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教主第一【净土圣贤录易解(二)】
2025-05-14 08:23

净土圣贤录体例要旨之说明

一、以往凡是记录往生事迹者,只有登载中国的著作。至于经论所发扬显示的净土教理以及缘起事由,大多缺乏简略。这就譬如治理黄河不从积石山之源流、疏导长江不自岷山之发源地,既不明白水源所起之处,其下流也必将阻塞不通。因此本书首先标示净土教主阿弥陀佛,以表示此法门所依止之根本。其次是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说明阿弥陀佛有辅助教化之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随侍毗卢遮那佛之左右,而同声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同音宣扬净土行门,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无不以净土为归宿。至于西天印度的诸大祖师,及诸多论师,即使不全部有显著的往生净土之征验,然而只要他们既是登上果地证悟解脱的圣人,岂有娑婆极乐、中国印度等东西两方的分别限制呢 ?因此凡其所有议论著作,有关净土教理者,亦同时标示出来,以广泛地帮助劝进诱导众生修行净土。

二、《华严经》入法界品,如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都不离念佛而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乃至于一念之间,现出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见无量诸佛。这只有通达自心的究竟本原,穷究一切诸行愿海的圣贤,才能亲身体证如此的三昧境界。修习净土行门的人,决定应当虚心虔诚顶戴信受。然而此种念佛的方式是属于一般普遍的途径,并没有专主于一个佛国净土,其义理是遍于恒河沙的世界,并非专门回向西方净土的,假使混杂加入此书,恐怕违背全书的要旨体例,因此省略《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这些经文,而独标往西方极乐净土之义趣。

三、历代的《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诸书籍,只记载许多法师的行仪事迹,而在他们言论著述中足以激发人心、策励修行的,却一概被简略舍弃。另外云栖莲池大师收录的《往生集》,又只标示事件的征验,往生者实际行持的过程,却很少详细说明清楚。因此很可能将张三和李四混淆为同一个人,就像是无法辨别淄水和渑水的质地,而将其混成一味,此《往生集》尚未读完,就因无趣疲倦而昏昏欲睡的人可多了。反之此书则网罗记载微细的行仪、圆满具足全体事相,贯通整理许多的言论文章,并特别标举策励念佛往生的警语。例如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紫阁飞锡大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虎溪尊者的《莲宗宝鉴》、天如维则禅师的《净土或问》、鄞江妙叶禅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梵琦楚石禅师的《西斋净土诗》、云栖莲池大师的《云栖法汇》、截流行策大师的《截流警语》,以及方内诸大居士的种种论述。想要网罗所有的净土典籍,恐怕难以周全,但是只要能够把握重要的一言半语,那么又有什么缺憾呢 ?谨以此书代为极乐世尊阿弥陀佛作诏唤,又如同天鼓云集众人入法入会之击鼓长鸣,期愿诸位仁者,恭敬而听之。

四、过去收录的往生者,必定标示往生的事验感应,若事验感应毫无所闻的人,则多缺漏而不收录。有些大德往生时虽然没有事迹灵验,但是不能亲见其实际的形貌,我们也愿察究其显现的影像,只要能够自净其心,往生净土必然是不待其然而然的事。《首楞严经》云:若观想胜境的飞心之中兼修福兼修慧,那么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由此可知紫阁、天衣、中峰、天如、妙叶、空谷、憨山等诸位尊者长老,以及陈莹中、冯济川诸居士前辈。皆是彻知本性、具足诸佛不生不灭妙明真心之密因,那么证果之事必不虚妄,他们随时随地撒手便行不移半步,何必等待临终十念,才能决定往生。我们不应该向诸位大德外在的形式去寻求,反而违背了佛的究竟教理。

五、莲池大师的《往生集》里面,为适合当时世俗的情谊,只以安祥往生为高明,而那些捐躯舍命的则一概不收录,虽然说是考虑得万全周到,但种种个别差异的事相实在难以一概而论。 (普贤行愿品)言: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六度经》中,即广泛说明此类之事。因此像本圣贤录所记载,静蔼法师为法捐躯,常愍法师忘却身命济度众生,其悲心深远殊胜广大,求生净土之宏愿的坚定不移,如今收录阅读他们的遗言,仍然令人惊心动魄。其他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城等诸位大师,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神识灵明寂然安定,心意毫无动摇散乱。这都是以普贤十大愿王,而回向阿弥陀佛净土法界,凭借如此的勇猛精进,决定能够不退转于菩提道中。如此的榜样,只应随顺学习,怎么可以轻率排斥。有人问:那么著魔的事难道不必考虑担心吗?答曰:魔之与佛,同在一心之中。只要能抉择辨别而实践正确的因行,决定达到相应的正果。这些高僧大德们,都是了知四大幻身本来空寂,五蕴身心因缘假合并非实有,因此正当舍身命时,就如同留下脚迹、如虫蛇脱皮。谁为能舍?谁为所舍?那么刀山火聚,皆是修行道场;七宝行树流水莲池,亦不离当处现前一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么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遥远的呢!但如果三昧正定尚未成就,我执之情仍未化除,只是因为欣慕净土厌离娑婆的情想,激发成求取净土舍弃身命之行为。我恐怕其将为身心的痛苦所逼迫,烦恼反而转强,九品莲花不但难可期待,魔王波旬更乘之得到方便。云栖莲池大师所顾虑的,华在于此。凡是末法修行之人,实在应当自我审察思惟自己的功行而作取舍。

六、从前诸家的记录著述,繁杂与简略之间并不整齐,典雅和俚俗的文句相互夹杂,若不经过分别鉴定,难免混乱错误。现在斟酌审理旧有的文章,参证考核以往的书札,加以润文修饰。并牵就依循我的原则尺度,只要于往生西方净土的基本宗旨,在根本上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仍然各个标明原书的书名及出处,以显示其证据所在。

七、净土诸著作书籍,标指古代高僧大德,一概以师称之。而在《高僧传》里则凡属于两个字的名字,只有举出一个字。此圣贤录,前有佛菩萨,后有官吏、居士,若只称师而不书写名字,则很难相应一致,因此对于出家男女二众,依照《高僧传》的形式,只写名字中的一个字。而在家者,依照过去的例子,仍然书写二字。

八、《云栖往生集》,记载周续之临终见佛,合掌而逝。但是考据以往的史实以及《东林传》,都没有这段文章,应当属于后人附会加入的。又记载白乐天 (居易)、苏子瞻(东坡)、张天觉(商英)三人,说是根据他们的因行考究其果证,应当往生西方。然白公乐天虽有画西方图回向往生之诚心,而他平生信愿喜乐的多在兜率净土,在他文集中的字句,明确而可考据。(集中画弥勒上生图记,其次画西方图记在其后,并提字开成五年三月,有人说白居易先求生兜率净土,然后导归极乐世界,这是错误的。)苏子瞻(东坡)卧病时,向径山长老口说偈言:洒然解脱,洵为希有。(潇洒解脱,实在希有。)至于谈到西方净土,则说:西方净土并非没有,然而在这里使不上力。凡修净土法门的,必须具备三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未曾有不经由心意愿力而得往生的。至于他所谓的使不上力,则是三心未具足,实在难以保证往生。无尽居士张天觉(商英)平日深入佛法根原,眼光高远目空四海,而《往生集》所录的发愿文,有如无知幼童的文句,颇似贫贱乞丐毫无气势,与他所流传下来语言文章的气度风范并不类似,同样也不可相信,因此一并删除。

九、以往居士传、善女人传,其所收录的贤人,必定考核他平生的行为,如果稍有瑕疵,一概简别排除。而此书则只以末后临终为凭据,不论既往的过失。因此如雄俊、惟恭法师之辈,张钟馗、张善和居士之类,既然能登下品莲台,便能进入圣人之流。而其他未造如是恶业的人,更是一概可知了。从这里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不拒绝百千江河之流入,明亮的日光不遗漏任何一个孔穴而不照耀。只要肯一念回心净土菩提正觉,从来没有一个被遗弃的众生。凡是一切有情,皆应信心承受。

前面浅陋的几条见解,是当此圣贤录草拟初创之时,即已口授希涑,每完成一篇,则为之随手校勘核定。全书既已完成,大纲宗旨应无违背。并将它写在此书开端,以敬告将来的仁者,净业学人彭际清记。

净土圣贤录偈 净业弟子 彭希涑述

大哉众生心 微妙难思议 究竟如虚空 无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觉 迷妄起空华

由诸业力持 建立十方土 众生于其中 颠倒靡已时

百万有八千 乱想无根绪 七趣如轮转 了达唯一心

心心互周遍 刹刹分胜劣 或净宝庄严 或瓦砾秽聚

或照曜明朗 或无日月光 或菩萨住处 安隐寿无量

或是杂生居 苦多而乐少 或饿鬼充满 幽魄长叫唤

或纯现地狱 碾硙受苦楚 诸佛普住持 随所宜说法

弥陀大愿王 发心取净土 成就安乐刹 十方莫能比

备诸珍宝性 有情所爱乐 正觉华化生 闻法悟无上

他方诸众生 起心信慕者 佛力悉加护 命终得往生

嗟彼无智人 闻言尽狂惑 不知是净土 我心所毕具

凡夫一念间 诸佛悉炳现 香水无边刹 光明互遍满

念佛便见佛 求生便往生 如取自家珍 东西非窒碍

良哉诸上人 善能了实相 知诸法如梦 而不趋寂灭

随顺修多罗 严净佛国土 我今普归依 赞叹并随喜

乃以至诚心 深心回向心 愿舍此堪忍 疾生清净域

佛力不可说 心力不可说 转彼秽浊居 悉作莲华藏

我今说偈已 顶礼诸贤圣 愿舒白毫光 摄尽微尘众

华开弹指顷 毕入菩提场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