至真未曾忽忘。是谓修治习行而度无极。是为六。何谓光曜度无极有六事。发显明智道心之法。已自察戒发菩萨心。始从施起戒忍精进一心智慧。是谓光曜度无极。何谓世度无极有六事。所供养佛兴功立德。皆为众生。六度亦然。拘制六情志慕六通。达往业进大道。是世度无极。何谓为众生故行度无极有六事。若以布施摄于众生。心自念言。使诸众生常获安隐。亦复劝人入于佛道。六度无极亦复如是。以戒安之以苦如空。忍辱之法而度脱之。精进济之。以一心摄护于众生。自投颠倒想逮智慧。劝助于道欲安众生。求成正觉欲度众生。是谓为众生故行度无极有六事。何谓住度无极有六事。若以坚固建立志愿。道心清和而无诤讼。是施度无极。所立游土观无想戒。志存道法不求望报。是戒度无极。住于道法忍一切苦坚住道要。是忍度无极。所立正行无央数劫。不废精进至一切智。是精进度无极。修奉一心志求法想欲成佛道。是禅度无极。住于道义畅一切法。审如至真成最正觉。心无有异不抱妄想。是智度无极。是住度无极六事。何谓生死度无极有六事。所施无量而不可尽。至得佛道周旋生死。所在之处致大财富。是施度无极。以劝终始。诸恼之患悉蒙福庆。具足寿命不可限量。在生死中而不中夭。是戒度无极。若得他对而心不起。是谓忍辱。不可计劫不厌禅定奉行善本。是曰精进。以所生缘禅定正受。是名曰禅。若以不舍诸度无极劝助佛道。一切诸业建立伎术。从其至慧皆令得所。是曰智慧。是在生死六度无极。何谓所著尘度无极有六事。所欲立道众善德勋。皆以劝化众生之类。是曰布施。如师子。犹如圣王有八万四千诸宫婇女。婇女所违佛道者终不与俱。使归三宝消除三百尘。众劳如一。疾致道术。以是戒禁慈劝众生。是曰持戒。戒之所度为去尘劳。顺从他心不以秽尘。是为忍辱。精进所著。何谓精进所度无极。云所著故故行精进。恐怖于人如明王子。度知施业因而安之。用所著故而行精进。何谓为禅。有着之故行禅定耳。以见吾我便摄息之。是曰禅定。何谓所著之故行智度无极。若智度无极而不可尽。愍伤光晖乐得圣慧劝助道德。是曰智慧。是曰所著故六度无极。何谓益他人度无极六事。以乐德勋开化众生。是为布施。依猗慈心不怀伤害。是曰持戒。所治正法悉能忍之而不秽厌。是曰忍辱。若为彼人勤修至行。欲济危厄悉得永安。是曰精进。若有以法心怀思惟积德清净。是以禅定。以斯因缘充满饱足一切众生。显扬道意。是曰智慧。是曰益他人六度无极。何谓处所度无极六事。以弃颠倒布施所作不望其报。是曰施与。所有财业因依戒禁。用众生故习于忍辱愿进一切己身所住。思惟经典修行寂然。而在憺怕住于其内。是曰智慧。是六处所度无极。何谓道度无极六事。若能习行无所从生法忍。靡不堪任。是曰布施。若以不得身口心际。是曰戒矣。而以于法真谛修顺悉无所诤。是曰忍辱。若身口心不住返逆。不志杂碎勤修不懈。是曰精进。设奉行法心以精专志无所著。好一切智所了如审。是曰一心。解三界空如幻化梦。道无三世去来今也。拔济尘劳。是曰智慧。斯是佛道六度无极。佛告喜王。何谓慧度无极。若不毁断善权方便。开化众生以慧济之。是曰布施。若以造作五百颂偈。弃捐九十六径。消众苦恼奉尊正见。超至善处永安之土。是曰戒矣。若除苦患慧室寂然。厌于淫欲勤修精进。展转相教以道相度。是曰忍辱。奉行自制。如是所有国土人民象马车乘。欲恬怕己识求苦元了无根本。是曰精进。念己愍彼则致弘安。犹如箜篌。然后会寂其心坚固。亦如师子鹿兽之王。复若导师度众贾人。是曰精进。若兴一心色无所生。发声闻法起缘觉法。在于其业而不灭度。是曰一心。若以于法无有众生无我无人不有寿命。犹如六事修道念法。出家行学刈去十恶。是曰智慧。是慧度无极六事。何谓为己修立行智度无极有六事。若得大财劝于己身。及愍众生救助惠之。是曰布施。设在天上又在人间。来致安隐自然饮食。是曰持戒。若逮忍辱欣豫寂然。颜色第一犹如莲华。至豪高贵无极之报。是曰忍辱。既行佛道不仰他人。虽奉遵修。身自独立。是曰精进。若受禅定常若劫毁劫成之时。来到此国。是曰一心。虽处世间怀诚信行。护身口心。是曰智慧。是曰为己勤修六度无极。何谓逮得度无极有六事。若了布施致大财富。以是所施逮得佛道劝助一切。是曰布施。心无所著寂静惔怕而不起想。以是持戒劝济众生。是曰持戒。其不诽谤法无伤害心。至成佛道未曾有恨。是曰忍辱。设奉精进不抱恼热夙夜修行。是曰精进。身遵至教一切无犯逮得三昧。是曰一心。若奉行一切诸法。靡所不了达一切无。是曰智慧。是曰逮得度无极六事。何谓念度无极有六事。若得奉行布施之德。以劝助道济度众生。是曰布施。其身口心所获功祚戒禁之报以施合道。是曰持戒。设受诸法合集在会。所显审如审。是曰忍辱。设无所决方便奉行。彼此有慧精进无碍。是曰精进。若发禅思所断瑞应咨受大德。是曰一心。智越彼岸圣超在顶。以授道决将养其意。所将养者守护心行。颁宣道法。是曰智慧。是曰菩萨念度无极。何谓离世度无极有六事。若以方便断诸有为。劝至无为道果之德。是曰布施。若求禁戒慕道法元心不邪想。是曰持戒。若了无常苦空非身。解内外法好斯法乐。是曰忍辱。其以精修无伤害意。奉遵所愿往古之义。心无所著。是曰精进。设以禅定不舍至观。以是之故灭除尘劳。是曰一心。假使不乱十二缘起。摄权方便不远尘劳。从其众人心怀所好随时开化。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造有所作业度无极有六事。以所施业四恩之祚。加于众生。是曰布施。若用禁戒为无央数众生之类。皆令蒙恩而得济度。是曰持戒。犹若飞鸟禽兽新生之时堕着火中。菩萨见之灭火脱难。彼这见安救施恩义。因发道心。是曰忍辱。设复开化教训无数国土黎庶。随时降众。若在八难造立忍辱。假使截头遭众苦恼悉以忍之。一切诸厄心不起恨。是亦忍辱。设有所见以四恩行。有所加益随时精进。奉遵大慈无盖之哀。以化众生不可称计。以为元首劝助一切。斯心所行何见所苦。导利三界以蒙普覆。是曰精进。若未修行智慧之元。而以精勤一切诸法无所违失。有见解空了三脱门。是曰一心。若志一心众善德法而不忽忘。使无众想悉入佛道。从其所依因教训之。至于无想不愿脱门。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休息道度无极有六事。若斯吉祥意所好乐。世俗之业。以所布施入于正见。合集功德劝助众生。是曰布施。其心休息志信道慧。以所施与。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是曰持戒。菩萨所作休息道者。戒之所度。其无所从生法忍不望想报。是曰忍辱。心不可得。身复精进而无所猗。是曰精进。捐去颠倒定意不乱。专精摄意令无放逸。是曰一心。若摄无想执智慧圣。度脱危厄众恼之患。是曰智慧。奉行正见正意。兴发一道乃不退转。是曰智慧休息道度无极六事。何谓不置远度无极而有六事。若施一切以权方便而发道心。是曰布施。心无所害无倒为道。至长安隐所到无患。若有菩萨从兜术天具足来下。动大千世界得净深土。是曰持戒。若以忍辱而为怀来。兴建立道超世八法。是曰忍辱。精进劝慈加于众生。是曰精进。若致一切正受禅定。而无放逸受四等心。是曰一心。以智慧度无极。愿行劝助成一切法。方便之宜靡不周济。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应顺度无极有六事。若成明施与同心俱而无异念。是曰布施。若以禁戒劝令离欲。无秽之行清净犹水。是曰持戒。若以和心劝化众生使无恨心。是曰忍辱。设以勤修方便寂然。是曰精进。其用柔和医药法书能动天地。若以禅思消灭诸见六十二疑。游于尘劳而无所畏。是曰一心。若以智度动于天地。学问书疏慧通大哀。晓解善恶苦乐所趣。依仰恃怙于一切智。开士由是见无所畏。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造作度无极有六事。既自布施教他使施。复劝他人。以慧众生愍哀护之。是曰布施。用众生故常依慈心而不放逸断众恶业。是曰持戒。其以将护柔和恩润不起嗔恨。是曰忍辱。设令功德善本至要。兴隆道化济诸不逮。是曰精进。其以禅思无常苦空非身之义。悉解是事不堕四倒。是曰一心。若以智度令众善本而不漏失。建立现在消诸不善。以权方便多所开化度脱一切。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无作度无极有六事。若以五欲功勋之德教授众生。是曰布施。设以将护无数众人。用斯品次奉佛法戒护所生处。是曰持戒。以是寂灭爱欲尘劳。训诲众生使其殊特。是曰忍辱。在于世俗游于无穷戏乐自在。以斯眷属开化众生。是曰精进。设以禅定志护觉意无所不达。是曰一心。若信智慧学无极明。以斯智慧度脱一切。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为意度无极有六事若离劝助而不想报。是曰布施。所奉禁戒无所毁犯劝助佛道。是曰持戒。所修平等而行柔软。是曰忍辱。勤修不懈进退制己。是曰精进。若能奉行舍诸放逸不怀愦乱。是曰一心。若有所闻圣明之德以劝助道。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勤修度无极有六事。一切所有无所爱惜而能放舍。由入大海致诸财宝以济众生。是曰布施。若护禁戒自离所瞻不著名色。是曰持戒。有怀毒意而欲加害。乃至截头节节支解心不怀恨。是曰忍辱。若能越度一切论议。其心宽弘犹如大海。一时枯竭恣意得过。是曰精进。若在中宫爱欲之中不失四禅。是曰一心。设能观察一切万物。犹如幻化勤无所得。深入微妙不失圣明。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正真度无极有六事。有所施与舍众挂碍无所悕求。是曰布施。奉修微妙不违禁法不弃圣义。既有所施释众放逸。离诸恶趣能建立志。是曰持戒。能忍一切不诤善法常施仁慈。是曰忍辱。普于精学而不怯弱。是曰精进。若于禅思能自勤修。入于三昧殊特之业。调护其心。乃至所愿如大善见转轮圣王。虽在国土消除贪想嗔恚害想。慈念众生。是为一心。而于圣明普无所著。尽睹大哀无伤害心。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行捷疾度无极有六事。住无所逮而造福施。其心坦然而无所归。是曰布施。若奉禁戒不求产业无所想念。是曰持戒。遵一切法不堕颠倒随时行仁。是曰忍辱。从其所乐终不回转。日日勤修乃至成就。是曰精进。若执智慧禅思无极。是曰一心。若有菩萨在于声闻行无余慧。于缘觉地慧至无余。不堕于欲及凡夫中亦无缺漏。欲有劝度故在其中志无所著。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深奥度无极有六事。若有所施不念我得施于一切。是曰布施。所持禁戒以顺众生不倚生死。斯则圣明之所教法。是曰持戒。弃邪见法初发大意。建立仁和以是深戒。用忍无极遵解无我。不怀妄想无所荣冀。亦无不冀亦非不冀。是曰无冀。名为忍辱。在邪见法立勤修行。而于三界悉无所著不念灭度。是曰精进。有在外学诸邪见业。所行平等正真之道。是曰一心。处于智慧修正真法而不惑乱。所在游至而不挂碍。其心寂然常无放逸。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杂度无极有六事。设有所施若干种味。品品各异可受者意。殖若干福不自贪身。复为颁宣若干章句。若取佛土具足所愿。是曰布施。建立禁戒严净佛土不违所誓。是曰持戒。若彼佛土所有众生。诸秽薄少心无嗔害以是劝助。是曰忍辱。若能独步声闻缘觉及菩萨众。是曰精进。设诸众会淫怒痴盛。身处其中而心不乱。是曰一心。其以智慧执权方便。在所游入未曾虚妄。无所依仰讲深妙法。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清净度无极有六事。若以己心自净佛土无有瑕秽。是曰布施。设能恭恪一切众会不被轻慢。是曰持戒。设能平等成就佛土。平如手掌。细软柔和犹如天衣。若干种宝杂厕其地而无放逸。是曰忍辱。若以周旋不可计会。一切国土莫不恭敬。犹如渴仰。是曰精进。若以相好悉能成就。光明远照去心秽病消众尘劳。是曰一心。若解众生犹如幻化而为说法。下及禽兽而不妄舍。是曰智慧。是为六。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