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第二【净土圣贤录易解(六)】
2025-05-14 09:59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或者称曼殊室利,中文称妙德,又称妙吉祥。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 (见《文殊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号为龙种上如来,即是今现在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广大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的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为他命名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著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 ?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又《文殊发愿经》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上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

祁婆迦尊者

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罗双树之间,将要入涅槃之时,为诸天、众人说种种法之后。又告诉阿难:在我灭度之后的未来世里,北印度国里,将会有一个比丘,名叫祁婆迦,出生于这个世间。此人曾经于过去无量百千诸佛之前,培植了种种的福德善根,供养恭敬礼拜诸佛,对佛法具足甚深信心,安住于大乘的菩提道中。为了要慈悲怜悯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缘故,发起追求无上正觉的广大菩提心。智慧多闻受持菩萨法藏,称颂显扬大乘佛法,显示发明大乘义理,兴起建造如来无量的形像,以及种种塔庙,能令诸天、人民,心中生起信心喜乐。

彼祁婆迦比丘,修习无量种种最殊胜的菩提善根之后,临命终后,往生于从此过西方百千亿诸佛国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于彼阿弥陀佛之处,培植一切的福德善根。又经历亲近八十亿诸佛如来之处,修习种种清净梵行,以这些无量无边的善根,于未来世过九十九亿劫之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无垢光如来。世界名为:一切功德庄严。 (根据大悲经)

马鸣尊者

马鸣。梵语阿湿矩沙,东印度桑岐多国的婆罗门种族,从夜奢尊者之处获得传法。曾著作《大乘起信论》,文章最后劝人求生净土。其文曰:众生生长在这个浊恶的娑婆世界,自己恐怕不能常常遇到诸佛如来,亲自礼敬承事供养,畏惧自己对于大乘佛法的信心难以成就,想要退失菩提心的人。应当知道佛陀有最殊胜的方便法门,可以摄受护念众生对菩提道的信心。那就是以专一心意忆佛念佛的因缘,就可以随愿往生他方的佛土,可以常常得见诸佛如来,永远超离恶道的痛苦。如同经典所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往昔所修习的种种福德善根,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得往生西方净土,并且由于时时见佛的缘故,终究可以不退转于菩提之道。若能观照彼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精勤修习思惟,必定终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思惟真如法身住于决定不退转的缘故。马鸣尊者后来传法于迦毗摩罗尊者之后,即进入龙奋迅三昧,飞身到虚空当中,如同日轮光明照耀之相,然后还归到本位,而入于涅槃。 (传灯录。大乘起信论)

龙树尊者

龙树。梵语那伽曷树那,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从迦毗摩罗尊者之处得到传法。龙树菩萨在未听闻大乘佛法之前,本想要自创教派自立门户度化众生,当时大龙菩萨慈悲悯念,即以大神通力,将龙树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经函,出示种种大乘方等经典,龙树菩萨才知道自己的渺小。龙树在龙宫九十日中通达彻悟许多大乘经典之后,大龙菩萨就将龙树菩萨送出龙宫,回到印度之后,广大地宏扬大乘佛法,曾经著作《毗婆沙论》,论中有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偈颂,大略如下: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其土具严饰,殊彼诸天宫,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

又作《大智度论》,开示修行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以及先世的罪业。其余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却不能除嗔恨。有的能除嗔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嗔恨。有的虽能同时除去贪嗔痴三毒,却不能除掉过去世的罪业。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以及先世罪业。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够度脱众生。如果有菩萨想要救度众生,其他的三昧,没有像念佛三昧的福德善根一样,能够迅速消灭一切罪恶。又佛陀为法王,菩萨为法将,菩萨最尊仰最敬重的只有诸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常念佛。譬如大臣,由于特别蒙受皇上的恩宠护念,因此常常思念感恩他的君主。菩萨也是这样,知道一切种种的功德,无量无边的智慧,都是从佛陀身边得来的,因为知道如来恩德极重的缘故,而常常念佛感恩。又说:如果时常发愿想要不离诸佛如来的人,那么此菩萨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常常可以遇到诸佛。

有人问:菩萨应当度化众生,怎么还想要时常亲近诸佛呢 ?回答:有些众生尚未进入菩萨位,尚未达到不退转之地,还没被授记成佛的缘故,由于自身力量尚未具足,如果远离诸佛,便会败坏种种福德善根,沉没在烦恼大海当中。自己尚且不能自度解脱,如何能够度化他人。就好像是有人乘船,船只行到河流中央时,突然破损败坏将要沉没,这时如果想要救度他人,反而让自己先沉入水中,彼此两者都无利益。又如以少许的热水,泼在大冰池上,虽然暂时消融了一点点的冰块,但是很快地反过来被冻结成冰。

菩萨尚未进入佛法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诸法实相,如果想要远离诸佛,以自己少许的功德,又没有智慧方便之力,就想要度化众生,虽然有些微少的利益,却反而更加地坠落。声闻辟支佛二乘圣人,虽然有涅槃的功德利益,但是并不具足一切智慧,因此不能教导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诸佛世尊由于证得一切种智的缘故,具有无量的智慧方便,所以能够教导菩萨。就如同大象陷没在烂泥之中,唯有同样具有雄力的大象才能救出,不是其他小动物能救的。菩萨如果进入错误的道路,只有诸佛如来才能救他,因为只有诸佛才是与菩萨同一菩提大道的。

其次,菩萨要常常如是想:我尚未获得究竟的佛眼,就如同盲人一样,若是不经由佛陀来引导,则不知趣向,就会错入其余二乘外道的路途之中。纵使能听闻佛法,但是却离开佛陀到别处修行,那么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受什么教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实践了多少的教法。另外,菩萨若能见佛,如果能够亲眼看到佛,那么就可以心地清净。若是亲自听闻佛的法音,那么心中则会喜爱好乐佛法,得大智慧。只要依循佛陀的教法来修行,就能得到究竟解脱。有以上种种亲近如来的无量无边功德利益,怎么可以不一心一意想要见佛呢 ?

就好像婴儿不应该让他离开母亲,远行的道路中不可没有粮食。大热天里离不开凉风和冷水,极寒的天气里不能没有火的温暖,渡过深水不能没有船只,病人不能远离好的医生。而菩萨修行佛法不能够离开诸佛如来,比上面的事情更加重要。父母、亲属、善知识、人、天、国王等,都不能像佛陀一样地给我们那么大的利益安乐。如来能够广大的利益一切菩萨,使菩萨远离种种痛苦烦恼之处,进升安住于诸佛如来的究竟圆满之地。因此菩萨常欲见佛、不离于佛。

有人问:如何才能够不离诸佛 ?答:众生有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因缘,虽然也修福德善行,但是智慧浅薄稀少。或者虽有智慧,但福德善根微薄不足。菩萨上求佛道时,要行生忍和法忍。为了行生忍的缘故,要在一切的众生之中,发起大慈悲心,因而可以灭除无量劫来的罪业,获得无量的福德善根。为了行法忍的缘故,必须破除对种种一切法的无知无明,如此便可获得无量的智慧。如是生忍、法忍两种行同时和合并修,生生世世即可不离于佛。

另外,菩萨由于常常喜爱好乐念佛的缘故,每在临终舍身再度受生的生生世世当中,恒常可以亲近诸佛。例如有些众生习气贪欲心较重,舍生之后获报淫鸟的身体。嗔恨心较重的,生在毒虫之类当中。菩萨并不执著贪恋转轮圣王和人天的福报享乐,唯独一心忆念诸佛的智慧功德,因此可以常不离佛,一切众生都是随著他心念所偏重的一方,而必然感应受报得到相应的身形。

其次,菩萨因为常常喜好修习念佛三昧的因缘,所生的地方常常可以见到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所说,菩萨进入此般舟三昧之后,即现生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龙树菩萨传法给迦那提婆尊者之后,入于三昧,然后如蝉脱壳无所挂碍地解脱生死。按照《入楞伽经》的经文:佛告大慧菩萨:大慧你应当知道,如来入涅槃之后,在未来世将有能奉持我甚深佛法的人,此人是南印度国中,有大威名大德行的比丘,其名号为龙树,能破有宗、无宗这两派,在此世间开显我无上甚深的大乘妙法,证得菩萨初地欢喜地,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从世尊入涅槃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现于世,正好符合佛陀预先的授记。 (传灯录。毗婆沙论。大智度论)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